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新演变沉思凝望-沉思与凝望

文学新演变沉思凝望-沉思与凝望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作协、文联系统举办的各类文学期刊,是文学作者学习写作和发表成果的基本阵地,也是文学读者阅读作品和瞭望文坛的惟一窗口。另一类是供职于作协、文联系统和一些文化部门的文学批评从业者,他们因为较多地阅读作品和长期跟踪文学现状,对于文学发展中的动向与走向,文学创作中的新人与新作等,更有兴趣也更为敏感,常常在及时性的论评与“现场感”的解说中,表现出审美的敏动与批评的灵动。

文学新演变沉思凝望-沉思与凝望

文学的新演变与文坛的新格局

□白 烨

新时期30年文学发展,我们经历了80年代的以文化浪潮为中心的文学演进,90年代的以经济大潮为中心的文学演进,新世纪之后的以信息、传媒浪潮为中心的文学演进。这种梯次演进,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了社会生活的巨大演进与深刻变异,又使当代文坛发生了结构性的重大变化,走进了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的文学时代。

文坛现状的三个板块

经过了30年的过渡与演变,我们都感觉到文坛陡然放大了。如何具体描述这种变化的情形与格局,我的看法是“三分天下”:即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或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

传统型文学,在过去,基本上就等于整个的文坛。由作协、文联系统举办的各类文学期刊,是文学作者学习写作和发表成果的基本阵地,也是文学读者阅读作品和瞭望文坛的惟一窗口。现在则不然,一些作者可经由出版运作直接出书,一些作者可在文学网站自由发表作品;文学的进路与出路都较过去更多了。但文学期刊一因联系着一大批造诣较高、影响较大的专业作家,集聚了当下文坛最为重要的创作力量;二因作者素质高,办刊专门化,所发表的各类作品都代表了同个时期的重要成果和最高水准;所以文学期刊虽然在整体上的影响不如过去,甚至经常面临生存困境,但它仍然是当下文学的主体构成部分。但从场面上看、影响上看,确实比过去缩小了,或者说相对圈子化了,对于社会受众的影响也越来越有限度,更多的时候,是相互欣赏,彼此叫好,相互鼓励。

市场化文学以商业运作为手段,近年来逐步凸显,现已很成规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因为出版的日益市场化,文化的趋于娱乐化,在文学出版中,根据大众阅读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策划和运作相应的图书,越来越成为出版行业的流行趋势与通行规则。这使文学出版开始由过去的以职业作家尤其是少数名家为重心的旧的定势,转向以一般读者甚至是大众读者为重心的新的定势。在这种趋势之下,除当代文学的少数名家继续成为图书市场的稳定主角之外,适应青少年读者的青春文学,流行于网络的类型文学等,都纷纷地粉墨登场,成为图书市场上新的宠儿。

新媒体文学主要以网络小说为主体,包括博客写作、手机小说等。网络小说在发展演变之中,因为多方面因素的促动,逐步寻求自身的定位与特点,由趋于类型化的分野与分流,开始与传统文学、主流小说拉开了距离。在2008年,这种类型化的程度与趋势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广度与高度。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学网站,按照类型化的方式,对作者和作品进行分类编排;一些门户网站和文学网站的文学评选,也由起初的综合性向类型化逐步调整。在图书市场上,悬疑、玄幻、职场、武侠、穿越等类型小说,已经成为持续走俏的热点不可阻挡的潮流。而手机因为与网络联结,3亿多的手机用户中有近8000万人用手机上网,他们成为潜在的阅读用户,所以手机文学的前景不可小视。博客写作的发展也方兴未艾。在博客写作中,文学与文章的界限在打破,今年8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消息说,数字出版在今年已以750亿超过传统出版的600亿,这也很有标志性的意义。我个人认为,对于网络要有一个认识的高度,它不只是一种写作,一种文学,一种文化,它可能还是一种文明,我们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数字文明与文字文明并存与互动的新的时代。这样来认识问题,我们才有可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三个板块,其实是三个主体的分离与分立,因此在不同的板块上,谁是主流,看法当会绝然不同。

文学批评的三种构成

外界对于文学批评的批评和文学批评界的自省,这些年一直没有间断。文学批评的问题,在于缩小了的批评,在面对一个放大了的文坛,一个相对传统的批评,在面对一个活跃不羁的文坛。其实在30年的文学演进中,文学批评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自身的分泌、分化有关,也与传媒的介入、网络的参与有关。

概要地考察批评的变化与现状,可以说当下的文学批评显然是在不断分泌和逐步分化,甚至也有“一分为三”的趋势,这就是以传统形态的批评家为主体的专业批评,以媒体业者及媒体文章为主角的媒体批评,以网络作者尤其是博客文章为主干的网络批评。这样三种类型的批评的共存与共竞,构成了当今文学与文化批评的基本态势,并以各自的方式与特色支撑着新局和影响着受众。

传统形态的文学批评,大致由两类批评家构成。一类是就职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当代文学教研工作者,他们或者有着较好的文艺理论根基,或者有着深厚的现代文学功底,他们的文学批评更多地体现出文学研究的特质,在话题的选取与论题的阐述上,也相对地以沉稳扎实见长。研讨当代文学中一些相对稳定的现象与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是他们的强项之所在。另一类是供职于作协、文联系统和一些文化部门的文学批评从业者,他们因为较多地阅读作品和长期跟踪文学现状,对于文学发展中的动向与走向,文学创作中的新人与新作等,更有兴趣也更为敏感,常常在及时性的论评与“现场感”的解说中,表现出审美的敏动与批评的灵动。这样的两种批评群体与批评类型的相互联结与彼此呼应,构成了当下传统形态文学批评的基本阵势,一些专业的文艺报刊、一些专题的作品研讨,是这种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阵地与主要活动方式。这种批评虽然影响愈见缩小,但它以专业的性质和美学品质在总体文学批评与文学活动中,仍在起着主导性与引领性的作用。

媒体批评,是伴随着近年来媒体的强势崛起和持续发展逐步凸显出来的。它的基本队伍构成,主要是有关报刊、网站与电台、电视台中专事文学、文化新闻及文艺副刊、读书栏目的记者与编辑,以及背后依托的各类媒体平台。当这些不尽相同的媒体,涉及到文学与文化领域的现象的采访与报道之后,便会显现出媒体行当所特有或所通行的一些基本取向,那就是从找“焦点”、造“热点”的职业需要出发,把现象话题化,把事情事件化,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在引申之后趋向戏剧化,引向娱乐化。无论是一部作品的问世,还是一种倾向的发生,媒体是否关注和怎样关注,都显得十分重要。同一场座谈研讨,同一部作家作品,都会出现角度不一、侧重不同的报道与评说,这都与不同的媒体人和不同的媒体平台密切相关。有时候,作家写了什么,评论家说了什么,人们也只有通过媒体的绍介才能够略知一二。而通常经由媒体报道出来的,也是经过了一定的择选,经过了媒体人的浸润。因为媒体是舆论的工具,信息的管道,所以媒体批评对于社会受众的影响广泛,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成为传统形态文学批评的重要又必要的补充。(www.xing528.com)

网络批评原来并不怎么彰显,原因在于这类批评的文章与言论并不多见,即便有一些近似于批评的文章,也往往被那些作品性的写作与炒作所遮蔽。但近年以来,这种状况由于网络传媒的趋于成熟和博客写作的愈演愈烈,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变,网络批评逐渐显露端倪并迅速发展起来。它的基本表现形态,主要为门户网站、文学网站中的批评性文章和博客写作中的批评性言论。这些文章与言论的作者,包括了各色人等,其中还不乏专业人士,但因为网络写作的自由与率性,以及某些时候的隐身与匿名,这些文章与言论,普遍以犀利、尖刻和酷评见长,并带有相当的草根性与民间化倾向。因为博客写作的普遍性、互动性与链接性,使得网络批评活力四射,影响也越来越大。无论是批评一种现象,评说一部作品,谈论一个人物,抑或是自我声明,自我辩诬,自我澄清,网络文章与言论都会在网际迅即传播,广为流传,并为纸质传媒所迅即转载和广为扩散,为更多的人们所知晓。从目前的情形看,网络批评的内容还比较纷纭与庞杂,带有极其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和随意性特点,其普遍涉及的内容与总体上的倾向,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批评,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批评、社会批评。但刚刚生成和正在成型,却表现出极强的生长力、影响力与辐射力,个中包含的能量、潜质与前景,却是完全不可小觑的。

问题与挑战

文学在其发展变化之中,产生新的矛盾,出现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不足为怪。需要的是,不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矛盾,以求得新的平衡和新的进取。但目前文坛存在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发现与重视,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这些问题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文学板块缺乏必要的互动,因而相互之间不了解,甚至相互轻视和无视。

传统板块不了解市场与网络板块,凭印象和猜想胡乱发言,甚至给予简单否定。而网络作者尤其是年轻作者,不重视传统,以叛离为快,以割裂为荣;一些重要的文学活动,从议题到与会者,都可能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相互无视。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文学、文化空间增大,想干什么都可以,也说明同行之间相互走动太少,因而彼此缺乏应有的了解。

第二,新兴文学板块发展很快,但关注不够,缺少应有的研究与批评。

因为出版的日益市场化,文化的趋于娱乐化,在文学出版中,根据大众阅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策划和运作相应的图书,越来越成为出版行业的流行趋势与通行规则。这使文学出版开始由过去的以职业作家尤其是少数名家为重心的旧的定势,转向以一般读者甚至是大众读者为重心的新的定势。在这种趋势之下,除当代文学的少数名家继续成为图书市场的稳定主角之外,适应青少年读者的青春文学,流行于网络的类型文学等,都纷纷粉墨登场,成为图书市场上新的宠儿。这样两大类文学作品,依托网络与传媒的传播,依靠年轻读者的追捧,在文学图书销售中遥遥领先,在实际的文学阅读中影响甚大。但与这种新兴文学板块迅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只有“炒作”,不见研讨,有关的文学批评严重缺席。

第三,价值标准多元而混乱,没有形成一定的共识,不同的观念之间也缺乏沟通与宽容。

近些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与开放,旧的观念不断更变,新的观念不断产生,各种观念都有存在的可能与生存的空间,整体上真正走向了多样与多元。但同时产生的严峻问题是,谁人都可声扬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观念,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对不同的观念或者不以为然,或者不屑一顾,不同的观念相互抵牾,甚至在不同的区域与板块流行不同的观念。这使得那些有关文学的基本的,整体的和长远的观点与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冷落、遮蔽与淡化。

市场与媒体在相互借力中的勃兴与盛行,并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活动、单纯的媒介活动,它们还携带和负载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比如,市场交换原则所连带着的实利、实惠的价值取向,市场化出版所体现的只追求读者众多,而不太顾及内容的功利化原则,媒体(包括纸面、影视与网络)所极力倡导的“娱乐至上”,所尽力推行的“吸引眼球”策略,都同时在连带着推行某种观念。如许种种行为与观念的盛行,对当下文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不只是表面上的,更有深层次性的。在这样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与理念的冲击与影响之下,那些本该确定不疑的属于规律性与基本性的观点与观念,现在反倒不那么明朗,不那么响亮,甚至让人们不无疑惑了。比如,在文学创作上,作者要不要葆有“责任感”;在看待文学的功用上,要不要坚持“寓教于乐”;在文学的商业运作中,要不要强调“社会效益”;在文学阅读上,要不要提倡“怡情益智”,等等。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看法不一,各行其是,彼此又缺少理解与通融,使得目前在文学活动中缺少一种必要的主导。

第四,文学批评需要大力加以扶持,尤其是批评队伍既需要壮大,又需要纳新。

文学的问题不只是文学的问题,它还是文化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时代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文学现状,发现问题和迎接挑战,进而促动文学的协调发展与批评的真正振兴,当是文学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