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学者探究陆路丝绸之路

法国学者探究陆路丝绸之路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法国于20世纪下半叶从事丝路研究的学者中,布尔努娃夫人最具代表性。此后,她进入国立科研中心的喜马拉雅地区环境、社会和文化研究中心工作。这是法国出版的第一本真正科学的、具有严格限定意义的丝路专著。

法国学者探究陆路丝绸之路

二、法国学者对陆路丝绸之路的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汉学家中,首先从事陆路丝路研究的是著名汉学家格鲁塞(RenéGrousset,1885—1952)。格鲁塞终生未踏入过中国国门,甚至仅有一次利用会议而短渡东瀛。但这位“超级编书匠”却出版了数十部有关中国以及中亚和东亚的巨著。其著作既通俗可读,又有严谨的科学性。他的《从希腊到中国》(1948年)、《蒙古帝国》(1941年)、《草原帝国》(1939年)、《1071年之前亚美尼亚》(1948年)等,都广泛地涉及了丝路问题。他于其《中国史》(1942年)中专辟14页的篇幅来论述“丝绸之路”。他深入研究了中国艺术,又在长时间内主持巴黎多家亚洲艺术博物馆,故而对丝路问题既有浓厚兴趣,又具有渊博的知识。他的另一部名著《沿着佛陀的足迹》(1947年),于1991年再版时被列入《丝绸之路》丛书中了。

在法国于20世纪下半叶从事丝路研究的学者中,布尔努娃夫人最具代表性。布尔努娃夫人(Lucette Boulnois)毕业于巴黎东方语言文明学院(巴黎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的前身),1972年在巴黎大学通过博士论文《1950年后中国与尼泊尔的社会经济关系》。此后,她进入国立科研中心的喜马拉雅地区环境、社会和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她是法国少有的几位研究中亚和南亚经济贸易史的专家之一。布尔努娃夫人于1963年出版了一本综合论著《丝绸之路》。这是法国出版的第一本真正科学的、具有严格限定意义的丝路专著。书中既使用了丰富的阿拉伯波斯、希腊—罗马、汉文—藏文及印度古代资料,又使用了近现代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丝绸之路沿途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重点研究的是丝路的历史概况和丝绸贸易史。此书在问世后的30多年间,其法文先后修订3次重版(1986、1992和2001年),又陆续被译成德文(1964年)、西班牙文(1964年)、英文(1966年,第2版)、波兰文(1966年)、匈牙利文(1972年)、日文(1966年)和中文(1983和2001年出版的笔者的中译本)等文本出版。全书共分为19章:1.《丝绸之路》;2.《罗马——陌生的地方》;3.《在西部胡族边陲》;4.《海路的开通》;5.《骆驼队之路——从石堡到玉门》;6.《古代舆地学家的世界观》;7.《商贾民族:希腊—犹太—叙利亚—且兰人》;8.《神祇的沙漠客店,佛教传入中国和婆罗门教传入西方》;9.《罗马在西域的影响》;10.《波斯与拜占庭之间的决斗》;11.《从经商到间谍》;12.《康居——商贾和艺术家之乡》;13.《一种长途传播的异教》;14.《水手辛伯达时代》;15.《遥远的契丹——从十字军到马可·波罗》;16.《里昂——最后的丝都》;17.《从最后的帆船到最早的飞机》;18.《历史的拾荒者》;19.《新丝绸之路的真貌》。此书从上古传说一直讲到近代,从丝绸故乡一直讲到丝绸的最后集散地里昂,从人文自然科学一直讲到王朝盛衰的沧桑变迁。全书文笔优美,通俗易懂,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国际畅销书。布尔努娃夫人于1994年在《第欧根尼》杂志中发表的论文《天马与龙涎,12世纪之前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传播》,也颇受学术界重视。

戴仁(Jean-Pierre Drège)于1988年获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法国国立科研中心与高等实验学院联合组成的中国写本、碑铭和图像学研究组主任,曾任法兰西远东学院院长,同时又是高等实验学院的汉学教授。他与德国学者埃米尔·毕勒(Emile Bihrer)合作,于1986年出版了《丝绸之路,风景与传说》的著作。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力著,行文虽简练,资料却相当丰富。戴仁又于1988年推出了一本附有精美插图的《马可·波罗的丝绸之路》,我国大陆和台湾均出版了中译本。书中搜集了13世纪以来西方有关中国图画、素描画和绘画,均为稀世珍品。

雅克·昂克蒂尔(Jacques Anquetil),纺织世家出身,后弃商从文,或者更是文商兼摄。曾主编过《手工艺》和《创造性的手工艺》等丛书。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路项目组的资助下,于1992年客串出版了一本《丝绸之路》,全书共分17章:1.《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的起源及有关传说、丝路上最早的西人亚历山大、衰败的帝国、张骞出使西域、与安息人的相会);2.《公元1—2世纪时的丝绸之路》(第1条丝路、班超的奇迹,公元2世纪的丝路、丝路上的骆驼队、海路);3.《汉代的中国、安息人和罗马人》(汉代的丝绸、图案象征物、道教纺织家、纺织与书法、安息人和罗马人);4.《罗马统治下的叙利亚和埃及》(科普特的纺织工、叙利亚的丝绸织工、织工保罗、推罗人与紫色);5.《萨珊王朝时期的波斯帝国》(垄断权、纺织行会、织物图案的题材与装饰、“珍珠”圆饰、镜子般的效果、狩猎场面、骗子公主、神鸟、生命树、巨灵的传说、萨珊王朝们的奢侈豪华);6.《拜占庭帝国》(绣有历史人物图像的织物、拜占庭有关丝绸的规章条例、查士丁尼大帝、揭示丝绸之奥秘);7.《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征服的原因、伊斯兰纺织界、哈里发们对文化事业的资助、伊斯兰城市);8.《唐代中国》(丝绸本位制、唐代丝绸之精美);9.《东西方的新关系》(拜占庭的遗产查理大帝的西方帝国、伊斯兰教的文化和帝业光芒、养蚕业的发展);10.《十字军东征和元代中国》(十字军东征和丝路的扩大、丝路中的新要塞西西里、11—13世纪的西班牙及其对摩尔人发动的征战、蒙古的入侵和丝路的新黄金时代、马可·波罗游记使西方发现元代中国);11.《13—14世纪丝路上的动乱》(意大利大商人、12—14世纪的穆斯林世界、新丝都卢克、东方的门户威尼斯及其剪丝绒佛罗伦萨及其画家对丝织品的影响);12.《阿维尼翁的教皇》(大主教时代、纯洁教派的织工、丝绸的新集散地阿维尼翁、丝路扩散的瘟疫、14世纪的勃艮第大公对文化事业的赞助);13.《瘸子帖木儿统治下的丝路》(卡斯提利亚使节的丝路游记、明代的丝路、盖耶速丁的丝路游记、《中国志》);14.《法兰西斯一世统治时代的丝路》(法兰西斯一世和里昂织造、丝绸挂毯与丝路的相会、丝路的新动乱、里昂史诗的续篇);15.《丝路的终点站》(经海路与中国的交易、费朗索瓦·贝尔尼埃(Fran·ois Bernnier)赴“莫卧儿”印度的旅行、里昂的生命力和路易十四的伟大时代、里昂于18世纪和中国的新关系);16.《丝路于19和20世纪的新动乱》(提花织机、工业文明、轮船和海上丝路的重开,化学工业和人造丝);17.《丝路上新的冒险家和探险家》。

雅克·昂克蒂尔于1995年还推出了另一部丝路姊妹篇著作《丝绸之路资料集》。他辑录有关丝路的口碑与文字记述、丝路最古远起源的传说、美索不达米亚织物的残余、丝路之前的中国、养蚕业秘密的泄露、阿契美尼德时代的波斯、柏斯波利斯的粗呢、草原游牧民与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先驱(亚历山大大帝、塞琉西亚朝人、中国汉代人、安息人和罗马人)等方面的资料,它实际上是为撰写前一部论著而准备的资料集。

阿里·马札海里(Aly Mazahéri,1914—1991)是法国伊朗裔的西域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他在伊朗完成初级学业后,于1927年赴法留学,此后一直在法国学习和工作,先后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和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供职。由于他具有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功底,又接受过希腊—罗马文化的系统培养,所以是最有资格研究丝路的专家之一。他于1983年出版了一部《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此书后来由他亲自译成波斯文在伊朗出版,我国中华中书于1993年出版笔者的中译本。该书共分4编:第1编是“波斯文史料”,主要是译注了3种古代波斯文资料:《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克伯·契达伊的《中国志》以及《纳迪尔王和乾隆在西域的较量》。第2编为“汉文史料”,主要是辑录并译注了《汉书》、《后汉书》、《魏书》、《梁书》、《唐书》和《悟空行记》中有关波斯的记述。第3编是“希腊—罗马史料”,作者主要是重新译注了托勒密、普罗科波、泰奥法纳、科斯马、马尔塞兰和梅南德著作中有关波斯的段落。第4编是“丝绸之路和中国物质文明的西传”,作者主要是对中国的谷子、高粱樟脑桂皮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和大黄的历史、用途及其西传的过程作了系统论述。马札海里以其严谨而又高深的学问,对于中国与波斯通过丝路而从事的文化交流作了详细论述。此书是近年来出版的一部水平很高的著作,受到了世界各国学术界一致的好评。

塞西尔·伯德莱(Cécile Beurdeley)于1985年出版了一本《丝绸之路,艺术品的大旅行》。此书主要是论述从希腊时代到15世纪末,丝路上的艺术交流和某些艺术品(其中有许多收藏在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大旅行。

法国的印度裔学者、吉美博物馆的特派员克里斯娜·里布(Krishna Riboud,1926—?)夫人与法国古织物专家加布里埃尔·维亚尔(Gabriel Vial)合作,于1970年出版了伯希和探险团档案第13卷《吉美博物馆所藏敦煌织物》。这是研究中世纪丝路上织物的一部专著,填补了法国在该领域中的空白。

法国的蒙古、突厥和西域史专家,罗浮宫学院教授鲁保罗(Jean-Paul Roux)的《中世纪探险家》(1985年)详细介绍了1200—1500年间,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西方探险家。书中占很长篇幅的一章就叫做《丝绸之路》。作者的这本书与另外两部专著《瘸子帖木儿传》(1994年)和《巴布尔传》(1986年)均为法国有关丝路研究的畅销书。此外,他陆续出版的《古代和中世纪阿勒泰民族中的死亡》(1963年)、《伊斯兰教》(1964年)、《阿勒泰社会中的神圣动植物》(1966年)、《突厥史》(1979年)、《中世纪突厥民族中的游牧传统》(1970年)、《伊斯兰图像学研究》(1982年)、《胡族人》(1982年)、《凯末尔和新土耳其》(1982年)、《突厥和蒙古人的宗教》(1984年)、《突厥史》(1984年)、《蒙古帝国史》(1993年)等,这些书均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丝绸之路及其沿途诸民族和文化的历史。

鲁保罗有关陆路丝绸之路的代表作,则是他1997年于法雅尔出版社出版的《西域的历史和文明》一书。这部长达500多页的著作,共分29章,分别论述了西域的地区、人员、草原艺术和宗教、东西方的相会、中国中原人与北部胡人、贵霜人和佛教的胜利、游牧时代、突厥人的霸权、吐蕃王朝的诞生、绿洲文明、大食人的入侵、回鹘人与黠戛斯人、回鹘人的黄金时代、世界性宗教的发展、穆斯林突厥汗国的诞生、各汗国兴旺发达的历史事件、伊斯兰土地上的突厥人、西域的古典伊斯兰教文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霸权、察合台汗国、瘸子帖木儿、16世纪的西域、帖木儿朝的复兴、1500年的大转折期、伊斯兰教和佛教瓜分西域、西方“黄祸论”的兴起、俄国在中亚的殖民以及近代问题。总而言之,此书论述得虽不太深刻,侧重于宏观综述。但它可以使人全面地了解丝路沿途诸民族的历史文明,也不失为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畅销书。

研究丝路问题,古代回鹘和突厥民族史是无法绕过的重要环节。法国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具有悠久传统而又成果丰硕,涌现了几代著名大家。我们仅举其中的三位当代代表人物为例。

路易·巴赞(Louis Bazin,1920—2005)是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院士,曾长期任巴黎第三大学突厥学研究所所长。他还先后任国立东方语言文明学院教授、高等实验学院研究导师,国家科研中心语言和文明部名誉主席,在法中友协于1989年解散前,曾长期先后担任该友协的副主席和主席。巴赞是研究丝路上的重要民族——回鹘族和突厥族历史的专家。他于1974年通过的国家级博士论文《突厥历法研究》,于1991年正式出版。1992年,路易·巴赞的学生们通力协作推出了一本《路易·巴赞纪念文集》(此书本应于1990年在巴赞70寿诞时出版,但因故延期),共收入西方突厥学界名流们的40篇高质量论文。巴赞先生自己的论文集《突厥民族,文字与人》于1994年出版,共收入作者48篇突厥语言和历史论文。哈密屯(James Hamilton,1921—2003)是国立科研中心的研究导师,曾任巴黎第三大学突厥学研究所所长。他的突厥、回鹘史专著有《五代回鹘史》(1955年)、《敦煌回鹘文本〈善恶两王子的故事〉》(1971年)、《9—10世纪敦煌回鹘文献汇编》(1986年)和《9—10世纪突厥—粟特文献汇编》(1990年)。他的20多篇有关回鹘史的论文正在汇辑出版。萨宾·特雷班札(Sabine Trébinjac)是国家科研中心里昂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她是研究丝路上维吾尔族古今音乐的专家,尤为重视对多浪木卡姆音乐的研究。她1993年于巴黎第十大学通过博士论文《新疆维吾尔多浪木卡姆音乐研究概论》。特雷班札1990年出版了两卷本的专著《中国新疆》,其第1卷为《木卡姆科学音乐》,第2卷为《维吾尔的民间传说》。她还于1993年出版过《巴达赫尚的塔吉克族音乐》,自1990年以来共发表了20多篇有关丝路上维吾尔族音乐的论文。

对于丝绸之路南路——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线的古代史研究,法国学者主要是依靠由伯希和西域探险团于1908年携归的一批古藏文、回鹘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和吐火罗文写本,以及其他艺术品和考察考古记录。

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法国现已出版《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5卷6册统计,共有2001—6040号。这就是第1卷(2001—2500号,由谢和耐与吴其昱编写,195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版)、第2卷(2501—3000号,由隋丽玟和魏普贤等人先后编写,尚未出版)、第3卷(3001—3500号,由苏远鸣主编,圣·波利尼亚格基金会1983年版)、第4卷(3501—4000号,由苏远鸣主编,法兰西远东学院1991年版)、第5卷(第4001—6040号,上下册,由苏远鸣主编,法兰西远东学院1995年)、第6卷《巴黎国家图书馆伯希和敦煌特藏中的汉文写本》,由王薇编,主要是零散碎片。

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已由拉露(Mareelle Lalou,1890—1969)小姐编写了3卷目录《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目录》(第1卷,第1—849号,1939年版;第2卷,第850—1282号,1950年版;第3卷,第1283—2216号,1961年版。均由巴黎国家图书馆出版)。这样算来,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就共有2216个号。这远远超过了伯希和当年将1—2000号留作编写藏文写本目录而使用的数目(故其汉文写本从2001号开始)。这其中尚不包括大量重复的《无量寿宗要经》和《十万颂般若经》的写经。拉露小姐因其重复数量太大而未加编目。此外,在许多汉文或其他文字的写本中,还夹杂着藏文文书,包括粘贴件在内,有的短至只有数行或几个字,故现在仍不断“发现”新的藏文写本,从而使其数目总量不断增大。

伯希和敦煌回鹘文写本共有25个编号,已由哈密屯(J. Hamilton,1921—2003年)辑录、译注和刊行,于1986年在法国彼特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的《9—10世纪的敦煌回鹘文文献汇编》,共发表了36个卷子的编号,其中包括伯希和敦煌回鹘文写本24个编号,伦敦斯坦因特藏中的12个号。其中有不少回鹘文写本因与汉文写本写在一起,故被编入了汉文写本之中,形成了双重编号。在此之前,哈密屯还于1971年在法国克林西克出版社单独发表了P.3509号回鹘文写本《回鹘文本善恶两王子的佛教故事》的转写和注译本。此外,伯希和从敦煌千佛洞北区元代石窟中,还获得过360多件元代畏兀儿文的写本。对于敦煌回鹘文写本,究竟应该是如同哈密屯认为的那样,应断代为9—10世纪,还是如同某些德国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应该属于元蒙时代,国际学术界尚有争论。因为王道士可能在斯坦因于千佛洞劫经之后,将他陆续零散地从敦煌其他地方搜集到的元代畏兀儿文晚期卷子,又都塞进藏经洞中滥竽充数了,以弥补他暗自盗卖文书之缺,故使伯希和上当受骗。直到目前为止,这场争论尚无最终定论。哈密屯受到了某些同行们的非难,但他始终顽强地捍卫自己的观点。此外,法国学者路易·菲诺(Louis Finot)、菲利奥札(Jean Filliozat)和为数不少的日本学者,也都从事过对这批写本的研究。

伯希和敦煌粟特文写本共有30个编号,大都已由哈密屯与英国身材矮小而又智力发达的学者辛姆斯—威廉姆斯(Sims-Williams)合作,于1990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和非洲研究学院出版了转写、译注和图版本《敦煌突厥—粟特文文献汇编》,书中发表了伯希和敦煌粟特文写本5个号,斯坦因的3个号,其中一部分也有双重编号,被编成汉文写本P3511—P3521号。伯氏曾与法国学者高狄奥(Robert Gauthiot)和邦维尼斯特(Emile Benveniste)、英国学者亨宁(W.B.Hennines)等人合作,或各自单独从事过对这批写本的研究。(www.xing528.com)

伯希和敦煌和西域梵文写本数量较大,出自西域者为多,属于敦煌者只有13个编号。这些写本基本均为佛教文献,其中不乏一些稀见的佛典精品,大部分都被编入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的目录中了。这些写本早年曾由菲诺、菲利奥札的日本学者们从事过研究,在20世纪的50至60年代,又由法国学者鲍利(B. Pauly)作了系统整理并出版了《伯希和西域探险团所获梵文文献残卷》(连载《亚细亚学报》,1957—1966年)。

在伯希和所获敦煌的“东伊朗文”写本中,有些是所谓“吐火罗”文书,亦被他称为用“婆罗谜字母”书写的文书。另外还有这些文字的某些木简文字和题记等。

它们主要出自新疆的都勒都尔—阿乎尔和图木舒克。事实上,这其中主要是乙种吐火罗语或“龟兹语”(焉耆语为甲种吐火罗语),特别是P.3533号。法国早期学者烈维、菲利奥札以及德国学者西格都对它们作过研究。近年来,法国年轻一代的优秀吐火罗语学者彼诺(GeorgesPinault)系统地刊布和研究了这批写本。经他整理,伯希和龟兹文特藏有2000件左右:旧编AS1—19,共141件文书126个编号;新编NS1—508和某些残卷,共527件文书。此外,还有些只有数平方厘米的极小残片,即新编第509—1166号,共658件文书;粘贴在卡片上的小残片393个编号。目前,彼诺正准备将它们汇编出版。

伯希和西域于阗文写本都被散编在汉文写本和藏文写本目录中了,据统计,共有近70个编号。这些写本已由法国学者哈密屯和格勒奈(F.Grenet)研究,英国学者贝利(H.W.Beilley)和德国恩默瑞克(E.E.Emmerik)等学者,则更是这方面的研究专家。此外,还有被柯诺称为“于阗文变异体”的一卷东伊朗语写本,有人亦称之为“图木舒克语”。

伯希和也从新疆发掘到了一批被称为变异体龟兹文的佉卢文文书。它连同吕推(Dutreuil de Rhins)于1890年搜集的佉卢文《法句经》残卷,共同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烈维、拉古佩里(F. De Lavouperie)和波兰裔法国学者普祖鲁斯基(Preyluskj)均为这一方面的研究专家。

伯希和在敦煌还获得一卷希伯来文写本,它是唐代中国西域曾有犹太人活动的证据。

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未获得任何西夏文写本,但是在北窟区却获得了一大批,共装有3箱,计有200余件,目前尚未刊布。

在丝路考古研究方面,法国当代的代表人物是国家科研中心315研究组的冯赫伯(Henri-Paul Francfort)、彼埃·让代尔(Pierre Gentelle)和让·克洛德·加尔丹(Jean-Claude Gardin)等人,他们曾与我国新疆考古文物研究所合作,在克里雅河(和阗河)一带从事考古发掘,已发表了不少成果。

在对丝路上伊斯兰教的研究中,法国的代表人物是鄂法兰(Fran·ois Aubin),她现任法国国立科研中心政治学国家基金会的研究导师。鄂法兰是韩百诗的弟子,也是法国的蒙古史研究专家。她曾领导过一个“文献中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小组,其主攻方面是中国的苏菲教派和纳合昔班底教团。她曾发表过有关西域伊斯兰教的论文数十篇。

法国为了协调、促进和沟通丝路与西域史的研究,西域研究信息协会委托人文科学会馆,自1994年起开始出版每年两期的《中亚通讯》,由艾莉莎(Elisabeth Allès)等人负责。其中信息量很大,着重报道法国及世界各国的西域、丝路研究机构、著作、人员和基本动向。

对西域丝路上佛教艺术的研究,法国当代的代表人物是莫尼克·玛雅尔(Monique Maillard,1939—2006)女士及其丈夫热拉—贝扎尔尔(Robert Jera-Bezard)以及吉美博物馆的雅克·吉埃斯(Jacque Giès)。热拉—贝扎尔尔夫妇出版了伯希和的西域考古档案,特别是《敦煌的幡与画》(1974年)。玛雅尔女士的博士论文《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1973年)是法国少见的一部研究吐鲁蕃的综合著作。她的《西域的石窟与古建筑》(1983年)是研究丝路建筑与装饰艺术的代表作。她于1976年参加韩百诗主编的研究西域和丝路史的重要著作《西域的历史和文明》的写作。雅克·吉埃斯先生发表过多篇有关吉美博物馆所藏出自丝路的佛教(特别是佛教密宗)画的文章。1994年,他与其法国和日本同事们共同编辑出版了巨部豪华本著作《敦煌画》。

约翰·曼德维尔(Jehan de Maneville)自称于1356年赴中亚及中国西部旅行,比马可·波罗游记(1289年)稍晚一些。其游记《约翰·曼德维尔爵士游记》共有230份抄件,远远超过了马可·波罗游记的150份。它首次于1475年在瑞士的巴塞尔用德文出版,1840年在巴黎用法文出版,后又被译成西方的各种文字。考狄于其《汉学书目》中曾统计到该书的73种版本,德文版12种、法文版12种、拉丁文版6种、荷兰文版9种、意大利文版13种、英文版17种、西班牙文版3种、丹麦文版1种。但此书已绝版已久:其最后一个法文版为1735年、德文版为1865年、英文版为1900年、意大利文版为1870年。格扎维埃·瓦尔特(XavierWalter)先生曾长期担任法国汉学家和政界耆老阿兰·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的助手,曾翻译出版过1792—1794年出使中国的英国马戛尔尼(Macartney)使团成员巴罗(John Barrow)、亚历山大(WilliamAlexandre)的入华行记。瓦尔特先生于1997年推出了《约翰·曼德约尔爵士游记》的法文注释本,由法国科学院院士彼埃·肖尼(Chaunu)作序。这是该书自问世以来的最佳版本。曼德维尔是法国东部地区勃艮第(Bourgogne)地区的医生,但不知为什么,过去一直以讹传讹地认为,他是英国作家。他自称于1322年离开欧洲,开始了其33年的长途旅行,经由“圣地”(巴勒斯坦)而到达中国。其实,他很可能是“书宅”中的旅行家。

曼德维尔游记共分85章,从欧洲出发,经希腊、塞浦路斯、推罗、埃及、巴比伦、麦加、耶路撒冷、亚历山大港、迦勒底、波斯、印度、占婆、鞑靼地区、“蛮子”地区、契丹、库曼、突厥斯坦、约翰长老国等地区,对每个地区都有详细记载。不过,对于曼德维尔所记述的一切,究竟是个人的亲历记,还是利用了第二手资料,充当“书宅里的旅行家”,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不过学术界似乎更多地采用后一种说法。但无论是第一手还是第二手资料,其书中所记载广泛而繁杂的内容,都是研究陆路丝绸之路的宝贵资料。

法国学者让—诺埃尔·罗伯尔(Jean-Noёl Robert)是一名研究罗马史的拉丁学家。他于1993年在法国美文学出版社推出一部《从罗马到中国——恺撒时代的丝绸之路》。全书共分9章,分别以《历史的偶然性》、《寻找黄金国》、《统治世界的未完美梦》、《罗马的所有道路都通向东方》、《远东的陆路》、《大海以远的旅行》、《丝路上的人员与交易》、《思想传播之路》等章节,论述了早期的陆路丝绸之路。它通过公元2世纪罗马派往中国的使节,研究了公元2—3世纪罗马帝国对待波斯、印度、远东和特别是中国的基本政策。这是法国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尔纳·于格(Francois-Bernard Huyghe)和埃迪特·于格(Edith·Huyghe)于1993年在拉封出版社出版了《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丝绸之路上的人、神与神话》。它主要是论述丝路沿途的人员的流动和神祇的传播,同时也介绍了那些湮没的帝国。基本上涵盖了从亚历山大大帝到1440年之间的漫长时期。

法国于1977年出版过一本图文并茂的巨著《西域的历史和文明》,由当时的法兰西学院教授韩百诗(Louis Hambis)主编,由莫尼克·玛雅尔(Monique Maillard)、里布夫人(Krishna Riboud)和高利埃(Simone Gaulier)夫人等一班女将以及热拉—贝扎尔尔先生共同分间撰写。这是一部全面介绍陆路丝绸之路西域段之文明史的著作。全书共分6章:《西域的历史和地理》、《交流与影响》(贸易与商品)、《宗教观念》(佛教出现的背景、佛教与西方的拯救宗教)、《社会》(语言和文字、文学、社会)、《美学的表现手法》(造型艺术、绘画)、《考古遗址》(南路、北路)。此书主要是利用了西方探险团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所获得的文献、文物及图片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