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是对祖先坟地的祭祀活动,又叫扫墓、上坟、上家。中国的社会组织以血缘氏族关系为中心,慎终追远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宗庙、祠堂,并有为祖先留的“影像”,祖先有专门择定的茔地。宗庙、祠堂、影像、坟茔都要在一定的时间祭祀,清明节,祭扫先茔,七月十五日献麻谷,十月一日送寒衣,除夕、新节、元旦悬像设供,家家致祭。《杭州府志》曰:“清明,各携肴核香烛,亲诣封茔展拜,酹酒焚楮。十月扫墓亦如是。”《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埽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器及芟剪草木之器,周眡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岁时墓祭,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之,但有“上冢”的称呼则在秦汉之际。根据《史记·留侯世家》和《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匿居下邳,在圯上遇见一老父,得到《太公兵法》。老父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水谷城山下黄石即我已。”十三年后张良在谷城山下果然得到黄石,张良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伏腊,是指夏天伏日和冬天腊日的祭祀。汉代上冢之俗非常盛行。行之者上至天子,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建武十一年春三月“己酉,幸南阳,还幸章陵,祠园陵”。下及臣民,如《后汉书·郑玄传》云,玄书戒子益恩曰:“自非拜国君之命,问亲族之优,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另外,还有皇帝命大臣拜谒已故皇帝陵寝的,如武帝时,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不屈而回。昭帝命他祭武帝的陵。还有皇帝遣使者祭祠臣下的冢墓的。元帝时大臣萧望之因得罪宦官而被追自杀,“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家”。还有民间妇女随其夫家上家的,如《汉书·朱买臣传》曰:“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家,见买臣饥寒,呼饭之。”
唐宋以后,上坟之俗历代沿袭。《宋史·礼志》载:“至唐,复有清明设祭,朔望、时节之祀。进食荐衣之式;……宋初,春秋命宗正卿朝拜安陵,以太牢奉祠。乾德三年,始令宫人诣陵上冬服,岁以为常。开宝九年,太祖幸西京,过巩县,谒安陵奠献。”明代,每年皇帝几乎都要亲自谒陵一次,每逢节日,还遣官祭陵。
民间也很重视祖茔的祭扫,杭州过去流传有咏扫墓七绝:“小春曾上百年坟,除夕上坟斜日埙。要与儿孙作板样,松揪频扫不嫌勤。”可见杭州人对祭墓的态度。惟其如此,每年清明时节,春日晴和,各家各户,上坟祭扫。祭扫时要修理茔墓,铲除杂草,加培新土,在墓顶压一张烧纸,供上祭献的食物,然后焚烧纸钱,是时,碧色黄花间,处处人迹;春燕翩跹时,纸灰飞旋。清明,人家上家,“南北两山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武林旧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宋时京都清明扫墓非常详细:“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从人皆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节日,亦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人坟。”(www.xing528.com)
上坟为祭祀先祖,追思哀悼,虽不如初丧时伤恸哀绝,但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亦是意料中事。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清明扫祭》为我们了解这种礼俗提供了可靠而形象的画面,“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但提樽榼,轿马后挂诸锭,粲粲然满道地。拜者,哭者,为墓除草添示土者,焚楮锭者,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者不辞也,趋某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
其实墓祭不仅仅在清明、十月朔等这些固定的时间,如游子荣归,升官高就,以及生子、娶媳等等也要去祖坟祭扫。在许多地区都有“上喜坟”的习俗,就是在娶亲一段时间以后,由家中女性长辈率领新媳妇到墓地去祭奠祖先,告知祖先这一喜讯,让他们也分享家人的喜悦,并祈求他们祝福、保佑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现在,祭祀先祖坟茔的习俗依然存留,但过程多为送花圈、培土和打扫墓地,简单而又隆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