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葬具:历史悠久的木制棺椁与现代火葬趋势

中国传统葬具:历史悠久的木制棺椁与现代火葬趋势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随着我国的制陶技术的发展,用陶土制成的瓮棺成为较普及的葬具。除上述葬具之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过玉棺、瓦棺、碗棺等葬具,但最为普及、历史最为悠久的是木质葬具。木制棺椁一直是我国正统的葬具。棺是装殓尸体的用具,椁是棺外的套棺。传统葬具的使用,多根基于魂魄的观念。现在大多采用火葬,棺木葬具为骨灰盒所代替了。

中国传统葬具:历史悠久的木制棺椁与现代火葬趋势

葬具指装盛死者遗体或遗骨(骨灰)的器具,如棺、椁、骨灰盒等。除了特殊情况外,各个民族都对死者采取装裹措施,都要将遗体或遗骨盛放在一定的器具里进行安置。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和限制以及信仰观念、葬法的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使用的葬具显现出民族性、地方性,不同时代所使用的葬具则显现着不同的时代色彩。

据《周易·系辞》记载,远古时期人死后,用荒草将尸体厚厚地包裹捆扎起来,埋葬在荒野,既不筑坟堆,也不植坟树。后来,随着我国的制陶技术的发展,用陶土制成的瓮棺成为较普及的葬具。不过,当时的瓮棺大多用来掩埋夭折的婴幼儿,或者是用来进行二次拾骨葬的,因为当时的烧陶工艺还未能普遍满足烧制大瓮棺的需要。

以石头为原料制作葬具,历史也很久远,流行颇广。首先是制作石棺、石椁,既用整块巨石打凿凹形棺箱与平板棺盖安放尸体,也有先挖梯形土坑,然后在坑底、四壁铺或竖上石板,放入尸体,最后再用石板盖上。另外的一种类型就是用石头垒叠石室、石棚、石墓,安葬死者。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曾流行大石墓,以巨石垒墓,实行丛葬,一个墓中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甚至上百人。

除上述葬具之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过玉棺、瓦棺、碗棺等葬具,但最为普及、历史最为悠久的是木质葬具。木质葬具除一般的棺椁外,还有特殊的形制,如独木棺、船棺,这些大体都是工具与技术不发达时代的产物。木制棺椁一直是我国正统的葬具。《礼记·檀弓上》曰:“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墍周,殷人棺椁。”依此可见,殷商时期木制的棺椁已经问世了。殷墟妇好墓中的棺材,体积较大,表面还涂上了红黑两种颜色:1号墓中的椁,是用木头搭成的,椁壁上刻出了花纹,花纹的凹凸处全部涂上了红的颜料,在主要的纹饰点线上还镶嵌着用野猪牙雕成的装饰品。这样的棺,如此的椁,普通身份的死者是无法享用的。

棺是装殓尸体的用具,椁是棺外的套棺。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椁就是墓室,或者说是墓室的壁(包括顶),墓室有多大,椁就有多大。早期的椁所使用的材料多为木头,这样的椁,是在棺材的四周堆积木头,木头堆积到棺那样高后,继续往上堆,堆到方口后逐渐地缩紧,四面呈坡形,再堆积至一定高度后,于较小的方口上加坑木茵席。此种用原木堆积起来的椁室,因为原木的一头皆向着墓室,所以习惯上称之为“题凑”。题,是木头的头;凑,聚集在一块儿的意思。此外,石块、砖甚至掏空石山均可为椁。砖椁墓西汉已较普及,东汉时则到处可见。这样的椁,规模大,结构复杂,其布局就如活人的府第。为了更富丽堂皇,在椁壁上还绘有彩色的画,有的绘着墓主人的属吏和侍从,将墓室装饰成了官署,有的画着车马出行的盛况,有的表现了宴饮游戏。

进入周代之后,椁的使用要求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论语·先进》记载,颜回不幸早逝,颜回的父亲颜路向孔子求救,希望他能卖掉乘坐的车子替颜回购置外棺。孔子没有答应,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我的儿子总归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鲤死了,按制度我曾做过鲁国的大夫,儿子可以享受大未的待遇,但他也只用了棺,却没有用椁。所以我绝不能卖掉车子来替学生买椁。《周礼》一书也提到,生平没有建功立业的人是不可以用椁的。这种规定,越到后世,被强调得越厉害。

棺的使用就没有如此的限制。但大小、形貌和制作的材料很有讲究,其主要依据,还在于死者的社会地位。据考古资料介绍,汉代皇室的棺不同于官吏的棺,官吏的棺又别于百姓的棺。天子的棺高而且大,有的长达4.29米,宽2.71米;官吏的棺,一般长2.11米,宽0.7米左右;而死于战场的士兵,棺材最小,勉强可以装下尸体。(www.xing528.com)

棺材表面最早可能涂有颜色,出殡之时,还要用布覆盖,文献上称之为“饰棺之物”。后来,人们将饰棺之物上的黼、黻等花纹移置到了棺材的表面,于是,就真正出现了彩绘的棺材。棺材上所施之彩,也有等级的规定。《后汉书·礼仪志下》称,皇帝的棺,里外大红,上画日、月、龙、虎等图案;诸侯王、公主等的棺,也是大红,但只能画云气;除此之外的棺,涂黑漆。

制作棺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就木而言,有铜、杉、樟、楠、柏以及杂木,而很少用松。最高级的,要数楠木和樟木。《新语·资质篇》说,楠木樟木为棺,其色泽舒展,纹理清晰,气味芬芳,虫不能蛀,水不能伤,木质柔软(容易加工),入地坚强,尤得帝王公卿及富家豪族的宠好,因而不惜重金,不吝人力,从遥远的南方的深山老林中采来,一路上,不知要累死多少人。

民间有专门制作棺椁的作坊。《庄子·人间世》就曾提到,宋国有一户人家,种植着不少的揪树、柏树,贵人富商来选购棺料,家人就砍倒顾客选中的大树,锯成棺板,让其运走,这是一种粗加工。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个体的棺材作坊也就越来越多了。一般情况下,儿辈们可以提前到棺材铺替长辈看样定货,也可以请木工到家中制作。制作日期的选定,是件严肃的事情,一般要在闰月,“闰年闰月一百岁”取吉祥长寿之意。开工之前,有一套仪式。棺材做成之时,要向木匠送礼,并支付工钱,这时,还要邀请亲戚、朋友、乡邻来家为老人祝寿(见《中国风俗辞典》“做寿材”条,上海辞书出版社版)。这种预先准备好的棺材,民间往往称之为“寿材”、“寿器”或者“老房子”,一般每年要涂抹一层油漆。

有些汉民族地区,在正式结婚前的一天,男方请人赴女家搬运回来的众多嫁妆品中,却有一对大红棺材。这对大红棺材上罩盖着用大红绸缎精心绣制彩花的棺套。并且棺材还必须走在搬运嫁妆队伍的最前面,棺材后面紧跟捧着红漆木制棺凳的两个人。棺材内装有苎麻布、白布,据说是留做将来儿孩们哭丧时“披麻戴孝”用的。将棺材作为嫁妆,其文化含义是什么,有待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时的棺材象征着吉利祥和以及白头偕老。

传统葬具的使用,多根基于魂魄的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魂魄观念也随之消失,对死者躯体的处理也就简单了。现在大多采用火葬,棺木葬具为骨灰盒所代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