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礼俗:丧服与五服制

中国传统礼俗:丧服与五服制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丧服,又称孝服。上述五种丧服,谓之五服。五服的习俗是和我国古代传统的九族制直接相关的。服丧戴孝是晚辈为长辈或平辈尽哀,所以五服制的丧服正是九族制血缘观念具体形象的反映。例如,按照五服制,丧家的孝子孝孙们应该是各依其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尊卑主从关系来按制成服,尽哀守孝。

中国传统礼俗:丧服与五服制

丧服,又称孝服。指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丧服主要包括冠、服、鞋及麻衫等。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丧服》曰:“三王乃制丧服。则衰绖之起,自三代始也。”至周代则成为一套制度,《仪礼·士丧礼》载:“三日,成服。”即在死者大殓的次日开始穿戴。据《仪礼》和《礼记》等书中载,丧服是:男子去冠把头发绾起来成髻形,然后上面系以麻绳,手中持竹杖和桐杖,也叫哭丧棒。女把头发绾束起来成髽形,然后上面系以麻绳,男女衣裳均不缉边,上衣襟插进腰中,系以麻绳,脚穿草鞋,丧服以其制作样式和材料的粗细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俗称“五服”。通常说来,服制越重,其丧服形式也就越粗糙,以示不同程度的悲痛之情。

“斩衰”是最重的孝服,丧服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斩衰不缝下边,断处外露,不缉边,在丧家中什么样的关系才穿这样重孝的丧服呢?按惯制,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对父亲母亲、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子对丈夫,都要穿斩衰丧服。服期为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

“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丧服,这是用粗生麻布制作的,和斩衰不同的是剪断处缉边。孙为祖父母、重孙为曾祖父母、玄孙为高祖父母要穿这样的丧服。服期因辈分不同有所区别,孙为祖父母穿齐衰丧服十三个月,俗谓“期丧”,重孙为曾祖父母服丧五个月,玄孙为高祖父母服丧三个月。

“大功”是轻于“齐衰”的丧服,用熟麻布制作,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大功”丧服。服期为九个月。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及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服丧而穿的。服期是五个月。

“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孝服,用最细的麻布做成。穿这种丧服是为从曾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及外姓为中表兄弟、岳父母而服丧所穿。服期为三个月。(www.xing528.com)

上述五种丧服,谓之五服。五服的习俗是和我国古代传统的九族制直接相关的。九族即由本人高祖到本人玄孙之间的九代血缘系统。服丧戴孝是晚辈为长辈或平辈尽哀,所以五服制的丧服正是九族制血缘观念具体形象的反映。

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以后,男性成了社会生活的核心,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处于屈从于男子的地位,甚至成了男性附庸,世系的划分便严格地按着父亲的血缘关系来划分了。在一个家庭中,血缘关系本来是就父母对子女而言的,但九族制的确立,使得即使是在同一个家族中,也有了亲疏远近、尊卑主从的区别。所谓的“父子有亲,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习俗惯例,正是这种区别的反映。按父系血缘关系来划分家族的世系,当然就要由男性来做家长,这样,在一个家族中就自然形成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家族延续中,虽然男性是继承人,但同是男性,也存在着不平等,因为当然的继承人是长子长孙,在一个家族中,有父从父,无父从兄。正因如此,在代代传承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直系的血缘关系比旁系的亲,同姓的血缘关系就比外姓的姻缘关系亲。

丧俗中的五服制的形成,正表现了这种特殊的关系。儿子对父母的血缘关系最近,所以他为父母服孝也最重,服丧守孝时间也最长。为从曾祖父母服丧,这是旁系,虽是同血缘,但远于直系的血缘关系,因此就穿最轻的孝服“缌麻”。岳父母本是近亲,但是按五服制规定,为岳父母服丧,也是穿最轻的孝服“缌麻”,服丧的时间仅三个月,原因就是在按父系血缘关系划分世系的观念面前,它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因为外姓姻亲不是同宗。

丧服五服制形成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为什么“斩衰”是最重的孝服。在古代,帝王、诸侯、三公、九卿在最庄重的场合要穿礼服,这礼服称为“冕服”或“褒服”,“冕服”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形成,祭祀婚礼、朝会、朝贺都要穿这种吉服,丧事中则不能穿这种制作精美、面料华贵的礼服。“斩衰”正和吉服相反,面料质地是最粗糙的生麻布,制作工艺故意拙而不饰、衣边不缉,故意让断处外露,认为如此方能尽哀。二是丧服的颜色为什么是白色。丧服用白色,自古已成定制。秦汉时代,丧服一律缟素,全用白色。《汉书·高帝纪》载:“寡人亲发丧,皆缟素。”《汉书·苏武传》载:“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那么白色为什么能和丧事联系在一起呢?色彩成为习俗的内容,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有关。就像古老的山顶洞人因为血是红色的,就把红色和生命连结在一起一样,以后的先民们在社会实践中长期观察,发现受伤的人流尽了红色的鲜血就必定死亡,而死者的脸色也便由红润变为苍白,于是慢慢就视白色为死亡的象征了。这种民俗色彩观,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五服之制和其他的礼俗一样,在传承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按照五服制,丧家的孝子孝孙们应该是各依其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尊卑主从关系来按制成服,尽哀守孝。但是到了明代,却出现了丧家母散孝帛孝布的习俗,即遇有丧事,亲朋好友来吊祭,丧家便散给孝帛孝布,让来吊者给死者戴孝,这和古制显然发生了变化。再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制作丧服的面料也不再是粗或细的麻布,而是白粗布了。一般亲生子女的孝服,四边和袖口都不缝,脊缝毛边朝外,头扎六尺白孝布,用麻线扎系,孝布直垂背后,俗称“直披”;鞋前也要用白布蒙住,白布的毛边朝外;孝女只是肩际多一布,俗称“反托肩”。侄及孙辈的丧服,四边及袖口都缝好,脊缝毛边向内,头扎白孝巾,用白线扎系,垂至肩,谓之“横披”;鞋前也用白布包缝,但无毛边。侄媳辈的丧服,没有反托肩。曾孙的丧服,四周及袖口缝以红布条,孝巾上也缀以红布条或红寿字,俗谓“隔辈”。冢子即嫡长子在灵前叩拜时,要外罩麻制衣,头戴麻制帽,帽前悬小棉絮球数颗。亲友本家前来吊祭者,丧家给四五尺长孝布一幅,系于腰际或缠于头顶,为死者戴孝。到了近现代时,我国丧葬礼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之制为之大变。在一些地区开始实行新式丧礼,来吊唁者男子左臂佩黑纱,穿黑色或素色衣服,女子胸际缀黑纱结。披麻戴孝的丧服越来越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