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礼俗:悼念死者与安慰生者的吊唁

中国传统礼俗:悼念死者与安慰生者的吊唁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吊唁又称“吊丧”或“吊孝”,是孝子孝女接待前来吊祭死者的人们的仪式。哭丧多为怀念死者和为死者歌功颂德。《仪礼》和《礼记》记载:死者奠帷后,灵堂布置就绪,首先使人吊唁。稽颡礼毕,随之客人打听死者去世的有关情况,孝子一一作答。居住在北方广大地区的汉族居民,丧俗中死者一般在家停放三天,也有五天或七天的,停灵四十九天是少数。这种形式的吊唁礼俗现在仍然流行。

中国传统礼俗:悼念死者与安慰生者的吊唁

吊唁又称“吊丧”或“吊孝”,是孝子孝女接待前来吊祭死者的人们的仪式。报丧以后,孝子孝女便改穿丧服在死者灵前设灵堂,举哀守灵,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陪伴哭灵。哭丧多为怀念死者和为死者歌功颂德。吊唁之礼俗最早盛行于我国周代。《仪礼》和《礼记》记载:死者奠帷后,灵堂布置就绪,首先使人吊唁。吊唁者首先要送上吊礼。《荀子·大略》篇说:“赙赗是为了帮助生者,赠襚是为了资助死者。送死不靠近尸体,吊唁不感到悲哀,不合礼仪。所以喜事在五十里之外的要去参加,丧事在百里以外的也要赶去悼念死者和安慰生者,这是礼节中最重要的内容。”《释文》:赙音附,是捐赠钱物助人办理丧事。赗读凤,是送给丧家的车、马等物,为的是给丧事提供方便。赠,是送给死者的小件用品,如琴瑟诸种乐器和土、木制作的随葬品,还有挽幛、挽联之类的物品。襚,是送给死人穿的衣服、被子。

品官物故,朝廷必有赙赠之物。除应付丧事中所有的开支之外,丧家还可以赚上一笔,这是几千年来之所以厚葬不衰的原因之一。

吊客赠送的所有物品名称、数量及吊客的姓名,均要被记在经过加工的木板上(史籍称之为“方”),行葬礼前,由专人当众宣读。

有关吊唁的细节,古代礼书上有详细的介绍,因过于繁琐,后世逐渐地加以简化。民间对此则更趋实用。一般情况下亲戚、朋友入门之后,扑倒在灵前地下叩头,号哭;丧主、孝子及家人也随之一起叩头、号哭。礼毕,孝子向吊唁的客人行“稽颡”礼。所谓稽颡,就是屈膝下跪,以额头触地,既表示对客人的感激之情,也表达自己的悲痛之心。俗间认为,稽颡能给死人免罪,所以,头磕得越多越好。这是因为再本分、再老实的人,一辈子免不了会得罪人,会出现过失,死者后代借机给客人叩头,是请求原谅宽恕,让死者轻松上路,道理也就在这里。稽颡礼毕,随之客人打听死者去世的有关情况,孝子一一作答。接着丧家依吊客与死者的关系,发给裁剪成不同规格的白布,或包头,或袖臂,客人则当场“戴孝”。

吊客致哀,死者的家属均要陪伴,均要行礼,而且不能厚此薄彼,因此,也不能去掉其中的任何细枝末节,直到最后一位吊客的离去。(www.xing528.com)

吊唁礼俗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广东汉族的旧丧俗规定,当亲族戚友接到报丧以后,立刻来丧家吊唁时,首先给死者盖上“红白被子”,即用一块约五尺长、二尺宽的白布,上面镶上同样长宽约一尺的红布,俗称“红白被”盖在死者身上。如亲友多,红白被竟有盖到尺余厚的,但最先盖的必须是孝子的,俗称“自己先盖被”。此外,广东在吊丧仪式还有“喊口婆”、“替代儿子”的出现。“喊口婆”是丧家花钱雇来的专事哭喊的婆娘,她哭喊起来有板有眼、有韵有调,在吊唁期间吃饭吃点心,晚上的每一个更鼓或亲友前来吊唁时,“喊口婆”都要哭。“替代儿子”就是死者没有儿子,丧家可以花钱去雇一个“儿子”来尽丧事之宜。当时有专营此业的在招牌上写着“承接担幡买水,口水鼻涕另议”,就是说,要以哭的口水鼻涕做价格的标准,口水鼻涕哭得多,价码要高。可见吊唁仪式中也浸入了铜臭味。

在北方有的地区到丧家吊唁时,要依与丧家关系的亲疏远近,给丧家赠钱送礼,俗称“上礼”,同时要带两只活鸡,有的还要带一块黑布作为挽幛,上面写着为死者歌功颂德或祝冥福的题词,有的是给丧家带一卷烧纸。亲朋好友来吊唁,孝子孝女们要在长子带领下接出大门,磕头拜迎。吊唁者在大门口把带来的钱物交给管账先生,然后向死者叩拜,在灵前嚎哭。孝子孝女们也要以哭声相陪,每来一批吊唁者便陪哭一次。

居住在北方广大地区的汉族居民,丧俗中死者一般在家停放三天,也有五天或七天的,停灵四十九天是少数。在吊唁仪式里,孝子孝女要守灵,孝子依长子为首,依次排跪在死者的左侧,孝女依大儿媳为首,依次排跪在死者的右侧。亲朋来吊唁,长孝子嘴里喊“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然后陪哭,给来吊唁者磕头还礼。来吊唁者要给丧家送钱、幛子或烧纸等。凡吊唁者送的钱物,都由专门管理丧礼事宜的“执殡人”收纳并写上礼单。这种形式的吊唁礼俗现在仍然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