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家中老人去世的消息后,子女从外地赶往吊唁或料理丧事,称之为奔丧。在《礼记》中有《奔丧》篇,孔颖达疏:“案郑《目录》云,名曰《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归之礼。”该篇对古代奔丧之礼有详细的记述。奔丧之礼:“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问故,又尽哀。遂行,日行百里,不以夜行,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过国至竟哭,尽哀两止。哭辟市朝,望其国竟哭。”奔丧至家后,“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
奔父丧若不能在停柩待葬的时间赶到,就得“先之墓,北面坐,哭尽哀”。代为主持丧事的人对待他的礼节,是在墓左就位,妇人在墓右就位,然后成踊尽哀。奔母丧异于奔父丧的地方,只是在初回家时用麻束发,以后就用“免”的打扮,直到成礼都如此。
奔丧之俗,自周代以来,沿袭于各代。《左传·襄公十五年》:“冬,晋悼公卒,遂不克会。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宋史·戚纶传》:“(父)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丧)千里余。”明初,百官闻祖父母、伯叔、兄弟丧,俱都奔丧守制,为此,居官日少,影响政事。因此,洪武二十三年,除期服奔丧之制,规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丧,不许奔赴,但遣人致祭。至清代基本上沿袭明俗,奔丧亦多用于亲丧。(www.xing528.com)
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生动地描述了贾敬死后,贾珍奔丧的情景:贾敬殡天之后,尤氏见贾珍父子和贾琏皆不在家,便“命人去飞马报信”,“一面看视这里窄狭,不能停放,横竖也不能进城的,忙装裹好了,用软轿抬至铁槛寺来停放。掐指算来,至早也得半月的工夫,贾珍方能来到,目今天气炎热,实不得相待,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寿木已系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三日后便开丧破孝,一面且做起道场来等贾珍。”“且说贾珍闻了此信,即忙告假。”“父子星夜驰回。”“一日到了都门,先奔入铁槛寺,那天已是四更天气,坐更的闻知,忙喝起众人来。贾珍下了马,和贾蓉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赶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哭哑了方住。尤氏等都一齐见过,贾珍父子忙按礼换了凶服,在棺前俯伏。” 至今当人们知道老人去世以后,作为子女都要情不自禁地悲哭起来,不在身边的子或女急速赶回故里。奔丧的目的是要与死者见上一面,以示诀别之情,同时参加丧葬祭仪的各项活动,尽一片为人子的孝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