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死者招魂不醒,便马上举行停尸仪式。这一仪式就是把尸体安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所,为死者整容,放含口,洗面洗身,换寿衣。如果是仰身直肢葬,要用麻绳或红绒绳捆扎双脚,在死者手中放入特定的物件,如果是屈肢葬,要把死者做特殊处理。经过这些特定的仪式后,把尸体安放在尸床上,灵头设供品祭奠,安放长明灯。之后,等待亲友来吊祭。
从汉族的丧葬礼俗看,这种停尸仪式起源很早,如人死后要给死者洗头和身子,称之为“沐浴”。这一仪式在《礼记·丧大记》中就有具体的记述,整个浴尸的过程是:管人捧着水上阶,“尽阶不升堂,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御者二人浴,浴水用盆,沃水用枓,浴用絺巾,挋用浴衣,如它日。小臣爪足,浴余水弃于坎”。沐尸的过程是:“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沐于堂上。”沐浴礼俗,自周以后,历代沿袭。再如含口礼俗在《公羊传》中就说过,这样做是“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这一习俗上古时就已有之。到了唐朝为死者设尸床,沐浴整容,以及含口祭奠的礼俗基本已经定型。
历经宋、元、明、清,直至近世,人死后仍在不同程度地沿袭旧时的仪式,以江南的旧丧俗为例,垂危的病人如果将死在卧室,马上就要抬到厅上来,俗称“出厅”,如果来不及,在卧室中咽气了,这要马上把床帐拆去,否则认为被罩于“天罗地网”,死者的灵魂就永世不得超生了。在人将死未死时,死者的子孙和眷属一定都要在死者身边喊叫死者,希望死者的灵魂能回转来,俗称“呼号”。死者气绝时,子孙眷属都要双手捧一炷香,跪下痛哭死者,俗称“引魂香”。死者的脚的方向,一定要朝着街,这叫倒头。死者的寿衣,一定要在未绝气时穿好,停尸于床后,要把一包银子、一包钱分放在死者的左右手中,这叫“实手利市”,认为这样能给子孙带来福气,使子孙昌盛。在尸床上死者绝不能再用平时的枕头,要枕用冥镪(钱串)做的枕头。尸体要用一种冥帛做的元宝盖上,在脚下边要放两块砖。完成这一仪式之后,才能向亲友报丧,等待他们来吊丧。
居住在北方的汉族停尸礼俗有和南方相同的内容,又有不同于南方的鲜明特征。在北方的旧丧俗中,人在咽气之前要把寿衣穿好,贴身穿的是衬衣衬裤,然后再穿上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长袍,整套服装不能有扣,要全部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也就是带“子”的意思。死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以驱除煞气,认为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男性死者脚上穿黑色布鞋,女的穿蓝色布鞋。穿完寿衣后,孝子要给死者指冥路。其仪式是手持一根擀面杖或一条扁担,一边敲打门槛一边朝远方喊,“爸爸(或妈妈),西南大路!上指天门开,下指地门开,三指庙门开,西南大路,明光大道,走中间那条”。与此同时,要在大门外靠框挂一串“岁数纸”,死时多大年数,便挂多少张,男的挂在左边,女的挂在右边,在上面和下面还要各加一张。(www.xing528.com)
按照北方的习惯,人不能死在炕上,认为这样死者会背着炕到阴间受罪。所以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要马上把死者抬到灵床上。灵床是用木板搭成的,位置在外屋地上,灵床上铺着黄色的褥子,把死者放在上面后,在身上盖白色的苫单,俗称“铺金盖银”,认为这样死者到阴间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时要把死者的手腕和脚腕都用红线索上,在嘴里放一枚古铜钱,俗称“压口钱”。另外在死者胸口要压一块生铁,有的压一个小盘,里面放上五谷杂粮;死者的面部还要用一张纸盖上,左手拿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棒。打狗干粮是用白面做的圆圈,蒸熟后用红线串起来,放在死者手中;打狗棒是用一截高粱秸,外面包上和好的面粉,蒸熟后放在死者手中。其寓意人死后要过巴儿狗山,过山时用干粮喂狗,用棒打狗,以免被狗咬。
此时要在死者的灵床前摆上祭品,称之奠。据说设奠所需的物品有肉和酒等等,是死者生前收藏,还没有食用完的。供品一般放置在死者的头部。始死之日设奠,无时间限制。从第二天开始,朝奠日出,象征早餐;夕奠日落,表示晚饭。如果正是谷物、水果、蔬菜的收获季节,则要献给死者一尝,此谓之为“荐新”、“尝新”。设奠的目的,是为了安慰刚刚脱离人世的死者,并让他依时填饱肚子。
设奠之时,还要在死者的头前点上一盏油灯。民间称之为“照尸灯”,或“引路灯”、“随身灯”。据说,阴曹地府中漆黑一片,死者的魂灵要借助灯光才能辨别方向,看清道路;借助灯光,还可以吓退恶魔、鬼怪。此灯点起来以后,直至出殡不得熄灭。此外还要在桌下设一只泥盆,用来烧化纸钱,俗称“哭丧盆”。此停尸礼俗历代传承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的内容已逐渐被人们淘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