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礼俗:炫耀铺房与送嫁妆

中国传统礼俗:炫耀铺房与送嫁妆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亲迎”前一日女家要把为新房置办的家具器物、被褥饰品一一布置妥当,以便让人观看,这就是“铺房”。待到亲迎之前,所有嫁妆悉数送往男家,预先布置新房,“挂帐幔,铺设房奁器具、珠宝首饰动用等物”,这就是“铺房”。为了炫耀,“送嫁妆”都采取肩抬杠挑,女方众人前呼后拥招摇过市的形式。“送嫁妆”和“铺房”的礼俗至今仍然存在着,在一些地方,送嫁妆的炫耀之举也还留有遗风,但此风不可长。

中国传统礼俗:炫耀铺房与送嫁妆

“亲迎”前一日女家要把为新房置办的家具器物、被褥饰品一一布置妥当,以便让人观看,这就是“铺房”。由于民间习惯把床及其床上用品作为新房物品的代称,所以又称为“铺床”、“暖床”。

古代婚姻“六礼”中没有提到铺房,但是在传统的婚姻程序中铺房这一环节被广泛采用,成为婚姻中几乎不可或缺的礼俗。追溯历史,“铺房”的兴盛起始于宋代,宋朝司马光在《温公书仪》卷三中对这一礼俗做了清晰的记述:“亲迎前期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床榻、荐席、椅桌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幔、帐幕之类应用之物,(其衣服、袜履等不用者,皆锁之箧笥)世俗尽陈之,欲矜夸富多。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从司马光的议论中可以看到,铺房虽然是为了婚后的生活布置房间,但是炫耀财富是其另一目的。因此司马光在同一著作中就此事做了评论:“文中子曰:婚娶而论财,夷虏之道也。夫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至于立契约云某物若干,某物若干。以求售其女者,亦有既嫁而复欺绐负约者。是乃驵侩鬻奴卖婢之法,岂得谓之士大夫婚姻哉!其舅姑既被欺绐,则残虐其妇,以掳其忿。由是爱其女者,多厚其资装,以悦其舅姑。殊不知彼贪鄙之人,不可盈厌,资装既竭,则安用汝女哉?于是质其女以责货于女氏,货有尽而责无穷,故婚姻之家,往往终为仇雠矣。”这段揭示买卖婚姻的文字,指出了“售女”行为危害极大,为了财物,婚姻非但没有结二姓之好,反倒结成亲家之仇。

这一问题的产生起源于嫁妆。“嫁妆”是指女子出嫁时带往夫家的财物,在古文中有多种称谓,如房奁、资妆、嫁装、嫁奁、随嫁、陪嫁、添箱、奁具、陪奁等等。铺房的陈设是否耀眼、阔气全在于嫁妆的贵贱、多寡。

“嫁妆”也不在婚姻的“六礼”中,女家至多是作为“纳聘”的回礼,送男子几双鞋袜。秦以前贵族婚嫁有“陪媵”的做法,所谓“陪媵”就是随嫁的男侍和女婢,男侍叫“媵臣”,亦称做“御”;女婢叫“媵妾”,亦称做“媵”。汉代在陪媵的基础上,妆奁丰富起来,《盐铁论·国疾》中“遣女满车”的记载直接反映了富贵人家妆奁侈华的情景。到了唐代出现了“陪门财”的说法,《旧唐书·高宗纪》载:“高宗诏天下嫁女者,所受财,皆充所嫁女之资装,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又《新唐书·高俭传》记载:“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婚),……夫氏禁受陪门财。”所谓“陪门财”就是门第低的女子嫁门第高的男子,为弥补门第等级的差距,女家以送妆奁的方式所做的经济补偿。送“陪门财”是女家被动的不得已的行为,但是却刺激了送嫁妆的奢侈之风,成为社会现象,尽管皇帝下诏书明令禁止“陪门财”,但是送嫁妆之风却从唐代开始越演越烈。《宋史·礼志》记载:“公主下降,初被选尚者即拜驸马都尉,赐玉带、袭衣、银鞍勒马、采罗百匹,谓之系亲。又赐办财银万两,进财之数倍于亲王聘礼。”皇室贵族的做法影响到民间,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男女两家订婚时,男家递向女家的细帖除写明男家三代的官职、品位、名讳等内容外,“明开将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俱列帖子内”。女家接帖子后,要“回定帖”,除按例写明三代的内容外,仍“具列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帖子互换后,男家送订婚的礼物,女家“以紫罗及颜色段匹珠翠须掠皂罗巾缎金玉帕环七宝巾环箧帕鞋袜女工答之”。待到亲迎之前,所有嫁妆悉数送往男家,预先布置新房,“挂帐幔,铺设房奁器具、珠宝首饰动用等物”,这就是“铺房”。(www.xing528.com)

宋代形成“铺房”礼俗,其基础是“嫁妆”,正如民间所说“有嫁必有送”,由此产生了“送嫁妆”的礼俗,“嫁妆”不仅是为了婚后生活用品的需要,更成为公开展览财富的形式,实现了女家炫耀的目的。为了炫耀,“送嫁妆”都采取肩抬杠挑,女方众人前呼后拥招摇过市的形式。《燕京旧俗志·满蒙贵族之婚礼》记载北京人过嫁妆:“至喜期前一日,由女家方面,先将所赠送之嫁妆,亦用过礼时所用之盒底子,抬送男家安置于洞房以内。其抬数不能一定,各王公府第,有一百二十抬、一百六十抬者,至少亦六十四抬。……照例之物品,首为门帘抬帐,次为被褥等项,次为男家过礼时所用玉如意、衣服首饰诸物,又次为桌、凳、椅、柜、衣箱等项,又次为房内之各摆设品以及新娘必须之化妆品诸物。”送嫁妆的礼俗,阔气的人家由女家先点明抬数,把所有的东西交给专门承办婚事的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抬着招摇过市送往男家。贫穷的市民没有那么大的谱,置不起那么多嫁妆,也没钱请得起喜轿铺,只能雇一个廉价的脚夫,窝着脖子扛着简单的嫁妆送到男家去,旧时的北京把这一搬运的行当称为“窝脖儿”。有趣的是“窝脖儿”在北京衍化成了土语,北京人形容遇到因为吃了软钉子而不顺心,没面子的事叫吃了个“窝脖儿”。

由于嫁妆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女子在夫家的地位,出嫁的女子也不愿意因为嫁妆微薄而受到冷遇,所以女家都尽力置办嫁妆。为了这一天就必须早做准备,从嫁妆盛行的宋代开始,为女儿存钱购物自不必说,还出现了“奁田”的做法。所谓“奁田”就是确定一块田地,所有田产都为嫁女所用。“奁田”一经确定,除了家长任何人都无权改变。宋代袁采在《世范》里写了筹备嫁妆的事:“中产之家,凡事不可不早虑。有男而为之营生,教之生业,皆早虑也。至于养女,亦当早为储蓄衣食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若置而不问,但称临时,此有何术?不过临时鬻田庐,及不恤女子羞见人也。……今人有生一女,而种杉万棵者。待女长,则鬻杉以为嫁资,此其女必不失时也。”按照袁采所说,不早做准备,女儿出嫁时只能卖田地房子做嫁妆,而女儿一出生就种杉树作为嫁资,也实在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送嫁妆”和“铺房”的礼俗至今仍然存在着,在一些地方,送嫁妆的炫耀之举也还留有遗风,但此风不可长。如今“铺房”只作为新婚生活的新房布置,并以此来构筑温馨的爱巢,这是婚姻礼俗走向文明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