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礼俗是人生的大礼,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世人的重视。《礼记·昏义》说:婚姻“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所以,古人创设了一整套繁冗复杂的婚姻礼仪,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婚姻礼俗。
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礼俗可称之为“六礼”,大体形成于周代,据《仪礼·士昏礼》记载,这“六礼”按其顺序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发出求婚的意思,就是俗称的“提亲”、“说媒”。《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郑众说:“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如果女方同意议婚,男家则要请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正式行聘。据史书记载,周代以前,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纳采”所用的礼物也各不相同,如公卿家纳采用羊羔,大夫家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时才逐渐改为用雁。因为“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婚礼谒文赞”)。到了秦汉以后纳采的礼物就多了起来,据说有三十多种,诸如合欢、胶漆、鸳鸯、九子蒲、双石、五色丝、长命缕、蒲苇、棉絮、卷柏、嘉禾、鱼、鹿等等。这些礼物都象征吉祥的意义,如合欢取合家欢乐之意,胶漆象征夫妇如胶似漆,棉絮比喻娶妻柔顺等等。
“问名”,这是婚姻礼俗的第二步。女家接受了纳采的礼物,就表示初步同意结亲。接下来,男家要托人携礼物前往女家“问名”,即问清女子名氏、排行、出生年、月、日、时,即过去所谓的生辰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即迷信所说的“批八字”。还要问清女子生母的姓氏。古人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十二属相相合相冲之说,“批八字”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木命碰到火命、水命碰到土命,这是五行相克,不能缔婚;属龙的和属虎的为龙虎相斗,属狗的和属兔的是狗兔不合,都不能成婚。其他还有面相、手相等等,虽然正式问名不能涉及,但也最好设法查访、考虑。据传王昭君本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但是画家毛延寿在她的画像上多画了一个痣,便未被皇帝选中,只能远嫁胡天朔漠的蒙古。
同时问清女子生母的情况也很重要,这包括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甚或妾所生,等等,这对女子的身价影响极大。
口头问名后,男女两家要交换“草帖子”,也就是互相通报各自情况的文字资料,内容包括家族三代的官衍、财势、男或女的生辰年月等等,以示庄重。
“纳吉”,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问名之后,经过占卜、“批八字”等一系列活动,如果认为各方面都合适,即所谓“吉兆”,男方就要备礼物派人通知女方,这就叫“纳吉”。如果不是“吉兆”,这桩婚事就告吹了。“纳吉”其实就是男方去女方家确定婚约,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订婚”礼俗。“纳吉”之后,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之事就不能随便终止了。宋朝以后,行纳吉礼要“起细帖子”,即比“问名”后的“草帖子”更详细地“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相当于确定婚约的文字协议。(www.xing528.com)
“纳徵”,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这就是“纳徵”礼俗。也称之为“纳币”、“大聘”、“过大礼”等等。《仪礼》讲:“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只有这项礼俗完成之后,男方才可以娶过女方来。据史书记载,纳微的礼物越来越繁杂,愈演愈烈,以至于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里说:“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可不慎欤!”这是封建时代买卖婚姻的产物。
“请期”,男家送聘礼后就要和女方确定合婚的具体日期,确定日期后要准备礼物请媒人通报女方,也称之谓“提日子”、“告期”、“送日子”、“探话”等等。成婚的日期不是随便确定的,要像“问名”后的占卜一样进行婚姻礼俗中的第二次正式的迷信活动。这次要解决的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举行合婚仪式的最佳时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的人选。占卜的中心仍旧是“八字”与“属相”。首先是选择吉日、良辰,民间一般以双月双日为吉期,但是嫁娶的月份和时辰一定不能犯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否则“犯月”则不吉利。例如男、女属相分别为鸡、兔,则“正七迎鸡兔”为“行嫁月”,是迎娶的吉日。相应的迎亲、送亲人的属相也不能和男女双方的属相犯忌讳。
迎娶日期的确定采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皆有,世族大家或者小康的耕读之家多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也就是所谓的“下婚书”。婚书的形式各地不同,但其内容则大同小异。请期确定后,男女双方就开始忙于操办具体的婚事。
“亲迎”,民间又称为“迎亲”,是“六礼”中最后一道礼俗,就是合婚之日举行婚礼大典。这是整个婚姻礼俗中最隆重、最热闹、最繁缛琐细的一个礼俗。“亲迎”礼俗古时候要持续三天。按礼俗规定,迎娶新娘的当天一早,男家要拜祭祖宗神位。古时候,迎娶新娘多在黄昏时间,所以称为“昏”,意思是“阳往而阴来”,因为“迎阴气入家宜于夜,夜,阴时也,车服皆尚黑,黑亦阴,正与时相称”。因此,迎亲的队伍装束打扮均以黑色为主,所称车马叫“墨车”,即使白天,车前也要点烛执灯以示夜行。后来,这种崇尚黑色的习俗逐渐被崇尚红色所代替。迎亲的队伍在行进的路程中还有不少习俗。迎亲队伍回到男家后,结婚仪式进入最高潮。
“六礼”的完整模式形成以后历代相沿成袭,只是略有变化。据史书记载,周代的婚龄是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即所谓“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周礼·地官·媒氏》)。到了汉代,“六礼”没有变化,婚龄大大提前了,男子有十五六岁而娶的,女子有十三四岁而嫁的。到了宋朝,朱熹裁剪六礼为三礼,变成“纳采”、“纳币”、“亲迎”,但是内容未变。到了近代,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婚姻礼俗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新式结婚”、“文明婚礼”等等形式,“六礼”越来越不合时宜,但是其合理的成分仍然存在,成为民族新文化的一部分。不过现在农村和城市中还存在着一些婚姻陋俗,这是必须要加以改革的,也一定会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使这些陋俗成为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