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要请媒人搭桥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婚姻礼俗中必不可少的第一个环节,直到现在这个中介人的角色仍然存在,婚姻介绍还是婚姻礼俗之一,当然已经不是必不可少的礼俗。
中国的封建社会男女之间是不能私下相爱的,如果婚嫁不用媒人便会让人耻笑,女方甚至会被怀疑不贞。古文献《管子》说:“妇人之求夫家也,必用媒而后家事成;求夫家而不用媒,则丑耻而人不信也。”媒人在中国婚姻舞台上跑前跑后,走家串户,是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媒人在男女成婚的亲迎之日总是被待为座上宾,受到极好的礼遇,好吃好喝自不必说。且看《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西萍乡》卷中的一段描述:“当亲迎之日,为媒介者,峨其冠,华其服,高视阔步,大有唯我独尊之概。主人必先于其大门之外,设方桌一席,席置水果醇酒若干,择饮士二三侍于前。俟媒介至,一声恭喜,强令痛饮,……然后……迎接升堂,款以上宾之礼,为客中重要人物矣。”可见媒人在婚姻礼俗中是美好的角色。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媒人却又常常被列入三姑六婆之列,蔑称为媒婆,人们痛恨她、厌恶她,小说《金瓶梅》第七回开头诗写道:“我做媒人实可能,全凭两腿走殷勤。唇枪惯把鳏男配,舌剑能调烈女心。利市花常头上带,喜筵饼锭袖中撑。只有一件不堪处,半是成人半败人。”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媒人贪婪自利,凭着一张没有骨头的嘴巧舌如簧,勾人栽祸的形象。在这里媒人是个丑角,是妖婆。封建社会的媒人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亦美亦丑地生活在婚姻的礼俗中。
追溯历史,媒人大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存在了。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一、当时“媒氏”是官职,并非随便充任的。其二、媒氏大概是管人口的,凡男女出生三个月以上(古人出生后三个月命名,称“成名”)就需要报告媒氏,到了年龄媒氏就要催促成婚。《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坊记》说:“男女无媒不交”,这说明非媒不成婚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出现了民间媒人,即“私媒”。私媒一般由妇女充当,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说“求媒媪之美谈”,就是指妇女做媒人。到了唐代,《唐律·户婚》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说明婚姻中的做媒已经列入法律条款。两千多年来,男女婚姻“必有行媒”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媒人也成为婚姻礼俗中首先出场的角色。
媒人为什么成为丑角遭人厌恶呢?这是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恶果。媒人为男女婚姻牵线首先要遵循男女双方父母的意见。《孟子·滕文公上》中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这就是相袭已久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古文的意思是谋合二姓,“妁”是斟酌二姓;又解释为男为媒,女为妁,综合起来就是斟酌谋合男女二姓,就是撮合两家的婚姻。这种媒妁实际上就是在男女双方的父母之间搭桥,代表的是双方父母的要求和目的。而婚姻一旦只服从家族,甚至是家长的地位与经济的需要,那么当事的男女之间如果自行两相倾慕相恋相爱,就好像是钻过洞穴偷看,跳过墙头私会,成了卑劣的行为,要遭到父母和众人的鄙视。男女之间的婚姻决定权全操纵在媒人手里,媒人拥有“掌万民之判”的特权。封建专制的“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用媒妁”(《孔子家语》的婚俗)造成了无数的婚姻悲剧。虽然中国历史上有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红拂女私奔李靖的故事,那是司马相如和李靖有一定的势力,一般的男女恋人在包办婚姻的封建牢笼里,大都只能落个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悲惨的结局。“媒”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关键。人们编造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惋惜,媒人自然要遭人厌恶。
媒人遭到厌恶还有自身的原因。封建时代的媒人良莠不齐,一些品行不太端正的媒人为了某种原因或者自己的利益在男女两家之间互相欺瞒甚至挑拨,使人感到不可相信,常常酿出恶果。宋代袁采在所著《世范·睦亲》中说:“古人谓周人恶媒,以其言语反复,给女家则曰男富,给男家则曰女美。若轻信其言而成婚,则责恨见欺,夫妻反目,至于仳离者有之。大抵嫁娶固不可无媒,而媒者之言不可尽信如此,宜谨察于始。”可见媒人可恶事出有因。在封建婚姻的礼俗中,媒人不可残缺又不可全信。(www.xing528.com)
媒人在历史上有过许多别称,最常见的有“月老”、“冰人”、“红娘”等等。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是神话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神仙。唐代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有“月老”的一段故事。有个叫韦固的小伙子,外出投宿在宋城的南店,晚上看到一个奇异的老头靠着一个布口袋坐着,借着月光翻看一本书。韦固问他看的是什么书?老人答:“天下人的婚嫁书。”韦固又问布口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答:“袋内都是红绳子,用来系住夫妇的脚腕子,虽世代仇敌,贫富悬殊,山水阻隔,吴楚异地,此绳一系便定终身,总要结成婚姻。”(这就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韦固十分惊奇,忙问自己的婚姻如何。老人翻书查看,笑答:“你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卖菜瞎老太婆的女儿,现在3岁,要到17岁才能成亲。”韦固听后勃然大怒,十分不快地返回旅店。他派人暗中刺杀小女孩,慌乱中只伤了女孩的眉心,然后逃之夭夭。十多年后,韦固从军,在战斗中勇武异常,做了相州参军,刺史王泰很赏识,把女儿嫁给他。姑娘容貌端丽,只是眉心总粘着个贴花,韦固问明缘由,才知道漂亮的姑娘正是当年被刺的女孩,是刺史王泰收养了她,视如己出。韦固如梦初醒,明白天意不可违,便和女子恩爱至笃,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就是“月老”作为媒人的美好形象在民间的影响。
“冰人”典故出自《晋书·索紞传》。据说孝廉令狐策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说话,索紞释梦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冰上和冰下说话,人阳语阴,意思是为人说媒,冰河开了,婚姻也就成了。所以后人誉称媒人为“冰人”。
“红娘”出自《西厢记》,在民间已经广为流传。红娘是张生和崔莺莺美满婚姻的美好使者,为世人所赞赏。今天无数的热心人为别人的婚姻奔忙,被人称为“红娘”,当然现在的“红娘”和过去的“媒人”已经截然不同,是新时代婚姻礼俗的美好使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