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礼俗:拱手、作揖、握手、鞠躬,展示优雅的礼仪

中国传统礼俗:拱手、作揖、握手、鞠躬,展示优雅的礼仪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般的情况或普通的场合相遇,为求简便迅捷则行拱手、作揖、握手或鞠躬等礼节以表示礼貌。会议上常以拱手礼向与会者表示敬意。可见作揖如同拱手的形式,以双手抱拳上下左右晃动的动作表示礼貌。这种习惯沿袭下来逐渐演变成为握手礼,发展成为表示友好、和平的礼节。可见鞠躬是表示恭敬、谨慎的态度。这一礼节的形式是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弯曲的幅度越大表示礼越重。

中国传统礼俗:拱手、作揖、握手、鞠躬,展示优雅的礼仪

古人相见行跪拜礼是严肃的礼节,通常只在庄重的场合施行。在一般的情况或普通的场合相遇,为求简便迅捷则行拱手、作揖、握手或鞠躬等礼节以表示礼貌。

拱手。《礼记·曲礼上》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在路上向一老者打听孔子的去向,老者在回答完那段至今人们都熟悉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话后,“子路拱而立”。可见古代拱手礼是不期而遇或相见后比较简便的礼节。这一礼节形式是人站立,两手抱合于胸前,通行的惯例是左手抱住右手。据文字和考古学者考证,这一礼节形式最初是模仿被手枷锁住双手的奴隶的姿态,表达一种自谦的态度,意思是自己地位低下,愿像奴仆一样为对方服务。因为这种很随便易做的礼节形式及其含义,拱手的引申意义常在古文中出现,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汉书·公孙述传》:“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拱手引申意义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旧存在。拱手的礼节形式现在也还存在,例如春节期间拜年常以拱手为礼,互相向对方表示祝福会议上常以拱手礼向与会者表示敬意。

作揖。作揖是和拱手相近的一种相见礼节,元代的戴侗在《六书故》中解释“揖”为“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礼也”。可见作揖如同拱手的形式,以双手抱拳上下左右晃动的动作表示礼貌。古人对不同的对象行作揖礼在动作上有各种区别,《周礼·秋官·司仪》记载:“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郑玄注说:“土揖,推手小下之也。……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意思是说对于没有亲属关系,即“庶姓”的人,作揖时双手稍稍往下晃动,即“土揖”;对有亲属关系但是异姓的人,作揖时双手平行晃动,即“时揖”;对同族同姓的亲属行“天揖”礼,即双手往上举着晃动。还有不分长幼尊卑都可施行的称为“长揖”的形式,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晃动。《汉书·高帝纪上》有“郦生不拜,长揖”的记载。这桩历史事情的情节是儒生郦食(音yì)其去见刘邦本应施行庄重的跪拜礼,但是刘邦不讲礼貌召见郦食其时坐在床上由两个女子为其洗脚,所以郦食其以长揖为礼表示不敬不卑。并责问刘邦还想灭秦夺取天下吗?如果想夺取天下就不能如此无礼会见有见识的人。刘邦知错,立即起身请郦食其在上座就坐。作揖的礼节形式现在仍旧存在,例如表示问候、致谢、致敬时常施以作揖礼,演员上台、武术比赛选手上场也常以作揖礼向观众致意。

握手。握手作为相见时的一种礼节古人运用得比较少,一般是表示互相友好欢快的心情,文字上有“握手言欢”的成语。《后汉书·李通传》记载:“(光武)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这是古代的握手礼。现在全世界广泛通行的见面和送别都可施行的握手礼在中国还是近代以来兴起的礼俗。据说在原始社会人们手中经常拿着石块、棍棒等作为武器以防遇到野兽或者敌人而遭不测,如果遇到没有恶意的人,双方就要放下手中的物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表示手中没有暗藏武器,可以互相信任。这种习惯沿袭下来逐渐演变成为握手礼,发展成为表示友好、和平的礼节。

握手尽管简单却有诸多的讲究,如果运用不当反倒失礼。按照通行的习惯,握手时要伸出右手身体微微前倾,向对方点头表示尊重,或者互相寒暄表示热情。握手时用力要适当,太用力对方感到不舒服,太轻握不住对方的手都是失礼的行为。(www.xing528.com)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握手的方式也不同。客人来访,主人要主动伸手行握手礼以示欢迎;宾客见主人伸手应该立即伸手响应,以示谢意。男性和女性握手,一般须由女性先伸手,双方轻握片刻即可。男性在任何场合下必须先脱下手套再握手。与老人、尊长、领导握手要等对方伸手后快步趋前用双手握住对方的手。握手时切忌眼睛不注视对方或者冷冷地伸出手蜻蜓点水似的碰到对方的手就收回,这都是对对方冷淡的表示。

鞠躬。鞠躬是中国传统的礼俗,《汉书·冯奉世传》赞记载:“宜乡侯参(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颜师古注:“鞠躬,谨敬貌。”可见鞠躬是表示恭敬、谨慎的态度。这一礼节的形式是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弯曲的幅度越大表示礼越重。《仪礼·聘礼》记载:“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圭是长条形的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常以此为礼器,这段文字是说参加严肃的典礼,手执玉圭,进门就行鞠躬礼,不如此恐怕有失恭敬。《论语·乡党》记载孔子:“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私觌,愉愉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出使外国,参加会见典礼时手里捧着玉圭,谨慎地鞠躬前行,屏气息声,像不敢呼吸一样。而如果以私人身份会见邻国的君臣,则显得轻松愉快,无拘无束。正是因为鞠躬礼具有这样的含义,所以被引申为人的一种高尚的事业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表有“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记载,表明诸葛亮恭敬谨慎,竭尽劳苦,为蜀国贡献一切的态度。这就是流传至今大家都熟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成语。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跪拜礼,鞠躬礼在社交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到今天,鞠躬礼仍旧在许多场合被频繁地应用,例如演员谢幕,常以鞠躬礼向观众表示感谢;报告人上台讲演、获奖者上台领奖也常以鞠躬礼向与会者表示敬意;学校上课,学生向老师鞠躬敬礼,老师还以鞠躬礼;婚庆典礼新郎新娘向来宾行鞠躬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鞠躬礼的使用频率仅低于握手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