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礼俗:方相氏岁终驱傩与除夕

中国传统礼俗:方相氏岁终驱傩与除夕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夕”,亦称“除夜”、“大年夜”、“年三十”,是流行于中国各地的民间传统节日。“除夕”的起源,民间传说与远古方相氏“岁终驱傩”的礼俗有关。此后,“除夕”作为岁末年初交替之日的代称,方出现于民间,并逐渐沿袭下来。宋代以后,庆贺“除夕”开始成为一件大事。昔日,旅居他乡或在外地谋生的家人,最迟也要在“除夕”之日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欢聚过年,称为“团年”。

中国传统礼俗:方相氏岁终驱傩与除夕

除夕”,亦称“除夜”、“大年夜”、“年三十”,是流行于中国各地的民间传统节日。“除”者,去也,即除旧迎新之义,“夕”者,晚也,指一日将尽之时,“除夕”,即指每年腊月“月穷岁尽之日”的夜晚,这一天,如遇所谓的“大月”,就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上,如逢所谓的“小月”,则在十二月二十九日夜间。

“除夕”的起源,民间传说与远古方相氏“岁终驱傩”的礼俗有关。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位高大勇猛的武士,名叫方相氏,据说他能祛鬼魅、辟通途,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为了防止野兽侵害死去的妻子的尸体,曾请他在夜间执戟防卫,开道护灵。后来,每年腊月岁暮,人们在举行禳祭的“大傩之仪”时,就请方相氏来主持,由他头蒙熊皮,身穿红衣黑裤,执戈扬盾,率领众多手执桃木大棒的人们,在通衢里巷周围和郊野草莽丛冢四处击打,跳跃呼呵,用以驱赶魑魅魍魉,开辟通往平安吉祥之途。这种习俗在西周时代还非常流行,只是已经由沿用“方相”为衔名的礼官来主持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岁终驱傩”礼俗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规模宏大的“大傩之仪”,场面越来越小,人们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淡,甚至在民间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则是家家户户在门扇上悬挂驱邪饰物,用以趋吉避祸。据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所载:时人“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御凶也”。此后,“除夕”作为岁末年初交替之日的代称,方出现于民间,并逐渐沿袭下来。宋代以后,庆贺“除夕”开始成为一件大事。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所记:是日,“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先,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自明初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庶家,在“除夕”前,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之后,“除夕”在门框上粘贴用大红纸制成的写着吉祥喜庆联语的“春联”,门楣与窗棂上粘贴将吉祥语镌于红纸上的“挂千”(有些地方俗称“吊钱”),家中器物上粘贴写有“福”字的红色“斗方”,就成为民间“除夕”送岁迎年活动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礼仪,直至今日,这种习俗仍在民间风行。

“除夕”之日,既是旧年行将度过之日,又是新年即要到来之期,因此,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极为重视的重头戏。昔日,旅居他乡或在外地谋生的家人,最迟也要在“除夕”之日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欢聚过年,称为“团年”。商家店铺,大多都早早停业打烊,店东与伙计聚餐后,分别归家过年,谓之为年假“停市”;而那些与年节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与店铺,则将年假推后,继续营业,谓之为新年“连市”。民间戏班,亦多在当天联邀名角,合作演出富有喜庆吉祥色彩的剧目,而后,即停锣息演,归家团聚过年,谓之为“封箱”。“除夕”日的夜晚,因其“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则更是民间士庶忙碌“迎年”活动的高潮所在,经过漫长岁月的不断积淀,不仅节日的礼仪名目繁多,而且非常讲究。当日,要用彩线将铜钱穿起,编成龙形,放置床脚边,谓之为“压岁钱”,后来,随着铜钱的弃用与纸钞的通行,则为用红彩纸包纸钞所取代;家人在当晚,要相互馈赠节日礼品,称之为“馈岁”;出门在外的人,在此时都要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叫“年夜饭”;酒席宴上相互邀呼颂祝,称之为“别岁”;聚饮宴罢,祝颂而散,各自归房,名之为“分岁”;夜晚围炉团坐,谈笑嬉乐,达旦不寐,是为“守岁”;深夜子正零时之际,家家户户鞭炮齐鸣,是为“辞岁”。至此,“除夕”节日礼仪活动的大幕方才算是徐徐落下,人们兴致勃勃、喜气洋洋地又投身到庆祝“农历新年”——“春节”的节日活动中去了。(www.xing528.com)

交往礼俗

宝庆 张友贵 莫振良 编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