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亦称“团圆节”、“八月节”、“中秋节”等,是流行于中国各地的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时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国古代历法,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名为“三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恰为“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或“仲秋”,此时,夏季的溽热已经渐渐离去,冬季的寒凉即将缓缓袭来,故《周礼·春官·籥章》中就有关于“中秋夜迎寒”的记载。这一天又恰逢望日,当太阳在西方坠落之际,圆圆的月亮从东方升起,夜晚,仰首观望,只见一轮玉盘似的皎洁明月高高悬挂在晴朗的夜空,人们沐浴着习习的秋风,油然想到家乡与亲人,借一轮明月以寄托思念家乡与亲人之情,企盼早日团聚,这就是人们又将“中秋节”称之为“团圆节”的缘由。
中秋佳节的由来,据说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有着一定的关联。“嫦娥奔月”,是中国民间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故事。相传,美丽贤惠的嫦娥,是为了解民倒悬奋力射下九颗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有一次,后羿在射猎途中与仙人相遇,得到仙人馈赠的一包不死之药,他回到家中,就交给嫦娥保存。此事被跟从后羿习学射箭的徒弟逢蒙得知,便蓄谋夺为己有。这一年的八月十五,逢蒙乘后羿带领弟子出外射猎之机,闯进后羿家中,翻箱倒柜四处查找,威逼嫦娥交出不死之药。嫦娥迫不得已,乘其不备,将药吞于口中。忽然,觉得自己身轻如燕,冉冉向上升起,直上云天。人们传说她飞上天宫之后,玉皇大帝将她封为仙女,并将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赐给她居住。后羿归家得知此事,十分思念嫦娥,夜晚,他就在庭院中摆放供果,向高挂天空的一轮明月顶礼叩拜,遥祭妻子,盼望夫妻团圆。乡亲们怜悯后羿的不幸遭遇,亦纷纷摆桌供果,遥祝他们团圆。此后,人们年年在农历八月十五的夜间,举行拜月、赏月,企盼阖家团圆,世代相沿成习。
“中秋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节日,《礼记》中就曾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记载,这里的“春朝日”,即指在春天要举行祭太阳的礼仪,“秋夕月”,即指在秋天要举行拜月亮的礼仪。可见早在秦汉以前,古代帝王就已经有了中秋拜月的礼制。两汉魏晋以来,中秋拜月、赏月逐渐流行于民间,已具节日的雏形。至唐宋以后,遂衍化为民间盛行的一种礼仪习俗。北宋年间,人们因八月为秋季三个月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为该月中间的一日,于是就将这一天定名为“中秋节”,此后,它作为汉族传统节日,一直流行于全国各地,历久而不衰,并且在流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如“拜月”(亦称“斋月宫”)、“烧斗香”、“走月亮”、“食月饼”、“供兔儿爷”等等岁时节令礼数。
“拜月”,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亦称“斋月宫”,是旧时民间“中秋节”祭拜月神的礼仪活动。早在北宋时期,民间就有这种礼俗,中秋之夜,家中自能走路至十二三岁的子女在成年妇女的引领下,或登楼,或在庭院举行“拜月”活动,对着皎洁的明月焚香默祷,顶礼叩拜,男孩子希望月神保佑自己早日蟾宫折桂,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女孩子则希望月神能赐予她们如嫦娥一般的美貌,家庭和谐,幸福美满,此种礼仪活动,亦称“圆月”。至明清时期,“拜月”之礼仪在民间更为盛行,而且更为讲究:所用供品,皆应为圆形,以取团圆之意;要对着月亮升起的方向设置香案,恭立月光神位,摆放供品祭拜;所焚化的“焚纸”,一定要用月光纸,上面绘有圆月,月中应画有宫殿、桂树、玉兔捣药等图画;举行“拜月”活动时,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而,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男不圆月,女不祭灶。”
“烧斗香”,是旧时流行于我国江南地区的“中秋节”斋月礼数。所谓的“斗香”,各地的习俗不一,有的地方人们糊纸成斗状,炷香于其中,在中秋拜月时设置于香案之上,用以祀月;有的地方集市的香店用线香扎成斗形,斗中放有香屑,人们买回家中,于中秋之夜焚于月下,用以祀月;有的地方则以水果及各种食品堆成塔状,或四五层,或六七层,最上一层裁纸围成斗型,斗旁插两面小旗,内贮香灰,将燃着的线香插入,以之祀月。(www.xing528.com)
“走月亮”,亦称“游月”、“玩月”、“踏月”等,是旧时流行于我国各地的、以妇女为主要参与者的中秋岁时节令礼俗。旧时,广大妇女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平日里“大门不出”,更不允许在街市上抛头露面。中秋之夜,即可不受这种常规的限制,她们可以盛妆出行,相互往还,三五成群地结伴游玩,或徜徉于街市、郊野阡陌之地,尽情赏月;或进出于尼庵佛寺布施随喜,望月礼佛。欢歌笑语通宵达旦,“虽鸡鸣喔喔,犹婆娑月下”(清顾禄:《清嘉录》)。
“食月饼”,是迄今仍然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中秋岁时节令礼俗。月饼之名,早在南宋时期即已有之,当时的人们因圆形的面饼宛如皎洁的明月,故以“月饼”称之。至于“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岁时节令食品的记载,则开始于明代。相传,元代末年,张士诚在江南高邮聚众起义时,为了联络各地义军一起行动,就在月饼内夹藏一个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传檄各地,约定于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后,见字揭竿而起,反抗蒙古族统治者。起义如期爆发,很快就占领了江浙一带地方。从此,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家家都食月饼,用以庆祝胜利。又因月饼形如圆月,与人们企盼阖家团圆之心愿相合,因而亦被称之为“团圆饼”,成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节日传统食品,食月饼、供月饼、馈赠月饼成为佳节的重要礼俗,迄今而不衰。
“兔儿爷”,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尤其是京津一带的中秋佳节岁时吉祥饰物。中秋之夜,人们仰观明月,隐约可见一个似兔子身形的阴影在上面跳动,仿佛在一下下捣着什么,据说那就是和嫦娥一起飞升的玉兔在捣药。相传,嫦娥服不死之药飞升之际,家中喂养的白兔纵身一跃,跳入嫦娥怀中,一起飞向云天。玉皇大帝将白兔亦封为“神”,让它陪伴嫦娥一起居住在“广寒宫”里,人们尊称它为“兔儿爷”。旧时,每逢中秋临近,这些地区的街市上,许多商家、小贩为应节摆摊设点,出售用泥土塑制的“彩兔”,这些被人们称为“兔儿爷”的“彩兔”,面白唇红,身绘五彩,或为乌沙蟒袍、腰缠玉带的恂恂“文官”,正襟执笏端坐于高张的红罗伞盖之下,或为顶盔贯甲、背插靠旗的赳赳“武将”,揽辔跨虎跃立在高擎的彩绣纛旗之前,千姿百态,十分奇巧,人们纷纷购买,或置之室内摆放,或供于祭月几案,以祈顺遂平安、吉祥如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