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礼俗中的群策群力抗强暴与火把节

中国传统礼俗中的群策群力抗强暴与火把节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火把节”的由来,各地区、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说。熊熊的火把到处燃起,害虫纷纷葬身火海,大家群策群力,终于扑灭虫灾,于是人们就高举火把,欢庆这场抗击天神、解脱天降祸患的胜利。此后,世代相沿,久而成习,遂形成“火把节”这个传统的节日。“火把节”的内容,尽管因民族、地域、习俗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节日期间,各族同胞却都要身穿节日盛装,举行斗牛、斗羊、赛马、摔跤、射箭、荡秋千等活动,宰杀猪牛以祭神。

中国传统礼俗中的群策群力抗强暴与火把节

火把节”,是流行于我国云南、四川、贵州等省的彝、白、傈僳、拉祜、普米、纳西、佤、哈尼、布朗等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期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有先有后,但大多都会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之间举行。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各地区、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说。

居住在四川西部大凉山的彝族同胞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天上的大力神,打遍天庭无敌手,他自恃膂力过人,就降临人间,要与人间的勇士比试摔跤,谁知,一经交手,却输得一塌糊涂,他恼羞成怒,返回天庭后,就在天神面前煽风点火,说了许多世人的坏话,天神听后大怒,就派害虫在这一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下凡,祸害人间,用以惩罚世人。人间的勇士得知天神要派害虫肆虐大凉山,就在这一天组织族人们用松枝燃起火把,四处除害灭虫,与天神抗争。熊熊的火把到处燃起,害虫纷纷葬身火海,大家群策群力,终于扑灭虫灾,于是人们就高举火把,欢庆这场抗击天神、解脱天降祸患的胜利。此后,世代相沿,久而成习,遂形成“火把节”这个传统的节日。

居住在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同胞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两汉时期,云南大理一带,有六个实力相当的武装集团割据而立,因当地人将君长称为“诏”,他们自号“六诏”,其中有个叫蒙舍诏的武装割据集团,位于最南端,因此,人们也称它为“南诏”。唐玄宗开元年间,蒙舍诏的君长皮罗阁势力日益强大,其余五诏的实力则相对浸弱,为了并吞其余五诏为一诏,于是,他就向唐王朝纳贡,受封越国公,赐名归义,成为唐王朝授权管辖该地区的统治者。尔后,他就在唐王朝的支持与默许下,东征西讨,武力降服其余各诏,进而统一云南,进位云南王,成为唐王朝统治云南的属国——南诏的君主。皮罗阁虽用武力使各诏服从他的统率,但各诏君长的权利并未被剥夺,他们还在原有的领地上照常发号施令,皮罗阁对此深以为患。有一年,皮罗阁以共同祭奠各诏祖先的名义,邀请五诏君长会宴于松明楼,想借机将他们一并除掉,免除后患。邆睒诏君长的妻子谏阻夫君不要前去,其夫不从,她就在送夫君前去赴宴之时,褪下自己臂上的金镯,转戴在夫君手臂上,嘱咐他万勿遗失。五诏的君长齐聚松明楼后,皮罗阁传令火焚木楼,五诏的君长都葬身火海,亲人们连尸身都难以辨认,只有她凭借着金镯将夫君遗体认出。返家后,她就拥兵自立,不再服从皮罗阁的统率。当皮罗阁统兵前来征剿时,她命将士们将熊熊燃着的火把缚于羊角上,乘月黑风急之时,驱赶羊群沿山麓四处乱跑,南诏士兵见满山火光游动,以为敌人伏兵前来劫营,乱作一团。后来,由于寡不敌众,最终遭到失败,她于是就投水自尽而亡。人们悼念这位坚贞不屈、奋起抗暴的巾帼英雄,遂燃起火炬凭吊她的英灵。后来,这个习俗就逐渐演变为白族同胞的民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了。(www.xing528.com)

纳西族民间则有这样的传说:天上的玉皇大帝在宫中待久了,觉得心中烦闷,就命天兵天将打开南天门,遥望人间。当他看见人间山清水秀,百花竞艳,莺歌燕舞,笑语喧阗,一派生机勃勃、欢快愉悦的景象时,对比天宫那庄重肃杀、沉闷寂寥的景况,不由心生嫉妒,就派一位天将下凡去,将人间这一切通通烧毁。被派的天将来到人间,被美好的人间乐土所吸引,不忍毁坏这一切,就匆匆返回天宫,谎报已将人间焚毁,交差了事。过了几天,玉皇大帝驾临南天门,要亲眼看一看人间遭劫后的景象,谁知呈现眼前的景象竟比昔日更胜一筹,他非常恼怒,就降旨将被派的天将处死,并想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重派天将去焚烧人间。被杀的天将生命虽停息,但他拯救美好人间的赤心不灭,他心头一滴殷红的血降落人间,化为婴儿,用嘤嘤的啼哭告诉人们玉皇大帝即将焚毁人间的信息,人们为了逃过此劫,就连续三天在家家门前燃起火把,以此迷惑玉皇大帝,保护家园。此后,这一习俗在纳西族同胞间世代相沿,遂演变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尽管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传闻不一、互相歧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畏强权、群力抗暴,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高尚的民族气节与情操。

“火把节”的内容,尽管因民族、地域、习俗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节日期间,各族同胞却都要身穿节日盛装,举行斗牛、斗羊、赛马、摔跤、射箭、荡秋千等活动,宰杀猪牛以祭神。夜晚,人们都要手持小火把,或在村巷相互追逐,以火互燎,共祝吉祥长寿、亲密和睦;或高擎火把,在村寨周边、山野田头往来挥舞,形成火龙、火圈、火环等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案,抒发节日欢乐喜庆之情。有些地方、民族,则在家家门前竖一枝大火把,在村口或村中广场上竖一枝特大火把,到节日夜晚,人们将这些火把一一燃起,奏起乐器,放声高歌,围着火把尽情舞蹈,通宵达旦饮酒狂欢。不少民族,还有“游田”的习俗,他们在夜半时分,高擎火把在田间地头游动,边走边将松香细末撒向火把,火苗忽忽闪闪、一蹿一蹿,人们认为能驱虫、辟邪、除害,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近年来,各地不仅保留着这些传统节日习俗,而且增添了放映电影、文艺演出、经贸交流、物资交易等多种文化、经济活动,从而为“火把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融入了具有现今时代特色的新亮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