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介子焚骸绵山及寒食节

介子焚骸绵山及寒食节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介子推毫不妥协,他与母亲一起抱木而立,葬身于熊熊的火海之中。晋文公遂下令当日晋国士庶家家都要禁举火,行寒食,用以祭悼介子推,将绵山更名为介山,既旌表介子推的功绩与人品,又记己过、警后世。这一天,恰是那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此后,中国民间遂将介子推焚骸绵山的这一天,视为“神灵不乐举火”的忌日,凛凛寒食,莫敢烟炊,这个风俗一直沿袭下来,衍化为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介子焚骸绵山及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是中国民间流传历史非常悠久的汉族传统节日,时在每年农历冬至后百余日,即“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民间士庶家家禁止起灶火、升炊烟,只以熟食冷炙充饥。

禁火之制,早在西周时期即有,《周礼·秋官》就有“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的记载,但并没有将其作为节日的规定,也没有具体的节期。将“禁火”作为节俗,将其融汇于一体,形成节日并流传开来,则与纪念春秋时期拒不出仕、焚骸绵山的介子推有些关联。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献公昏庸无道,宠信骊姬,为了让骊姬之子继承其位,听信谗言,先是逼太子申生自刎,后又派人赴蒲城刺杀另一个儿子重耳。重耳在众多亲信近臣的辅保下,连夜出逃,到处流亡,介子推就是出力辅保并随其流亡的五位大臣之一。晋献公病故,还没有来得及下葬,宫室诸子就争位厮杀,晋国大乱,公子重耳在秦国国君的帮助下,归国平定内乱,即位为国君,史称晋文公。他登上国君宝座后,大封有功之臣,辅保他四处流亡的五位近臣当中,有四位都赐地封爵,惟独遗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动声色,回到家中后,就和他的母亲一起收拾行装,悄悄离开国都,隐居在绵山(今山西介休县南介山)的深山密林之中。介子推的随从对他的遭遇忿懑不平,就在晋文公宫门外粉墙上悬挂了一幅揭帖,上面写道:“昔日龙欲登天,五蛇齐力辅保,今朝龙升云端,四蛇皆有居所,一蛇茕立无栖。”晋文公得知后,喟然而叹,对众大臣说道:“这是为介子推鸣不平啊!我只顾安定宫室,却忘了对他的论功行赏。”于是,立即派人前去召请,却已踪迹皆无,再派人四处探访,方得知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已经隐遁在绵山深处了。晋文公深悔自己的失误,下令将绵山封为介子推的“采邑”,并亲自带领众多公卿前往绵山,请其出山入仕,介子推隐遁深山,决然不见。晋文公无奈,命人举火烧山,希望借此迫介子推下山受封。介子推毫不妥协,他与母亲一起抱木而立,葬身于熊熊的火海之中。晋文公遂下令当日晋国士庶家家都要禁举火,行寒食,用以祭悼介子推,将绵山更名为介山,既旌表介子推的功绩与人品,又记己过、警后世。这一天,恰是那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此后,中国民间遂将介子推焚骸绵山的这一天,视为“神灵不乐举火”的忌日,凛凛寒食,莫敢烟炊,这个风俗一直沿袭下来,衍化为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www.xing528.com)

秦汉以迄隋唐,“寒食节”的习俗日益风行,节期亦由一日而扩展为三日,当每年“寒食节”到来之际,家家都要提前“做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邺中记·附录》),以为祭祀神祇及应节家人冷食之用。明清以来,民间士庶大多以其节期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的节期相近,于是,将祭祀祖先、郊野扫墓等礼数均增于其中,“寒食”这个流传民间的传统节日遂逐渐与后来的“清明”融汇在一起了,而只有那些官宦人家依然保留着关于“寒食节”的旧节俗。近代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推移,“清明”日渐成为人们祭祀祖先、郊野扫墓的正日,而“寒食节”的名目,则在人们的岁时节令记忆中越来越淡漠了,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民间,还有一个被称为“寒食节”的传统节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