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歌节”,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同胞的节日,因其节期一般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故亦称“三月三”,又因节日的主要活动为众人汇聚于一些“歌场”对唱壮歌,形成以唱歌为乐的“圩市”,于是也被称之为“三月歌圩”。
壮族同胞男女老少人人喜好唱歌,三五成群到野外玩耍,“聚会作歌”,久已蔚为风尚。他们演唱的山歌,名目繁多,内容丰富,诸如古歌、故事歌、盘问歌、情歌等等,词句多从日常生活的事物当中巧妙拮择而来,临机自撰,巧问妙答,生动形象,意蕴绵长。他们唱歌的形式,多为集体对唱山歌,村寨的男女青年,在歌场三五成群,组成一个个歌唱集团,或采用集体合唱的方式,或选用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方式,相互盘歌,角胜争赢。节日期间,成百上千的壮家儿女,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走出村寨,从四面八方拥至歌场,歌场上人头攒动,歌声如潮,“迭相歌和”,“唱和竟日”,充满欢乐祥和、激情四溢的热闹景象。
“歌圩”,最早是壮乡儿女的一种祭神活动,《太平寰宇记》就有壮族同胞在谷熟时“盛服”并“聚会唱歌”,用以“谢神赐丰收”的记载。但它由祭神一变而为民间节日——“对歌节”的由来,则有许许多多的美丽传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起于“赛歌择婿”的民间佳话。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壮乡出了一位多才多艺的青年小伙子,他种的庄稼,年年获得好收成;他饲养的家畜,个个膘肥体壮;他还是一位唱山歌的高手,从青年一直唱到老年,回回盘歌对唱都无人匹敌,是名声远播的著名歌手。他有个既漂亮又聪明,还擅唱山歌的闺女,父女俩一心要招一位歌才出众的好女婿,就订下日期,举行歌会,通过赛歌来选婿。各地青年歌手得知消息,纷纷前来对歌求婚。父女俩通过一场一场的盘歌对诘,选中了满意的女婿,成就了美好的姻缘。此后,集会赛歌就形成了壮乡儿女的民间习俗。也有人认为,它的来历与人们怀念“歌仙”刘三姐有关。传说,壮乡有一位擅唱山歌的美丽姑娘,名叫刘三姐,她山歌唱得优美动听,盘歌唱和应对如流,十里八乡无人能将她难倒。有一位仙人,化为俊秀的青年与她对歌,他们相互盘诘,旗鼓相当,连续几昼夜,绵延不停歇,后来,虽相继飞升而去,但天际犹存他们优美动听的歌声。人们传说刘三姐已成“歌仙”,为了怀念她,就在她成仙的那个日子——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歌会,久而久之,于是就形成了这个节日。(www.xing528.com)
节日期间,除了唱歌之外,壮族青年男女还要进行精彩的“抛绣球”活动。“绣球”是壮族姑娘用彩绸或花布拼接缝合而成的内贮豆粟、棉籽或谷壳的彩球。其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亦有方形与菱形的,其大小,则宛如人之拳头。它的上端系有一条彩色的带子,以便于抛掷,下端则悬垂着一束彩线编结的丝穗,更显缤纷艳丽。有些地方,人们在场地上竖起高杆,杆顶悬挂木质的大圆环,两面都贴着喜庆的红纸,作为抛掷“绣球”决胜负的“标靶”。活动时,男女青年分站高杆两面,先女后男,依次将“绣球”抛向“标靶”,以破纸过圆洞为胜。但比较普遍的则是男女青年各站一方,各以“绣球”向对方抛去,往来抛接,以角胜负,凡接不着者,要以唱歌或做游戏来受罚。届时,五彩缤纷的“绣球”凌空飞舞,绚丽的彩带丝穗迎风飘展,令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欢呼声、笑声、歌声,回荡在空中。有些年轻的姑娘、小伙们,更将自己的爱情信物系于“绣球”之上,借机将其抛给自己的意中人,以传递倾心爱慕、两相交好的绵绵情意。因此,“三月歌圩”不仅是壮族同胞欢乐的传统民族节日,亦是壮族青年男女互相交往、增进友谊、缔结良缘的良好社交活动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