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杆节”,是流行于云南省腾冲县与龙陵县一带的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时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它是从古代傈僳族同胞为了求助神明以免灾驱难的“刀杆会”的祭礼形式演变而来的。
相传在远古时候,居住在今云南省怒江沿岸六库一带的傈僳族同胞中,曾流行着一种被称为“镖人”的祭礼形式。每当他们盖起新房的时候,总要“请”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坐于屋梁之上,然后群起将镖投向老人,当老人胸部中镖,在贺喜的人们面前从高高的屋梁摔下死去时,人们群相欢呼,认为已经求得神明的帮助,从此可以免灾去难了。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许多傈僳族部落的人们实在承受不住这种残忍的祭礼习俗仪式的折磨,于是就想尽早离开这个地方,相传他们在一头金鹿的引领下,举家迁出六库,辗转来到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腾冲县一带居住。他们竖起顶端插着彩旗的刀梯,用爬刀梯拔下其顶端彩旗并抛掷地下的方式,取代旧日残忍的“镖人”祭礼习俗,称之为“刀杆会”。后来每当村寨人畜疾病流行、旱涝灾祸发生之际,傈僳族同胞也都要花钱请来巫师举行“刀杆会”,以此求取神明护佑,驱邪祛病免灾。正因为这些“刀杆会”全是因时、因事、因需而举办的,因此,它既无固定的日期,又无固定的礼仪,谁也没有将它当做节日。
据民间传说,明朝正统年间,地处边疆的这一带地区经常有外族入侵,傈僳族同胞横遭蹂躏,家破人亡。后来,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统兵前来御敌,面对连绵起伏的重山峻岭,星星点点相距较远的村寨,漫长而又荒僻的边界,而兵力又有限,遇事捉襟见肘,护边疲于奔命,于是他就发动当地的傈僳族同胞建炮台、立关卡、打制兵器、操练武艺,与朝廷士兵一起,协力抵御外敌的入侵,保卫自己的家园。边境安定后,王骥方奉旨还京,不久,就病殁于京城。当地人们却听到王骥回京后,被奸臣诬陷为鼓动边民练武,图谋反抗朝廷,并在农历二月初八日被杀害而死的讹传,傈僳族同胞十分悲愤,就沿用远古的习俗,举行了大规模的“刀杆会”,用以纪念这位与他们并肩抵抗外族入侵、卫国保家园的英雄。此后,每年这一天,傈僳族同胞都要举行“刀杆会”,通过跳火堆、爬刀杆等活动,既用以表示继承先辈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报国卫边、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时也表达对王骥的怀念。相沿既久,遂演变为傈僳族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刀杆节”了。(www.xing528.com)
农历二月初七日傍晚,人们聚集在被定为刀杆场的空场上,通红的炭火堆熊熊燃起,精选出的几位剽悍而又灵巧的年轻小伙,在火堆中间跨越而起,凌空而落,往返腾挪,英姿勃发,带起的火星四外飞溅,有些人甚至能从火堆中抄起火炭,飞快地抛接把玩,尽显绝技,围观的人们不时鼓掌欢呼,一年一度的“刀杆节”,就在这驱除杂念、净化心灵、弘扬勇敢精神的“火海净身”仪式中,徐徐拉开了帷幕。
第二天清晨,刀杆场上并排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木高杆,两杆之间绑扎着的横档,是36把刀刃向上的长刀,在晨曦映照下,银光闪烁,发出耀眼光芒。从杆顶向四方斜拉而下,紧紧固定高杆的绳索上,缤纷五色的彩带或彩旗,在猎猎晨风吹拂下,翻飞飘舞,宛如彩练当空,这就是节日欢乐的中心——“刀杆”。人们成伙结队地聚集到刀杆场,在鞭炮齐鸣、锣鼓轰响的欢乐气氛中,节日的活动开始了。通过“火海净身”的勇士们,头戴包巾、身着红衣登场。他们先是围着刀杆且歌且舞,接着,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饮干满碗的水酒,跃身而上刀杆,净手握刀口,赤足踏刀刃,在人们屏息注目下,勇敢地一级级向上攀登。当他们上到杆顶时,就取出身挂的鞭炮,点燃鸣放,欢庆胜利。霎时间,围观的人们欢呼鹊起、掌声如雷,争先恐后地向下杆的勇士们敬献美酒,以表敬意。尔后,大家围着刀杆翩翩起舞,尽情地跳着欢庆的民族舞蹈——“戛”。一年一度的“刀杆节”,就在人们弘扬勇敢精神、喜庆胜利的欢乐气氛中度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