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节”,亦称“春龙节”、“青龙节”、“中和节”,民间俗称“二月二”或“龙抬头”,是流行于中国民间的汉族传统节日,时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民间流传,这一天龙王要飞升登天,人们于是就举行各种祭祀与节日活动,企盼龙王能及时行云布雨普降甘霖,帮助人们适时耕耘播种,以便秋后能获取农业大丰收。
“龙”,本是中华民族先民综合蛇、鹿等动物的特征,经过丰富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氏族部落标志,即“图腾”,加之传说大禹驱走洪水后,曾命五龙治水,于是,在人们心目中,“龙”就成为掌管江河湖海众水、以布云行雨为主并兼有其他法力的“神”。封建大一统国家产生之后,古代帝王便将“龙”视之为皇权的代表与天子专享的吉祥物。唐宋以来,更大肆为之赐爵封王,此后,“龙”遂由“神”而成“王”,对“龙王”的膜拜与信仰,就开始遍及全国城乡,成为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炎黄子孙崇拜的重要神灵。每逢天旱,官家与百姓都要供奉“龙王”,盼其回应显灵,早早下雨到人间;遭遇水灾,官家与百姓亦要祭祀“龙王”,乞其慈悲为怀,快快收水归天庭。正因为“龙王治水”的观念在中国民间流传悠久,留下许多有关“龙”与“水”的神话故事,“龙头节”的由来,就与这些流传的神话故事有关。
相传,天庭有一条玉龙,负责掌管天河,每当玉皇大帝传旨降雨,都由它引天河水飘洒而下,布于人间。有一次,玉皇大帝听信下属谗言,下旨三年期间不向人间降雨,用以惩罚世人。三年之久的干旱,给人间造成无穷的灾难,玉龙在天上看到世人所遭的浩劫,心中不忍,就违背玉皇大帝的旨意,擅自汲水向人间普降甘霖。玉皇大帝得知后,大发雷霆,下令将玉龙贬下人间,压于峰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之下,并颁下了“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能遂”的揭帖。世人得知玉龙因解救自己而横遭磨难,就千方百计寻找开花的金豆,用以解救玉龙,但人们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却难以如愿。后来,人们就想出一个办法,将金黄色的大豆粒儿和玉米粒儿,置于锅釜之中,用大火焖炒,使之爆而成花,并将其串编成团,或悬挂屋外,或供于灶间,以之骗过玉皇大帝派来视察的太白金星与上天言事的“灶神”,玉龙遂得以挣脱羁绊,昂首升天。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二日,因此,就留下了“龙头节”,即俗称“二月二”或“龙抬头”的民间节日了。(www.xing528.com)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不断的世代沿袭,民间各地都积淀了不少围绕着“龙”而形成的应节礼仪活动,并传承下来。据流传下来的众多古代典籍所载:我国西北地区,人们在该日凌晨,打着灯笼来到井边排水,尔后,返回家中点灯燃烛、焚香上供,企盼龙王护佑,此举被称为“引田龙”;北京与河北一带农村,乡民们在当日清早,用畚箕或小盆盛土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撒于水缸边,称之为“引龙回”;山东人喜于当日爆炒用水浸过的黄豆;山西人则于该日爆玉米花,以应“春雷鸣动,龙头皆起”之兆。即使当日的日常食品,人们也要将其与“龙”相联系:吃面条,称为“吃龙须”;吃烙饼、煎焖子,称为“吃龙鳞”;吃饺子,称为“吃龙牙”。当日的某些日常生活举动,亦不离“龙”:此日闺中妇女要停动针线,以防扎伤“龙眼”;士民在该日始能理发剃头,以应“龙抬头”之吉;孩童们是日入书房进学前,要吃名为“懒龙”的食物,以喻消除春懒,奋进读书,呈现抢占鳌头的兆头。此外,乡村里还曾盛行“引龙熏虫”的习俗,在这一天,或点燃草灰熏土炕,或高举灯笼照房梁,为“龙之出”引路,借“龙”之威而使百虫蛰伏躲藏,日后免受其害。
今天,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提高,这些传统的风俗习惯,由于已经失去其意义和作用,在人们的观念与行动当中,或早已消失,或日渐淡漠,只在一些上岁数的老年人的心目中,还存留着些许的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