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三国演义》在越南出了最早的译本,一种是由阮莲锋翻译的,在西贡出版;一种是由潘继柄翻译的,在河内出版。一年之内出了两种译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在越南流传的广泛。从这一年一直到1952年,前后出了7种《三国演义》的越南文译本。
和中国人一样,越南人对《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十分崇拜。很多家庭都供奉关羽画像,许多地方还建起了关帝庙。《三国演义》里很多场面和人物,都给越南民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越南人对小说里的人物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里还把他们的名字当作形容词来用,像什么张飞脾气(暴躁)、诸葛智谋等等。
长期以来,《三国演义》成为越南人民爱不释手的读物,在越南可以说家喻户晓。
二、《三国演义》在泰国
乳臭未干一孺子,面对强者不畏葸。
熟读《三国》多谋略,水来土掩急生智。
《三国》韬略心中揣,兵来将挡凯旋归。
……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泰国国王,曼谷王朝的拉玛二世,出自他的作品《卡威》,里面提到了《三国演义》。
泰国历史上还有位伟大诗人,叫舜通普,创作了长诗《帕阿派玛尼》。《帕阿派玛尼》中,有一节写水战,不少泰国人认为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尤其是叻威娘设计火烧帕阿派玛尼的船只一段,和帕阿派玛尼攻打新城一段,与《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极为相似。如果细致地做一些比较,就会发现,《帕阿派玛尼》中的许多段落都能从《三国演义》里找到出处。
早在18世纪时,中国和泰国(那时叫暹罗)文化和经济往来十分频繁,每年有五六十艘商船,从上海、宁波、厦门、潮州等地开往泰国,《三国演义》也就在这时传入泰国,一进泰国,《三国演义》很快就流行开来。
不久,《三国演义》的翻译工作开始了。当时曼谷王朝的国君是拉玛一世,拉玛一世酷爱文学,能歌善赋,文武双全,为了进一步繁荣泰国文学,丰富用兵之道,他下达御令,把中国的两部历史小说,其中一部就是《三国演义》,翻译成泰文。负责翻译的是一位福建人的后裔,叫昭披耶帕康,对中文、泰文都很精通,是当时一位杰出的文官,做过商务兼外交大臣,他和另一位学者合作,完成了第一本泰文《三国演义》的翻译。这个译本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译文优美,同时又通俗易懂,很受读者欢迎;从那时到现在一百多年了,一版再版,一直畅销不衰,光在1935年到1940年间,赤壁之战这几回就印了25万份。泰国教育部还把《三国演义》作为学校的历史教科书和作文范本,1914年,泰国文学学会把这部译作评为优秀小说。(www.xing528.com)
除了这种最为流行的昭披耶帕康的译本,还有玛哈西素立翁的译本,玛哈西素立翁是曼谷王朝拉玛三世时的亲王。还有一种袖珍本《三国演义》,是雅各从西方人译的《三国演义》的英文译本转译成泰文的。
《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影响很大。除了篇头举的《卡威》和《帕阿派玛尼》的例子外,还有些著名作家以模仿《三国演义》的文笔而著称。泰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前总理克立·巴莫亲王,创作了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小说,《资本家版本三国演义》和《终身丞相曹操》,被公认为成功之作。
除了小说,泰国民间戏剧“字家”,也经常上演三国戏,后来还出版了《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刘皇叔洞房续佳偶》、《柴桑口卧龙吊丧》等说唱文学作品。
到了今天,在金碧辉煌的曼谷大王宫原址,在国王举行登基仪式和其他庆祝活动的大厅里,还摆着一个精致的雕花屏风,上面镶嵌的大理石板上写着“桃园三结义”五个汉字,屏风上生动地描绘着凤仪亭、空城计等三国故事。另外,在国王书房的书柜中,还珍藏着《三国演义》这一中国古典名著。
三、《三国演义》在东南亚
在中国的另一近邻柬埔寨,20世纪30年代,在一些刊物上,开始出现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连载故事。
在印度尼西亚,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阵阵翻译汉文著作的浪潮,共有759部汉文著作被翻译成马来文,译者都是当地华人。1883年印尼读者就读到许多翻译的中国历史小说,其中就有《三国演义》。1884年—1886年间,又出了陈晓赤重译的《三国志演义》。
1910年—1913年间,印尼一位出色的翻译家钱仁贵,分62次发表了他的《三国演义》译本。他力图使译文既接近于原文,又适合读者的口味,而且还有目的地将原文中的每一个日期换算成公元日期,并且为每个旧地名注上今名,或至少作了解释。为了易于理解,在译文中加了不少注释,还附了一幅地图,这种与众不同的译本,无疑有利于推动《三国演义》的流行。
差不多与此同时,印尼还出了李云英的译本,全书于1910年—1912年以书本形式分65册发表,共5300多页。
两个译本的同时出现,说明人们对《三国演义》的喜爱。在印尼,喜欢读《三国演义》的人很多。早在1894年,一位思想开明的学者,穆罕默德·萨勒·宾·柏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过:“我非常喜欢读中国故事书,尤其喜欢《三国演义》,因为它包含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包含着连为王室效忠的那些官员也应该倾听的暗示和寓言。”直到20世纪,马来人和印尼人都在读《三国演义》故事,据说,印尼的苏加诺总统也曾多次读过《三国演义》。
在印尼的爪哇岛,从19世纪末开始,出现了几种《三国演义》的爪哇文译本。马来西亚,最晚在1889年,出现了侨生华人翻译的《三国演义》。侨生华人是指几个世纪以来,背井离乡在“南洋”各国定居下来的中国人,和当地人结婚繁衍,渐渐形成的混血儿社会的成员,他们既懂汉文,又懂马来文,翻译了不少汉文著作。1889年开始出版的侨生华人的译作中,就有石瑞隆和陈明德各自翻译的一本《三国演义》。
再后来,出现了著名译者曾锦文的译作。曾锦文1851年生于槟城,从小就聪颖、勤奋、好学,成为当时难得的通晓英文、汉文及马来文的华人。1872年,他迁居新加坡,在一家洋行担任书记兼账房的职务,空闲时间,就用罗马化马来文翻译中国古典名著。他最先翻译的就是《三国演义》,译本长达4600多页,共30卷,出版于1892年—1896年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