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韩遂等关西兵将联合起来,起兵反对曹操。曹操派曹仁前去征讨,又顾虑到关西兵将的骁悍,特地叮嘱曹仁和其他将佐,要坚壁自守,不要轻易出战。到了秋七月,曹操亲自西征,战争持续近两个月,曹操终于将马超、韩遂的军队打败,平定关西。
不过,这一仗下来,关西兵将的凶悍,以及马超过人的骁勇,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褚)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曹操)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
这一仗真是凶险异常,曹操差点儿送了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中,也写到了这件事,说当时曹军溃散,诸将不知曹操所在,都心惊胆战,后来见到曹操,悲喜交集。
又据《三国志·蜀书·马超传》注引《山阳公载记》:
初,曹公军在蒲坂,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说的是关西军与曹军作战前,马超提出了正确的作战方案,可惜没被采纳,否则战争的结果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后来曹操知道了,发出“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的感叹,将马超看作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
历史上的马超,令曹操如此头痛,后来又在刘备手下做了大将,这样一位人物,后来演说民间故事的民间艺人,怎会不感兴趣、不大写特写?
元代《三国志平话》里,可以看到,马超一箭飞来,差点儿要了曹操大将夏侯惇的命;接下来,两军混战,马超抓住曹操一个士卒,问出曹操长一部长须后,立即传令,捉拿长须的曹操,赏金珠万贯。曹操听到关西兵将的呼喊,“刀断其髯,换衣相杀到晚”,又说曹操“若无五帝之分,死于乱刃之下”。这一仗自然曹军大败,曹操回营后,心惊肉跳,茶饭不进。
《三国志平话》又说,曹军夜渡渭水,被关西几万兵将从北岸乱箭射来,“曹军落水,勿知其数”。曹操用马鞍遮着脑袋,顺流而下,才捡回一条性命。曹军好不容易渡到南岸,又被马超连杀八阵,直到三天后,曹军才在一个高处扎下营寨来。(www.xing528.com)
在这些民间艺人的创作基础上,《三国演义》里写出的马超,更加骁勇绝伦。马超为父报仇,连接韩遂,起二十万西凉大军浩浩荡荡杀来,一路取长安,破潼关,最后与曹操亲自统领的大军对阵,连败曹操大将于禁、张郃,又将曹将李通刺下马。西凉兵漫山遍野杀来,曹军溃不成军,曹操怕被西凉兵认出,先脱下红袍,又割断长须,又扯旗角包颈而逃。即使这样,仍然差一点儿被苦苦追赶上来的马超杀掉,曹洪赶来死战,才救曹操逃得了一条性命。
几天后,曹军渡渭河时,曹操又差一点儿被马超军用乱箭射死。——这就是后来张松讥笑曹操时所说的“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张松连揭曹操六次差点儿命丧敌手的短处,其中两次都和马超有关。
此外,《三国演义》里还写了一场许褚裸衣斗马超。
据《三国志·魏书·许褚传》: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惟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盻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三国演义》里根据史书这段记载写了这一情节后,觉得还不过瘾,既然两位超级虎勇之将遇到一起,怎能不让他们恶斗一场?于是便有了那场著名的两虎相斗的恶战,两人大战两百余合,不分胜负,最后许褚卸了盔甲,裸衣赤体上阵,双方直斗得拗断枪杆,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最后,单战变成了群战、混战,西凉兵杀来,曹军又被杀得大乱,折伤大半。
一系列恶战之后,《三国演义》里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一日,操于城上见马超引数百骑,直临寨前,往来如飞。操观良久,掷兜鍪于地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第五十九回)
《三国志》注引《山阳公载记》中的那句“马儿不死,吾无葬地”被移写到了此处。因为前面有一系列淋漓尽致的描写马超骁悍如虎的情节,此处再写这两句话,就格外有力。曹操站在城上,望着马超往来如飞的身影,良久良久,忽然猛地将头盔掷落在地上,发出了一声深长的叹息:“马儿不死,吾无葬地。”这里面,有恐惧,有仇恨,有无奈,也许还有几分对马超过人骁勇的惊佩和叹赏,其中的意味,真是一言难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