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他很早就跟随刘备,一生战绩平平,没立过大功,也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最终被刘备杀掉,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对刘封之死,小说第七十九回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关羽败走麦城,派廖化向刘封、孟达求援,二人见死不救,致使关羽被擒杀。刘备闻关羽父子遇害,立即想派人擒拿刘封、孟达回成都问罪,诸葛亮怕情急生变,遂决定先调刘封去守绵竹,孟达闻讯,就率兵投降了曹魏。诸葛亮命刘封攻孟达,刘封受命。在襄阳前线,孟达作书劝降刘封,刘封大怒,扯碎其书,斩其来使,两军遂交战。终因孟达、夏侯尚、徐晃三路进攻,刘封节节败退,上庸守将申仪又献城降曹,刘封被迫逃回成都;盛怒之下,刘备命人将刘封推出斩首。
按《三国演义》这种说法,刘封之死罪有应得,他是间接杀害关羽的凶手,刘备杀他,是出于对关羽的手足情深,是义重云天的表现,用毛氏父子的话说,就是“痛义弟之死而不顾其养子之恩,……君子与此有天伦之感焉”!(第七十九回回评)
其实,历史上刘封被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不救关羽,而是因为他威胁到了刘禅的地位。
刘封在《三国志》卷四十有传。他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刘备入荆州时,已年过四十,尚无子息,就将刘封收作养子。刘备入蜀的时候,刘封二十多岁,有武艺、气力过人,刘备率兵从葭萌还攻刘璋,刘封则带兵和诸葛亮、张飞逆流西上,每战必克;平定益州后,刘备任命他为副军中郎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派孟达攻上庸,担心孟达难以独立完成任务,就专门派刘封自汉中顺沔水而下,来指挥攻城;最后上庸太守申耽投降,上庸遂入刘备的版图,刘封也因此被封为副军将军。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刘封是比较受刘备器重的。孟达后来投降曹军,在写给刘封的信中,也说他“亲非骨肉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可见蜀汉一方中,刘封是个比较有才干有地位的人物,并非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碌碌无为。
刘封之死确实和关羽有一定关系。关羽围攻襄阳、樊城之时,连连派人到刘封、孟达处,命令二人出兵相助。但二人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理由,没有服从关羽的调遣。后来关羽兵败身死,刘备为此十分怨恨刘封。不久,刘封又“侵陵”孟达,致使孟达叛降曹魏。孟达降曹后被封为平阳亭侯,奉命和夏侯尚、徐晃率兵进攻刘封。这时,孟达写信给刘封,晓之以利害,劝他也降魏,遭刘封拒绝。孟达里应外合,攻破上庸,刘封败回成都。刘备责怪他和孟达闹矛盾又不救关羽,但似乎并不打算杀他。这时候,诸葛亮的意见起了关键作用,他劝刘备杀掉刘封,刘备这才下了决心,赐刘封死,让他自杀了。(www.xing528.com)
诸葛亮与刘封究竟有何仇何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诸葛亮与刘封并没有个人恩怨,杀刘封的关键原由是皇位的继承问题。刘备先收刘封为养子,后来又有了刘禅,论资格,两人都可以做刘备的接班人。那么应该谁来做呢?对刘备来说,当然是希望自己的亲骨肉刘禅,按正统的观念,诸葛亮也愿意辅佐刘禅。但这样一来,刘封未必就服气,一旦刘备弃世,为人刚猛的刘封若起意夺位,扶不起来的阿斗绝不是他的对手。正是顾虑到这一点,诸葛亮才劝刘备除掉刘封。在中国古代,立嗣问题是一个王朝、集团的头等大事,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传统的原则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这个问题上有过教训,就三国时期而言,因立嗣而诱发的悲剧就屡有发生。袁绍的覆灭虽主要是由于军事上的失利,但整个袁氏集团最终被赶出历史舞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袁绍在临终前的决策,即立幼子为继承人,这样一来导致了袁谭、袁尚同室操戈,从而被曹操分头歼灭。刘表重蹈袁绍之覆辙,遂使荆州落入他人之手。奸雄曹操为立嗣之事也曾大伤脑筋,但鉴于袁绍的教训,他最终还是立长子曹丕为继承人,保证了身后政权的稳定;但即使如此,也种下了兄弟相残的祸根。被称为聪明之主的孙权,晚年也同样在立哪个儿子为继承人问题上迟疑不决,以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最终被迫废掉孙和,赐死孙霸,另立年仅8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这直接导致了吴国的衰亡。刘表的教训对刘备来说更是难以忘却。血的教训,使刘备、诸葛亮认识到了继承人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他们只好作出残忍的抉择,杀掉刘封。作为一个生逢乱世的政治家,诸葛亮、刘备的选择无疑是有远见的。
历史上的刘封,就这样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史书记载,刘封死后,刘备也曾为之流泣,毕竟罪不当死,这样逼死他,未免过于残酷。后来创作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也许觉得照史实说会损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于是在写刘封之死时就做了不少改动。
最主要的改动是在关羽之死上做文章。如前所述,真实的情况是,关羽进攻襄阳、樊城,刘封没有发兵相助;但到了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就已变成关羽被围,刘封见死不救,而且还把关羽的几次求救文书截留下来,这就改变了问题的性质。在民间流传的另一个讲说三国故事的作品《花关索词话》中,还有更绝的说法,说刘封一连杀了十三个关羽派去求救的信使。关羽死后,诸葛亮担心刘封出逃,就诈称已立他为皇位继承人,刘封闻之,兴奋不已,没想到回益州后即被处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大体沿袭了民间传说的思路,大写关羽败走麦城,刘封不肯相救,只是罗贯中多少还顾及到一点儿史实,在嘉靖本中还写了诸葛亮劝说刘备的话:“此子极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毛氏父子在修订《三国演义》时,又把这些话删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刘封之死的真相,就被彻底掩盖了。但不论是嘉靖本还是毛本,都强调刘备事先并不完全了解真情,是怒杀、误杀,杀刘封之后又非常后悔等等,这是作者在塑造刘备这一仁君形象时特意加上的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