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拥刘反曹”思想的影响,《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中心一直是蜀、魏,吴国基本上被放在陪衬的地位;因而,作为吴国之主的孙权,也相应地没有太多登场的机会。但就在这有限的几次亮相中,孙权也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在识人用人方面的超人才能,让人叹服不已。
孙权的首次亮相是在第二十九回,当时,其兄孙策遭仇人暗算身亡,在临死前,把江东的大权交给孙权,并且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番话的确一针见血。孙策号称“小霸王”,他秉承孙坚遗志,勇于冲锋陷阵,几年之间就占有了江东,创建了孙氏政权,可以说,东吴的半壁江山就是在他的手里打下来的。他死时年仅26岁。孙策认为他的本领是在开创事业方面,而孙权却是在守成方面。开创事业,需要的是一股子闯劲,要有横扫一切的气势;守成,则需要睿智和稳重,孙权当时只有19岁,孙策就认定他有这方面的才能。果然,孙权没有辜负兄长的重托,在他手里,在开拓疆域方面没有大的进展,但却先后挫败了老资格的政治家曹操和刘备,战胜了这两大劲敌,不仅巩固了东吴的政权,还能与曹操、刘备鼎立而三,成为雄踞江南的一代英主。因此,在当时,人们对孙权已是赞叹不已,如诸葛亮称他为“聪明之主”;曹操也发出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喟叹;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也评论他:“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在后人心目中,孙权仍然是一位卓有建树、功勋彪炳、令人钦仰的英雄人物,如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中,就有这样的名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83万大军下江南,形势对东吴来说十分危急。是战是和,当时在东吴内部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主张投降曹操;以程普为首的一班武将坚决主战。张昭是东吴的主要谋臣,孙策在临终前曾叮嘱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因此,张昭的态度在当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时的孙权年仅27岁,在这极为复杂的情形下,他的内心斗争也很激烈。从内心来讲,他肯定不愿意投降曹操,正如鲁肃所言:“如肃等降曹,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曹,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可是要是打不赢呢?那结果更不堪设想。面对两派的激烈斗争,孙权一时也是“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在这关键时刻,鲁肃、诸葛亮、周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鲁肃使他明白了根本的利害关系;诸葛亮使他确信还有刘备这个同盟者;而周瑜对敌我力量的透彻分析,则使他有了必胜的信心。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孙权作出了最后的决策:抗曹;而且,一旦决策,便斩钉截铁,不再有任何的犹豫和迟疑。他当即决定,将抗敌之事全权托付给周瑜,让他负责指挥前方作战,自己则甘当后勤。正是因为孙权决策果断,用人得当,因此,上下一致,取得了赤壁大战的彻底胜利。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70余万人马下江东,其声势之浩大不亚于当年的赤壁大战,孙权一再要求讲和,刘备却执意不肯。孙权派孙桓去迎战,结果一触即溃。又命韩当、潘璋等迎战,又严重受挫。欲和不能,欲战不胜,孙权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当孙权不知所措的时候,阚泽向他推荐了陆逊。陆逊是个白面书生,年纪轻,资历浅,因此,阚泽的提议遭到张昭、顾雍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对。但是,在关键时刻,孙权又一次显示出了过人的识人之明和决策的果断。他当即拜陆逊为都督,全盘主持抗蜀之事。事实证明,孙权的这一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夷陵之战,东吴再次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由上述二例,可以充分看出孙权的决策能力。就个人的智力和才能而论,孙权实不足与曹操、刘备这样的人物抗衡,但孙权超出别人的是:善于发挥人才的群体优势,与魏蜀争雄。他曾有这样一句话:“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江表传》)。尤其重要的是,与袁绍的好谋无断不同,孙权在众说纷纭的意见中,常常能根据自己的判断,择善而从,表现了非同一般的决策能力。(www.xing528.com)
孙权的善于决策与他的善于识人、用人紧密相连。在用人方面,孙权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敢于不断地、连续地起用一批年轻有为的将领,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干。委周瑜以大任,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伍,起陆逊于危时,这都是孙权远见卓识的表现。其中,鲁肃是周瑜推荐的,见孙权时,年仅20多岁,孙权一见就很敬重他,与之谈论,终日不倦,夜间又是同榻抵足而卧。鲁肃跟他分析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形势,提出了“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衅”的战略决策,以及“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的具体步骤;后来又提出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正是有了鲁肃和周瑜的辅佐,有了孙刘联盟,才能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巩固了江东基业。拔吕蒙于行伍,更能见出孙权的胆识。吕蒙本是一个低级军官,因有勇有谋,治兵很严,27岁就被孙权提拔为横野中郎将。吕蒙文化不高,孙权很关心地对他说:勇而寡谋,野而少文,不能成大将,并以自己为例子,要他注意读书,还亲自为他开了一张书单,督促他学习。通过学习,吕蒙果然学识大增。后来吕蒙设计白衣渡江,智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实现全据长江的目标立了大功。总之,东吴四帅,连续不断,一代胜似一代,都为东吴的发展、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二,善于驾御人才。孙权深谙用人之道,对所用之人,都能充分信任,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如任命周瑜、陆逊为都督时,都是授予佩剑,赋予他们“先斩后奏”之权,对他们的决策也不过多干预。与此同时,孙权还善于掌握人的心理,懂得运用荣誉、金钱等手段笼络将士。例如有一次,鲁肃到合肥去见孙权,孙权一听鲁肃来了,立即从马上跳下来,站着等候鲁肃到来,接着又和鲁肃一起骑上马,并辔而行,还悄悄对鲁肃说:我下马等候你,足够让你感到荣耀吧!孙权之举,纯属做戏,但却使全军将士为之动容。再如,周泰拼死将孙权从魏兵的围困中救出来,身上伤痕累累,回营后,孙权“亲自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说了一番很感激的话,数一处伤,赐一杯酒,最后还把青罗伞赐给他,以示荣耀。在任命陆逊为都督时,孙权学着刘邦的样子,筑坛拜将,给予他统帅的一切荣耀。陆逊大胜而归,孙权又领文武官僚出武昌城迎接,以自己的伞遮盖着他进城,等等。总之,尽管孙权的行为显得有点儿做作,但毕竟使将士们深受鼓舞,正如孙盛所言:“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志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三国志·吴书·凌统传》注引孙盛语)这些故事都是很感人的,正是由于对部下非常关心、体恤,孙权才赢得了下属的衷心拥戴。
可惜的是,孙权到了晚年昏聩荒淫,刚愎猜忌,宠信吕壹,残杀忠良,丞相顾雍无辜被杀,连屡建大功的大将军陆逊也“同心忧之,言至流涕”,最后“愤恚致卒”。(《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三国演义》对孙权后期的所作所为没有详细描写,但历史上孙权善始而不能慎终的教训还是发人深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