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王和将军
赵武灵王画像
当年,秦昭王回国即位离不开赵武灵王的鼎力支持。不过,出于国家利益考虑,秦昭王还是对赵国发动了猛烈攻势。
齐国衰落后,就剩下赵国横在秦国面前,赵国当时十分强大,与秦国大战5次,三胜两负,是列国中对秦唯一占上风的国家,而且,赵武灵王曾有恩于秦昭王。当年,赵武灵王野心勃勃,在宣太后战胜惠文后和公子壮后,以强大的军势逼迫秦国同意让远在燕国为质的秦昭王回国即位,随后赵武灵王让相国赵固到燕国迎接秦昭王回国。但国家利益重于私恩,秦向东迅猛进展的结果便与赵发生冲突,为了稳住赵国,昭王一面派白起攻下了赵国一些城池,一面和赵国国君会盟于渑池。
秦大将白起游戏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赵国要与秦争夺韩国上党的事件。昭王命秦将王龁(hé)避免与赵军发生冲突,全力灭掉韩魏后,再与赵国决战。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59年),赵将廉颇攻击王龁,为王龁所败。赵王命赵括取代廉颇,击败王龁,秦国占领的上党告急。韩上党若为赵括占领,秦国在黄河北岸的河东地区和在黄河南岸的函谷关以东包括陶在内的大片土地都有被赵军占领的可能,秦国不得不掉转进攻方向,放下黄河南边的韩、魏,与黄河北边的赵国进行决战。昭王将在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带准备攻击韩国都城新郑和魏国都城大梁的主力部队白起军调到韩上党迎击赵括。魏冉的部下白起第一次接受昭王的直接指挥。
秦昭王的部署实际上已经使他个人立于不败之地,政敌白起实际上面临着与赵括的一场两败俱伤的消耗战。范雎早就看出昭王的用意,让郑安平做好接替白起的准备。郑安平不解,范雎说:“上党巨战,白起胜了,功在昭王,从此秦国的军权就被昭王掌握了。到时候,白起功高震主,昭王必会撤换他,用你为将。如果白起败了,昭王正可以解除白起军权,昭王还会用你为将。所以说,无论白起胜负,昭王都已稳操胜券。”
长平战役
长平战役是战国时期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只是时间问题。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白起与赵括在长平地区(今山西高平西北)各调集百万大军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战。结果赵军伤亡七八十万,秦军也伤亡60多万,至此,东方三强国都受到严重创伤,韩、魏更加衰弱,秦已无一强硬对手,统一战争的重大障碍已被扫除。
长平之战后,秦军虽然占领了整个河东地区,但由于当时秦国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要远远多于赵国。所以已经无法再支持攻击邯郸的大战了。
田单防守的邯郸十分牢固,城中驻有几十万精锐赵军和大量粮草,邯郸外围还有几支机动部队协助防守。但在这个时候,魏冉去世了。昭王考虑,秦军战线过长,供给困难而且消耗已经过大,邯郸不可卒拔,如果这个时候韩魏进攻秦国,秦国就有可能遭受大败的厄运。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8年)年底,昭王命令秦军大部收兵,留一部秦军继续攻邯郸。昭王把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境内)的精兵调回国内,填补空虚。
武安君白起墓
白起墓重修效果图(www.xing528.com)
长平之战后,昭王对秦军的将领做了很大的调整,白起被搁置。在此期间,秦军中与白起最为交厚的王陵、王龁等将领先后被派往邯郸战场,但均告失利。昭王于是使范雎请白起,白起认为攻邯郸的难度要远在长平大战之上,以目前的人员配备和战略部署,邯郸城下就是秦军的坟场。而且,白起已经看出秦王是忌惮自己军权过重,想把攻邯郸这么一个烫手的山芋抛给他,借机削夺他的兵权,于是以病推脱。而在此期间,昭王已经在秦军中安排了大批自己选拔的将领,原来魏冉、白起部的将领也有很多倒向了昭王。因此当昭王命范雎请白起为将攻邯郸遭到白起再次拒绝时,秦王大怒,以白起屡次拒绝王命为由,夺其“武安君”封号,贬为士卒迁往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白起居咸阳3月不上路,徒众越集越多,与军中将领也有接触。昭王见白起反势日盛,派人强令白起上路。白起上路没走多远,就被昭王派遣的使者军逼迫自杀。
昭王在除掉白起后,命郑安平为将,代白起去邯郸。郑安平是魏国人,是范雎的挚友,为范雎举荐,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将。在邯郸战场,多为白起旧将,不听从郑安平的指挥,秦军被田单和来救的信陵君、春申君包围分割。郑安平被围,无人去救,被迫降赵,几支秦军也先后被歼。至此,魏冉、白起系统被昭王全部消灭。
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4年),与范雎厚交的另一位秦国重臣,河东郡守王稽被指控有通敌嫌疑,被昭王处死。举荐王稽和郑安平的范雎负有举人不当的责任,与王稽、郑安平同罪,被迫自杀。昭王消灭了秦国的最后一位权臣。此前,昭王压制魏冉与白起,多让范雎出面,秦国百姓对范雎很怨恨。范雎死后,秦国百姓皆夸昭王圣明。
秦代战马
秦昭王很早就开始严格地实践着我们现在提倡的“依法行政”。一次,秦国爆发大饥荒。这个饥荒实在闹得很厉害,以至于范雎连这样的主意都想出来了:“我们的国家动植物园(五苑)里,蔬菜、橡子、枣栗,足以救活民众,请开放五苑,任凭老百姓来采吧。”但是秦昭王摇摇头说:“我们秦国以法家治国,我们有一条基本法令是,无功不赏。今天散发五苑蔬果,是无功与有功俱赏,这是乱法之道啊。法乱了,国家也就亡了。我们宁可想别的办法。”秦昭王努力实践着先贤商鞅的以法治吏、以法治民的原则,以一丝不苟、毫不出入的法治而不是人治来管理国家,同时,他还遵循法家先贤的思想,实行着“功不覆过”的原则。也就是说,作为国家领导人,如果以前立过功,但是现在犯罪了,照样依法处置,不能将功抵罪。这就是为什么白起从前立了那么大功,但最后在攻打邯郸时没有受命,秦昭王就依律处死了他。如果按将功抵罪的话,白起应当是可以免死的。同样,范雎也为秦国立有大功,最后因推荐郑安平、王稽失误而被杀。功不覆过!
依法行政的秦昭王
《韩非子》中提到,有一次秦昭王病了,百姓都很惦记他,有一个区(叫做“里”)的居民就杀牛给神仙看,为秦昭王祈祷。群臣入贺说:“大王,恭喜您啊,百姓都很爱您啊,某地的居民为您杀牛祷告呢!”秦昭王说:“这些人犯法了!牛只有腊月祭祀的时候才能杀,这是法令规定的。现在不是时候,杀什么牛!他们是很爱寡人不假,但是寡人因此就修改法律,以徇私于他们,那就是‘法不立’(意思是有法但不按照法律写的办)。有法不依,是乱亡之道啊。”于是,按照法令,秦昭王把“里正”(相当于居委会主任)罚了两副铠甲。
出土秦代劲弩
荀 子
于是,在这种政策下,秦昭王对国家的治理成绩显著,在当时口碑甚好。活动在昭王同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况考察过秦国社会的状况,他在《荀子·强国》对昭王治理下的秦国吏治民风等给予很高评价。他高度赞扬秦民淳朴,官吏恭俭忠信,不营私结党,官府办事效率高等,夸奖秦的治理是最好的,所谓“治之至也”。可见昭王时国内政治廉明、高效,社会风气淳朴恭俭,所以秦的强大是必然的。当然这是几代君主努力的结果,这时昭王已执政40余年,他的贡献也是至关重要的。荀子到过齐、楚、赵,讲过学,做过官,他的看法应是有说服力的。
秦代龙纹图案
昭王还是一个做事很冷静的人。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昭王完全依从蔺相如提出的要求,斋戒,沐浴,更衣,换正式的大厅接见蔺相如,但是蔺相如还是将和氏璧放回了赵国,秦满朝文武非常激愤,要求杀了蔺相如,但是唯独昭王站在大局的角度,认为现在即使杀了蔺相如也于是无补,现在最重要的是不绝秦赵之欢(当时秦国要攻打楚国,先要和赵搞好关系),便放了蔺相如。
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73岁的稷去世,子安国君柱即位。昭王在位的55年,是历代秦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较之始皇帝也毫不逊色,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了一些损失,如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机,冤杀名将白起,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期秦国突飞猛进的发展:楚、齐、赵三强被秦严重削弱,楚、赵几乎被灭国,“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韩国君主亲自入朝秦王,魏国也举国服从秦国。秦对六国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秦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个时期是秦的强盛期和决胜期,是秦统一大业的奠基时期,其后诸王,在此基础上巩固胜利、扩大战果,是昭王统一事业的继续,是水到渠成的收获期。总之,在消灭六国的斗争中,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极为重要的朝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