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尴尬的一幕
每年滑雪季节,瑞士的达沃斯便热闹非凡。自1971年以来,那里便是大企业家、政府高官、社会活动家和著名学者聚会的地方。最初的宗旨是讨论如何按照自由贸易原则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家喝喝咖啡,滑滑雪,其乐融融。
1971年是个转折的时刻。美国因越南战争经济困难,国内问题成堆,否定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正在酝酿之中。后来经过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之手,化理论为政策,开始了资本主义约30年的“小阳春”。他们信奉市场解决一切的信条,提倡放松监督,鼓励私有化,压缩社会福利,甚至奖励投机。在开始的一段时间,似乎很有成效,顽固的“滞胀”消失了,经济屡现奇迹,华尔街洋溢着一股乐观的情绪。可是不久,拉美的金融危机爆发了,后来亚洲的金融危机也爆发了。那时,西方的大亨惯用讥讽的口吻说:那都是你们没有彻彻底底地按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办事才惹的祸。言外之意:你们看,我们不是好好的吗?这种傲慢一直保持到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这才大惊失色:火已经烧到华尔街了。
按照惯例,每年达沃斯开会,第一个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得如何?是繁荣还是衰退?今年第一个议题改成了“20世纪资本主义是否已不再适应21世纪的社会?”而论坛的主题则是“大转型:塑造新模式”。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一篇专访中对《德国金融时报》记者说:“人们绝对可以说,当前形式的资本主义制度已不再适合当今世界。”当记者请他谈谈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看法时,他说:“我理解这些运动。它们反映出了社会对这种制度中种种无节制行为的失望。将我们带入危机的制度早已过时,但我们拒绝承认这一事实……”
为了消除人们的这种印象,即达沃斯只是高级精英的咖啡馆,那里听不到大众的声音,施瓦布在论坛上增设了一个环节,叫“公开论坛”,吸引所谓的“草根人士”与会发言。1月27日举行的“公开论坛”上发生了尴尬的一幕。
摩根士丹利的亚洲非执行董事长史蒂芬·罗奇先生是位在华尔街供职30多年的资深金融家。他应邀在会上同别人对话。当他走进会场时,场面很快陷入了混乱。在拥挤的会场四处,“占领华尔街”的代表高喊:“不要演讲!不要讲台!加入我们吧!”刺耳的声音令罗奇先生心神不宁,场面一度失控。约20分钟后,讨论开始。
首先发言的是“占领运动”的代表、24岁的玛丽亚。她宣读了一份宣言,表达了对“这种制度”的不满,指出必须在平等、尊严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她号召大家摒弃以iPhone为代表的物质主义价值观。
罗奇先生自己事后说,面对怀有敌意的听众,他感到焦虑不安,但在阵阵嘘声中,“我尽力表现出自己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专长”。他以他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了贫富差距、1%与99%,以及年青人的失业等问题。但他发现“听众对我的这番见解几乎无动于衷”。(www.xing528.com)
在讨论过程中,会议主持者要求现场听众用举手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制度表达看法,大约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失灵”了,但大多数人还是相信这种制度可以修理。怎么样修理呢?削减国防开支、加强监管、改革财税、保持增长与稳定之间的平衡等,都是人们提到的办法。但是,最后发言的玛丽亚激动地说:“‘占领运动’的目标就是独立思考。我们关注的不是解决方案,我们想改变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此话一出,观众高呼赞同,纷纷涌向讲台。
罗奇先生回忆说,他仓皇地穿过厨房的一扇秘密之门,匆匆逃离,走入茫茫夜色。惊魂甫定,他醒悟“达沃斯从此定将不同”。“在寻找伟大思想的战役中,没有退却可言。”
以上的一些细节描述,绝非笔者的杜撰,而是摘自罗奇先生事后自己写的文章。我对他的坦率倒有几分敬意,至少他真诚地面对了现实。
不少西方记者从现场发出报道,感叹说:达沃斯原本是以欧美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经营高层汇聚一堂的全球资本盛会,但今年却成了声讨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大会。
《日本经济新闻》的编辑委员实哲也在观察了现场后写道:“如果年轻人的高失业率和贫困问题被搁置不管,那么市场经济和民主主义的基础可能崩溃。……发达国家因无法走出危机而逐渐失去威信,而新的秩序和模式尚未浮出水面。”这就是资本主义今天的处境,也是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讨论中,中国、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作为资本主义的比照物屡屡被提起。据《朝日新闻》1月28日报道,一位美国人在会上说:“现在的中国就像50年前开始向世界扩张的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被‘美国化’了,而现在我们不妨‘中国化’一点儿。”这话什么意思?值得琢磨。
2012年3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