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轻意爽
退让不是懦弱,不是胆怯,也不是无能,而是一种坦然和释怀,凡事退让一步,迎接你的将是更广阔的天空。
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非原则的问题上或在自己应得的物质利益上,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之过,就能得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对于别人的过失,虽然必要的指正无可厚非,但是若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精彩。
世界上许多的悲剧,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肯退让而造成的。然而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大部分都是“小事”,并没大到“生死攸关”的地步,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些细枝末节不同罢了。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所以应当以己心来忖他心,如果换成我是他,会如何如何。这样与人相处时,就能够看到对方的好,而一些小小的不如意,就会忍一忍、让一让了。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两位朋友一起去旅行。三人行至一座山谷时,阿里的朋友马克失足滑落,阿里的另一个朋友雅吉拼命地拉住马克,才将他救起。马克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了:“某年某月某日,雅吉救了马克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他俩为一件小事而吵了起来,雅吉盛怒之下打了马克一个耳光,马克又在附近的沙滩写着:“某年某月某日,雅吉打了马克一个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克:为什么要把雅吉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雅吉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克回答:“我永远都感激雅吉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事实上,按照一般常理,任何人都不会把过去的记忆像废纸一样地抛掉,就某些方面来讲,人们有时会怀念很深的小事情,甚至终生难忘。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体现出另一种人生的智慧:为人处世要心胸豁达,不要计较太多,要在生活中学会“以忘记旧恶为退,以宽容过错为进。”
《菜根谭》有语云:“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需让三分之功。”大意是说,世间人情冷暖变化无常,人生的路也是崎岖不平,不如意的事情时常伴随在身边。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或前路行不通的时候,必须要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即使你的事业和生活都处在顺境中,没什么阻碍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应随时保持让人三分的胸襟和美德。此中所说的退和让,是让人要有一份接纳的胸怀,如同大海,能够接受大大小小的支流,不计前嫌地以博大的胸怀来包容一切。只有懂得退、让之道的人,才具有非凡的气度和成熟的思想。
在生活中学会退让,是不断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它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因为每个人所面临的社会关系不同,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人,在不同场合交往或接触时,总免不了会有与人意见相左的时候,这些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大家主动退让一步,宽以待人,少一点计较得失,这样减少矛盾,人际关系自然和谐,于人于已,都是有益身心的。这种退让的精神,可使各民族和家庭关系保持稳定,人际关系也得以和谐发展。
生活里多一点退让,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和爱心,心灵就会多一份温暖和阳光,而我们前行的路才会宽坦。也只有能够在生活中退让自如的人,才能站在云端,俯视尘世,看破三千繁华,静享清明世界。
在中国历史上,仁义巷的传说,一直作为一种美谈被人们津津乐道,它所张显的那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告诫世人的典范和楷模。
仁义巷是明朝太傅郭朴郭阁老的祖宅所在地。当年郭家邻居王三成家建房造屋时,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王家论理,一来二去矛盾不断升级,双方各不相让。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禀已位居“宰辅”的郭朴,希望他能出面为家人“撑腰打气”。(www.xing528.com)
郭阁老看完书信,心里已经明白了八九分,马上叫人润墨,写了一封回信,让人带了回去。
郭夫人一见回信,心中甚是欢喜,急忙拆开细看,只见信中写着四句诗:
千里捎书仅为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还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郭夫人看罢书信,觉得还是“阁老”有修养,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于是又让家人从自己宅院的一边让出了三尺宽的地方给王三成使用。
再说王三成,见郭家不仅不争被自己多占的地方,反而又给自己让出了三尺,很受感动,不禁想,看人家郭朴在京城做宰相,权高势重,还给咱一让再让,真是高风亮节,令人敬佩,而自己却占人家的地方,真是太不应该了。于是,他就主动把自己的墙拆了,往后退了三尺。
郭阁老一封书信,寥寥数语,吹散了满城风雨,邻里两家和好如初。最终,两家你让我,我也让你,谁也不曾想到,竟让出一条街道来。人们为了感念“郭阁老”义让宅基的品行,便给这条小巷取名叫仁义巷。
人生在世,许多时候要学会退让,纷繁复杂的社会,就如同烟波渺渺的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有的地方隐藏着暗礁,有的地方弥漫着迷雾,小小的我如汪洋中的一叶孤帆,如何才能达到光辉的彼岸?这就要审时度势,懂得进退之理,如果只知冲杀,不知退让,反而会耽误行程,使自己的目标迟迟难以实现。蔺相如不畏秦国,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要维护赵国的利益,只有赵国强盛,才会有他的一切。所以,他选择了进;廉颇与他争锋,将相失和,会使赵国内乱,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如果对手借此灭了赵国,则他的名誉、地位等等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此时,他选择了退。这一进一退间,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博大的胸怀,更重要的是非凡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