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
不管一个人经受了多少打击,也不管他经历了多少苦难,只要有恒心,有耐力,有毅力,总会找到生机。哪怕是那种不得不隐忍等待的时候,也应抱有希望和梦想,因为只要忍耐就一定可以渡过难关。
有时候人们忍耐一时之气,不是因为他们懦弱,而只是因为当时实力尚不如人,为了保存实力而不得不忍,等到有利时机来临时再一鼓作气地反击。很多成就大事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譬如唐玄宗李隆基。
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是一个专权放荡而又心狠手辣的女人。她自从登上皇后位置,便想把过去受的苦都弥补过来,处处仿效武则天,一心要专权。中宗临朝,她就垂帘于后,参与政事。中宗原本性情就温和,又与韦后同甘共苦多年,对她十分信任,所以很多事情都放手让她处理。而韦后一旦掌权,便安插亲信,消灭反对者。韦后在生活上也十分放荡,先后与武三思、和尚慧范等私通。
朝臣郎岌和燕钦融冒死上书,揭露韦后干乱国政,并控告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追随韦后图危社稷。中宗原本对安乐公主十分宠爱,因为安乐公主是他和韦后被贬谪时生下的女儿,从婴儿时期就跟着父母亲吃苦,所以他总觉得对不起这个小女儿,处处容忍她。可是这回中宗经过调查,认为情况属实,就有了废后的打算,并准备教训女儿一下。可是韦后和安乐公主竟然在中宗的食物中下毒,将这个温和的皇帝毒死了。
韦后在中宗死后,立他16岁的幼子李重茂为帝,自己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宗楚客等劝韦后仿效武则天,革除唐命,谋害李重茂,另立新朝。已经被权力的欲望深深迷惑的韦后,深忌原来做过皇帝的小叔子相王李旦,便筹划先除掉李旦,再害死李重茂,以清洗政敌、防止暴动。
相王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目睹韦后的暴虐行径,痛心疾首。面对韦后的强权淫威,他毫不畏惧,暗地招募勇士、豪侠及御林军中志同道合的人,策划着挽救唐王朝的命运,把皇权从韦后手中抢回来。兵部侍郎崔日用知道宗楚客等人的阴谋,就秘密派人通报李隆基,让他早作打算。
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等人秘密筹划,决定兴兵靖逆,先发制人。李隆基愤怒地说:“韦后干预朝政,淫秽宫廷,毒死中宗,临朝称制,现在又预谋屠杀幼帝,清洗异己,实在是天下共愤,罪不容诛。”但是很多人都认为韦后大权在握,京城各门都有重兵把守,御林军也在韦氏的掌握之中,万一机事不密,计划不周,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李隆基坚定地说:“大唐国运,危在旦夕,我作为皇室宗孙,怎么能坐视不问呢?古今成大事者,都要有一点冒险精神,铤而走险或许能够成功;畏惧退缩,只能坐以待毙!”他的果决感动了许多追随者。
还有人说:“这么大的事,应该先告诉相王,听听他的意见。”李隆基反对说:“我们发动大事,目的在于报效国家,事成则福归相王,不成则以身殉国,也不会连累相王。现在告诉他,如果他同意,则有参与险事的嫌疑;不同意又会坏了我们的大事。”
一切准备妥当后,在中宗死后的第十八个晚上,李隆基与刘幽求等人穿着便装,来到禁苑中找钟绍京商议。但是钟绍京临时反悔,拒绝接待李隆基等人。眼看离约定的时间还差两个时辰,李隆基心知这要是走漏了风声,大事就完了,很多人的性命也就要结束了。于是,他派刘幽求带重金从后门进去,煽动钟妻许氏。许氏果然一口应承,对钟绍京劝说道:“舍身救国,天必相助,况且你事先已经参与同谋,如今就是想不干也不成了,日后若是走漏风声,你一样会被韦氏杀掉的。”
钟绍京被说动了,同意帮助李隆基。
入夜,李隆基率兵潜入禁苑,御林军早已屯居玄武门。李隆基直捣御林军总管韦播的寝处,杀了韦播,然后提着人头集合御林军,慷慨宣称说:“韦后毒死先帝,乱政篡权,危害大唐国运。现在奉相王之命,为先帝报仇,捕杀诸韦和一班逆臣,拥立相王以安天下!如有助逆为虐者,罪杀三族。事成之后论功行赏。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时机到了,大家快随我来!”
这番话得到御林军将士的响应和支持,李隆基率领众豪杰与御林军总兵钟绍京带领的三百丁匠,合兵一处,直趋韦后寝宫。韦后见乱,立即向飞骑营逃去。李隆基追上去,亲手诛杀了韦后。
李隆基从少年时起就心怀大志,但一直隐忍不发,直到韦后毒杀中宗,时机成熟,他才一鼓作气地率兵推翻了韦氏政权。他的忍而勃发一击即中。(www.xing528.com)
忍耐是需要勇气的:对一个理想或目标全身心地投入,而且要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百折不回。懦弱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美国枪械设计天才白朗宁所说:“有勇气改变你能够改变的,愿意接受你无法改变的,并且明智地判断你是否有能力改变。”
两晋时的王猛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剧县,年幼时因战争动乱,他随父母逃难到了魏郡。在王猛年轻的时候,曾经到过后赵的都城——邺城,这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唯独有一个叫徐统的,见了他以后非常惊奇,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徐统召请王猛为功曹,可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召请,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干功曹之类的事,而是应该去帮助一国之君来干大事,所以他隐居在山中,静观时势变化,等待机会的到来。
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渐强大。公元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穿麻布短衣,径直到桓温的大堂求见。桓温请他谈谈对当时局势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边把手伸进衣襟里去捉虱子,一边纵谈天下之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十分惊奇,他对王猛说:“我遵照皇帝之命,率十万精兵,号称正义之师前来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以安天下。可是,关中豪杰却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说:“您不远千里来讨伐敌寇,长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来,大家都揣摩不透您的心思,所以才不来。”
桓温沉默良久。王猛的话正击中了他的要害,他的打算是,自己平定了关中也只能得个虚名,而实际利益是归朝廷所有的,与其消耗实力,为他人做嫁衣裳,还不如拥兵自重,为自己将来夺取朝廷大权保存力量。
正因为王猛一言即中,桓温更加认识到他的非同凡响,便道:“这江东没有人能比得上你。”
后来,桓温退兵了,临行前,他送给王猛漂亮的车子和优等的马匹,又授予王猛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随他一同南下。但王猛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华山。开始的时候王猛的确是想借桓温这个机会来干一番事业的,但是他考察桓温并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不是甘心久居人下之人,迟早会反叛朝廷的。以桓温的实力未必能够成功,自己在桓温手下很难有所作为。
桓温走后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苻生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苻健的侄子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了王猛的名声,就派尚书吕婆楼去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双方的意见不谋而合。苻坚觉得自己遇到王猛就像三国时的刘备遇到了诸葛亮;王猛觉得眼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王猛留在苻坚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公元357年,苻坚一举消灭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国君,而王猛就成了他手下的得力助手,任中书侍郎,掌管国家机密,参与朝廷大事。王猛36岁时,因为才能突出,精明能干,一年之中连升了五级,成了前秦的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为苻坚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
公元375年,王猛因病去世,终年51岁。苻坚这时才38岁,他为失去这位得力助手十分痛心,经常悲伤流泪,不到半年头发都斑白了。
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从。”王猛正是以此为目标,才会两度拒绝高官的召请,最终选择了苻坚为效力对象。他忍住了一般人求遇心切、急于求取功名富贵之心,直到遇到真正的明主才投身仕途,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或者机遇不足的时候,不妨也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只要沉住气,真正的机会总会来到面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