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严格自律的人
所谓自律,就是要用正确的原则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受到“应当”的规范。自律是指导人的行为的主观意愿,丝毫不带外在的强制性,是对人的一种高要求。
我们可以说,无论有多么过人的天赋,若不自律,就绝不可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是自律促使成功者步步攀向高峰,并使其才干得以卓有成效地发挥和维持。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胡质的人,一直在曹操、曹丕手下当官,一直当到了振武将军,封关内侯。
胡质有一个儿子名叫胡威,年轻且很有志气。胡质在荆州做官时,胡威从京都前去看望他。等胡威告别回家时,胡质给胡威一匹绢,作为回家路上吃饭的费用。胡威跪下进言道:“大人为官清正廉洁,不知道从哪里得到这匹绢的?”胡质说:“这是我官俸的剩余,所以作为你回家路上的饭费。”胡威这才恭恭敬敬地接受下来。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胡质为官清廉,绝不贪污滥用公家的财产;而胡威不但对清正廉洁的品质非常看重,还自觉维护和监督父亲的道德品行。父子二人均有廉洁自律的美德。
杨震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秀才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王密对他照应得无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来到杨震住处,见室内无人,便捧出黄金十斤送给杨震。杨震连忙摆手拒绝说:“以前因为我了解你,所以举荐你;你这样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轻声说:“现在是夜里,没人知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羞愧地退了出来。
杨震为官公正廉洁,不接受私礼,其子孙也是蔬食步行、生活朴素。有些老朋友劝他置点产业留给子孙,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用这样的好名声作遗产,不是十分丰厚吗?”(www.xing528.com)
古人严于律己的事例很多,足以让当代的人引以为镜。而当代人的自律典范,更是我们为人处事的一面镜子,他们时时处处提醒着人们,在中国做事应该怎么做;时时处处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自律这个为人做事的原则。
老一辈革命家有许多自励和自谦的比喻,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奋发进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操风范,对我们颇有教益和启迪。
任弼时同志把自己比作一只骆驼,驮负着民族和阶级的希望,负重远行。载着重物在茫茫沙漠里远行的骆驼,从不拈轻讨闲,偷奸耍滑,而是拼着性命一步一步地艰难跋涉。骆驼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始终向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行。任弼时同志以骆驼自喻,充分表现出他革命的坚定性和甘于负重的吃苦耐劳精神。他从16岁起就投身革命,抱定“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的人生信念,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和民族的希望,忘我工作,最终积劳成疾。当他病情加重时,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却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负着革命的重任,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
董必武同志把自己比喻为“布头”和“龙套”。“布头”,就是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平凡一员,不把自己看大。只要革命需要,党把自己补在哪儿,就牢牢地贴在哪儿,党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讲价钱,不计得失。“龙套”,就是对工作不分高低贵贱,甘当配角,甘打“下手”,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
谢觉哉同志也有一则妙喻,他提倡做一把“鸡毛掸子”。这鸡毛掸子是用来打扫灰尘的。谢老在《拂拭与蒸煮》一文中,对鸡毛掸子作了这样的描述:“壁镜挂久了,不大明亮,以为原来如此,偶把鸡毛掸子一触,发现一道光明,你就知道不去拂拭是误事的。”为此,他由衷地赞叹这小小“什物”作用不小。若能经常拿起鸡毛掸子拂去桌窗上的灰尘,则几净窗明,令人神清气爽。我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就是我们经常清除头脑中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武器,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它。生动的比喻,朴实的道理,今天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无论是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还是董老的以“布头”“龙套”自喻,亦或谢老提倡的“鸡毛掸子”精神,这中间有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革命觉悟和自律意识。
世界上有一种真诚,叫“宽以待人”,天地间有一种威信,叫“严于律己”,它将人类的文明、文化推向了高峰。因为有它,我们得以在不断的反省中发现自己的弱点;因为有它,我们找到了人生的最终目标,并且在追寻目标的途中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