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破窗效应——与群体的对抗或和谐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群体惯性,你打算怎样求助
在破窗效应中,我们能够发现群体的惯性,每当人们都去破坏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参与破坏;每当人们都开始保护的时候,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参与保护,这种从众心理正如一个人在大街上站着向天上看,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也会跟着他的目光方向去看天上……
那么,这种惯性究竟会引发何种后果呢,其中一个后果就是浪费,当所有人都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家对他人的期待就会增加,对自己的要求就会降低。心理学家曾经召集了一些人进行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让实验者大声喊叫,并记载其音量。接着将他们编组,分别为每组2人、4人、6人不等,也让他们大声喊叫,并记下每个人的音量。
经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后发现,尽管团体喊的总音量随人数增加而变大,然而个人的音量却随团体人数增加而变小。可能每个参加过合唱团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职场中,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对那句至理名言“人多力量大”的质疑。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家公司准备处理一批淘汰的产品,在产品没有翻新以前,只能想办法存放。
于是总经理就想“这些产品不能扔,得找个地方存放”。于是他专门为这批设备建了一间仓库。
建好仓库后,总经理自然聘用了一个看门人看管仓库。有人向总经理提意见说:“看门人没有约束,玩忽职守怎么办?”于是总经理又委派了一个仓库管理员,负责监管仓库。又有人向总经理提议:“我们应当随时了解工作的绩效。”
于是总经理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监督部,一个人负责绩效考核,一个人负责写总结。
仓库的规模完善了之后,总经理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财务部,一个人负责计算工时,一个人负责发放工资。
一年之后,公司的运营报告出来之后,总经理发现仓库的管理成本赤字巨大,已经远远超过了那批旧物资的价格。
事实上,这个故事虽然夸张,但是道理显而易见,人多并非力量大。想想看,仓库的管理机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万一仓库出现问题,如此庞大的仓库队伍,人们势必会互相推诿责任。而且纵然最后的处理方案是把最终责任人,也就是看门人开除,那么,耗尽的人力已经成了巨大的损失。
心理学家发现的确存在所谓的“社会浪费”,它指的是在团体作业中个人工作效率随团体人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这时候,人数的多寡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工作性质、工作者的动机、情绪等也都是重要的方面。
而且,当很多人一起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产生“大家与我同在”的安全感,而且,还会产生这样的意识:自己一个人偷懒不会影响全局,责任心缺失成为必然。这些都是人们的无意识行为,自然导致了员工对工作的消极态度,这其实是无法避免的。
在公司里,如果一项工作时间紧迫,交给一个人来做,他就会废寝忘食拼命地工作,常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让多人一起干,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够用,而不会有紧迫感,他们很轻松,会闲聊,不把时间当回事,总之,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让老板满意的工作。
那对于个人而言,了解这一点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当大家对一些事情的反应形成了共同惯性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的是,在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一定要打破群体惯性,单独针对某个人申请援助。
小董去找人事部门的同事帮忙解决办公用品的问题,可是,人事部门的同事非常擅长推卸责任、拖延。他们总是口头答应“好的,好的”,然后就没有消息了。再去找他们的时候,大家就会纷纷说:“忘了,忘了。”
在小董看来,他们就是推卸责任、拖延时间、自欺欺人,毕竟人事部门的工作是按时间表规划好的,他们至少可以告诉大概会在什么时间段来操作这个项目。而这些同事,居然把本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拖到以后。
小董回自己部门的时候,非常郁闷,他说:难道他们就真的忙到了某种程度吗?如果他们觉得一件事情重要到必须记得时,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把它记起来的,一张小小的记事帖就能解决问题。他们就是不想帮忙。
这时,部门新来不久的实习生小杨就说:“让我再去一次。”
小董觉得这样不太好,毕竟小杨刚来,什么人都不认识不说,人事部门同事要是找个什么“借口”敷衍他,那么他肯定会空手而归。出人意料的是,小杨回来的时候,把所有该拿的办公用品全部都拿了回来,在大家目瞪口呆地看着小杨,小杨也有些惊讶,他说:“我去人事部门后,只是找到门口的那位同事,请他帮忙,他就拿着我递给他的单子,迅速找好了这些东西……”
由此可见,我们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压力分担”。在一个人独自面对工作的时候,产生的所有压力让这一个体独自承担,这就需要他竭尽全力来应对;而当有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处理问题的时候,任务的压力便分散到更多的个体的身上,每个个体受到的压力必然减少了。压力的减少也会导致了个体投入的减少。
而要是只针对一个人,那么在压力无法避免的情况下,他就会责无旁贷,很好地完成任务。
不能打碎的窗户
一间房子要是窗户破了,无人去修补,不久以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毁坏;一面墙上要是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处理掉,很快墙上就会出现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特别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乱扔垃圾,然而,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破窗效应让人们的行为变得多么自然,那么,在职场中,我们能不能看到,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它有多么害怕这种效应所产生的恶劣后果。
而对于职场中的人来说,任何人在职场上的持续努力,实际上就是塑造一个人的职业品牌。个人品牌反映了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价值、能力和作用,转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并会带来生意合作的良机。它告诉别人三个方面的信息,即你是谁?你从事什么行业?是什么让你值得他人信赖?
但是,个人品牌的作用也可能被破窗效应打碎,有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付出,终于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职场品牌,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与赞誉,然而,却因为个人的不小心而导致辛苦经营的个人品牌顷刻间土崩瓦解,事业也连带毁于一旦。
有些人工作很努力,业绩突出,但却疏忽了对个人职业品牌的打造,一不小心犯了某些禁忌,令之前的辛苦付出顷刻间毁于一旦。这样的事件在职场中屡见不鲜。所以,在公司里,有的错误是一定不能犯的。在领导心中,有的错误一旦犯下,就会影响其他行为。有的禁忌一旦被打破,个人品牌也将被打碎。
例如,对于企业和个人都重要的一点是怎样来维护公司的形象,公司的形象对于发展来说太重要了,它同样也是一扇窗户,如果有某一个员工破坏了这一点,他就必然触怒公司,而且这个员工在业内辛辛苦苦建立的个人品牌也将毁于一旦。
尤其对于跳槽者来说,如果总说原公司有多么多么不好,那么意味着你打碎了自己的值得被信任的品牌,毕竟每个公司在远处看的时候,都是很美的。总是美妙的期待,可是真正面对的时候,就发现会有很多的不如意。如果你对新公司再不满意,招聘者会认为下一次跳槽的时候,你还会如此诋毁本公司。
对于老板来说,员工的能力可以用文凭、绩效来证明,人品用什么来证明呢?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你是否能始终如一地维护公司形象。
小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设计师,他奉行“我的青春谁做主”。一年跳槽三次,当然对于个人来说,他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薪资从刚入职时的1500元一路飙升到6000元。不论在哪家单位工作,他从来不会忘记到处投简历,只要一有企业高薪相邀,他马上就甩掉老东家另攀高枝。
很多小公司本身规模也不完善,对于小飞的这种行为也是无可奈何。可是,这一次,他要离开的公司是一家规模相当不错的大公司。他将自己画完的一份新产品设计图纸,在跳槽的时候,高价带到了和原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新公司。而且,小飞将公司的内部发展存在的问题暴露给了新公司,对原公司的名誉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在随后的竞争中,原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原公司对此非常气愤,他们决定封杀小飞,于是原公司在网站上发布了“告同行书”,搞的业内人士都知道了小飞的不良品行。终于,小飞在新公司也失去了信任。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出卖公司利益的人,损坏公司形象的人,一旦发现,个人品牌将面临全面瓦解,导致在整个行业中也难以立足。毕竟能力不行可以原谅,但人品问题犯下的过错却往往是致命的。
由此可见,离开原来的公司,就开始诋毁原来公司的人,千万要注意不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很多人在刚刚进入新公司的时候,习惯性地把原来公司说得很糟糕,离职的原因也无非是原来的公司多么糟糕,原来的同事多么差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像很正常,但是呢?人的好坏总是相互影响的,假如你原来的公司很糟糕,至少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当初的选择是有很大问题的,你的判断力和眼光首先就很低,每个人都是在职业路上不断前进的。而在职业道路上自己到底走多远多高,前途到底有多么宽广,这都要看你的个人品牌能维持多久。
不如这样问一下自己,当你离开一家公司以后,你是不是还能很开心地去回顾过去,回去是不是还有人记得你、关注你,这是考量你的职业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行业圈子就那么大,离开一家公司,就等于失去了一次机会,总有一天你会感觉到,其实你已经无路可走,因为在这个圈子里,你已经错过了所有的曾经公司。维护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公司的形象,这是个人品牌保持下去的必然要求!
该冒险的时候就冒险
给大家说一个这样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拉坦纳和达利安排了一个实验情境,在实验中他让男大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过了几分钟,发现有烟雾透过气孔传入了房间,在四分钟内,烟会变得越来越多,让被试者看东西与呼吸都会变得很困难。结果却发现,当被试者是独自一人时,他们会到处去查看一下究竟是怎么回事,并且75%的人会向实验者报告这种情况;而当被试者和两名实验助手共同填写问卷时(试验者的助手没有起来检查具体情况),只有10%的人会这样去做。很明显,其他人的沉默使得被试者觉得这个情境不会带来生命危险。
看到了这样一个实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曾经在美国纽约发生的震惊全美的吉诺维斯案件:
一位叫作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在皇后大街的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她遭到了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
男人刺了她多刀,她大声喊救命。但杀人者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他又从车里走出返回,将吉诺维斯击倒在地,又开始刺杀她。最终吉诺维斯死了,袭击者也不知去向,而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
吉诺维斯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案件持续了半个多小时,遇害者的38个邻居听到了呼救声,而且其中有许多人还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三十多分钟时间里,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致使一件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事实。
案件发生后,社会心理学家们分析后认为:人们没有及时提供帮助的原因,在于许多人都有一种“也许其他人会帮助”的心理。众目睽睽之下发生如此惨剧,只是因为当时的每个目击者都看到彼此窗户后的灯光和身影,便想“肯定会有人去帮她的,自己就不必去了”,但谁也没想到正是这种自己不必去的念头,让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束了。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件标志性的事情会给其他人造成心理暗示。如果“逆向破窗”,从正面理解,我们就能得到这样的结论——鼓励正确的行为也会对其他人造成心理暗示,使更多的人跟随自己,打破应该打破的事情。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那么其他的人也会纷纷帮忙,在公司中,如果有一个人打破了公司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地方,其他员工也会响应,公司就能够迅速发展。在工作中,一个敢于打破不合理规矩的人和循规蹈矩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敢于第一个站出来的人,会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不理解,并在得到上级认可和指点之后把手头的工作尽快完成,并随时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调整,因而职场的晋升也非常容易三级跳。相反,循规蹈矩的人会消极地听取领导的话语,消极待命,很死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事情,但从来不关心此事以外的任何事情,更不会想到多做一步,让接下来的别人的工作更加容易上手,这样的人,会在一次次工作消磨中失去核心竞争力,遇到公司裁员的时候,照样因为只有“苦劳”没有“功劳”而被淘汰。
业务员小黄是办公室遵守工作纪律的模范,人家溜号,他从不学样,朝九晚五,循规蹈矩。他除了接为数不多的电话之外,一整天都非常悠闲。
小黄的业务究竟开展得怎么样?
当然不怎么样,对于产品关注的人太少,每天就在业务点坐着“守株待兔”,小黄累不累,实际上也累,这个业务点,他是最勤快的,早晨他不来开门,单位就得关门。正因无所事事,所以自命不凡。小黄认为他还是对业务开展起很大作用的,不过业务不好也不能怪自己。
有一天业务点新来了个大学生做业务,领导安排小黄带带他,小黄却被这个大学生烦死了。该大学生迟到早退倒是常有的事,但是偏偏天天盯着小黄问产品的销售情况,小黄心想“果然乳臭未干,学生腔”。
后来,大学生再问,小黄就很直接地说:“咱单位就是这样,产品的销售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也不能跑到大街上逼着别人买吧。就这么干吧,过一天算一天,说不准哪天碰到一个大客户,我们就有了大功劳了。”
听了这些话,大学生的眉头皱得越来越紧,三天之后,大学生制作了一个营销推广方案,并且找小黄商量,但小黄看都没看就直接扔到了垃圾桶里。大学生很不甘心,又把营销计划直接送给领导。没想到领导并不觉得折腾,相反,他觉得大学生提出的针对小区做活动的创意很有可行性,做了很多支持以后,就让小黄配合大学生来做这个活动。
做活动的刚开始那几天,销量还是很一般,所以小黄赶紧找领导告状,让领导不要再容忍大学生的瞎折腾,“全世界又不是就他一个人聪明”,就在领导打算放弃活动宣传计划的时候,事情就出现了转机,又过了一个星期,大家明显看到,前来咨询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了,慢慢地,购买的人也增加了。
眼看着销路越来越好了,到了最后,这个业务点的负责人就换成了这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而那位自以为自己是最合格的员工的小黄,最后还是离职了。
工作中就是这样,没有哪条规矩是永远不变的,了解自己工作的最大职责是什么,让所有的创意发挥出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支持你的进步,冒险和创新的意义就在于,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是你,而赢了以后,一切都会因你而不同,你也将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奖励。
从“碎玻璃”到“跟风跳槽”
破窗效应中的“碎玻璃”可能会让我们想起生活中的“跟风”,事实上,“跟风”对于人的心理来说极其巨大,有时候,甚至完全不是我们当初想象得那样。
在职场中,跟风的情况到处都存在,当某一个人有一天打破了人们过去的观念,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其他人就开始模仿。在一种缺乏个人独立见解的情况下,如果完全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看到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这种心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中是无法适应的。
跳槽也是这样的道理,职场中“跟风跳槽”的情况特别多,然而,到底该怎么跳,我们应该瞄准时机,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跳”。
跳槽最禁忌就是跟风、随大流,不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跳,什么时间不该跳,不知道什么是最佳机会,到结尾,错过最合适你的跳槽机会。当然,因为行业企业及相关职种的发展趋势不同,都会导致种种差异,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原则,就是结合大形势寻找有利时机,和利用自身优势确定有利时机。
从大形势来说,例如每年的3月、4月,两个月份的跳槽就有着很大的差别。三月份的时候,很多外来务工者们投入到找工的大潮中。人才供需茂盛,很多具备丰富专业能力的人,实际上都把年初定为找工作的垃圾时段。
当低端招聘已近序幕的时候,这些人才刚开始考虑自己的跳槽打算。毕竟三月份中低端岗位的需要量得到暂时缓解之后,中高级岗位的需要在四月份将进入一个历史的新高。除了大时间点的把握,个人跳槽也要选择在何时的机会打破不良工作状态。
程理锐是一家网络公司的骨干,年轻而有才干,在他的影响下,该部门业绩十分突出,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效益。这个小伙子不仅才华横溢,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做得非常好,深得公司同事的喜爱,大家都认为他前途无量。
可是并不如人所料的是,虽然程理锐在公司干了很长时间,业绩也有目共睹,总经理却迟迟没有对他有任何表示,这让程理锐非常失望,于是程理锐向总经理递交了辞职信。
总经理收到辞职信后,非常重视,于是他把程理锐请到办公室,程理锐直率地跟总经理说:“我非常热爱公司,但是我却不得不辞职,因为我没有得到公司的认可,虽然我的业绩是有目共睹的,我觉得凭我做的工作理应有更高的待遇,但是公司没有给我任何奖励;同时,我也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景,我在公司兢兢业业做了这么多年,但是对于我的发展前景,公司没有找我谈过一次话,也没有给我任何这方面的暗示,这让我感到失望。”
程理锐讲完后,总经理感觉到再不付出实际的结果就会失去这名优秀的员工了,于是总经理笑着说:“我一直关注着你,只不过还没找到机会,想想现在,你各方面的能力都处理得不错了,也是时候了,我现在就答应你,你的工资下个月就加,你的职务也马上给你提。”在得到这样的肯定答复后,程理锐当场决定不走了,又重新开始踏踏实实地工作。
小伙子“辞职逼宫”的事情一下子在公司传开了,大家私底下议论纷纷,有人说,咱公司的领导就是这样,一定要辞职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有个叫顾小峰的同事听到这事,心里开始打小算盘:这个事情有点意思,看来我们的领导是个软柿子,你不敲一敲、捏一捏,他就不给你解决问题,我也得去谈谈这个事。于是他也写了一封辞职信,交到总经理的办公室。
总经理第二天上班,又收到一封辞职信,这时候,他的心情开始有点不好了,拆开一看,心情就更郁闷了,于是,他把顾小峰叫来问道:“说说看,为什么辞职?”
顾小峰说:“总经理,我在公司也干了不少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程理锐都提职加薪了,而公司却不给我加薪也不给我提职,我觉得再干下去也没什么意思。所以我要求辞职。”
总经理又问他:“你真的决定好要离开了?”
“是的,假如公司不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必须离开。”
“既然如此,我也不为难你了,我同意你辞职。你明天就来办理相关的手续,而且我会安排好交接的工作,办好手续后,你就可以离开公司了。祝你在新的单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公司尊重你做的选择。”
总经理的话让部门经理大吃一惊,他没料到总经理竟然就这么轻易地同意了,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想过真的要离开,但是现在他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吞,为自己的跟风行为负责。
事实上,为何总经理为何会准许这个部门经理的辞职?原来总经理本来就对他不满意,而且这种跟风行为本身就不对,一个成熟的经理人绝对会把跟风的苗头消灭在摇篮里,以免公司将来出现混乱。
学会用细节展示你的与众不同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被很多人误以为是成功人士都是不注重工作中的细节,而只一味地看重结果。然而,破窗效应却体现了细节的关键作用。
实际上,细节和结果一样重要,不管是哪个企业或老板,都不会放心把重要职位和工作交给一个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人,能不能注意工作中的细节,这一点也成为现代职场中选拔优秀人才的关键因素。
中国著名的管理培训大师余世维曾经这样说过,一个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永远也不会成功的,而如果想做到完美,就一定要注重细节。这句话对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的职场,显得特别重要。任何一个求职的人几乎都会感受到,人才市场供大于求,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以算得上是难于上青天;而在职场摸爬滚打的人也发现,随着高等院校招生数量越来越多,现在职场人士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同一工作环境中员工之间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小,几乎可以这样说,谁都不是聪明绝顶的天才,谁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傻瓜。
要想从同事中脱颖而出,比别人多获得加薪和晋升的机会,绝非易事,一旦被“鸡蛋里挑出骨头”,就可能面临着失败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在职场早日取得成功,就要秉承做事追求完美的理念,专注于细节,用细节赢得上司的赏识。
可能有的读者要问,我的领导会重视管理细节,或者会从细节上来观察我吗?
答案是肯定的。成功与失败,常常就差在那么一点点的细节处理上。日本丰田汽车世界销量第一,原因就是它比其他同类汽车的密封系数高1%,省油1%,噪声小1%,正是因为这1%的距离,拉开了它和同类汽车行业的距离。
永远不要小看领导的眼睛的锐利程度,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关注到他人的细节,毕竟日常生活和职场心情,往往很少见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由一个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组成,并起到决定作用的。
每天一进公司,一个打招呼的细节,就可以显示出你积极的形象,你可以对所有同事说,“早上好!”相信同事回报你的一定是微笑。如果面对客户,打招呼之后可以补上一句“又打扰您了,不好意思”之类的客气话,也会让人萌生好感;很久没见面的客户,发个简单的短信问候一下,如此细腻的问候一定可以留给对方深刻的印象。
有一家学校招聘教师,要通过面试从几名应聘者中选出一位。几位应试者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上课铃响之后,应聘者分别微笑着走上讲台,进行讲解,有一个应试者看到前面的人都准备了互动的提问环节之后,他的额头开始冒汗了,他的内容安排得太满,忽视了这个环节。
下课时,这名应试者觉得相比前几位,自己的表现并不理想,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可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这位认为自己没有希望的试讲者,却出乎意料地接到了录用通知。惊喜之余,他问校长为什么选中了他。校长微笑着说:“从实力上说,论那堂课的精彩程度,你的表现的确逊色于其他人。但是在课堂提问时,你表现出来的一个细节,却让你脱颖而出。因为你叫的是学生的名字,而不是他们的学号,更不是用手指。我们私立学校,最关注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你符合我的要求。”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领导对细节的关注,同样作为员工,也要从细节上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很多职场人有着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然而,大多并不懂得怎样去表现自己,让领导和同事认可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从细节入手同样是一个特别好的手段。就拿发传真这件小事来说,很多人觉得很简单,不就是拨个电话号码,然后把文件往机器上一放,按下“开始”就结束了吗,接着扭头去干别的事情。而当领导问她有没有发完传真的时候,她回答:“哦,我把这件事情忘了。”(www.xing528.com)
这样不但耽误时间,而且还给上司留下办事不靠谱的印象。
然而,要是注重细节,仔细一想,发传真也是一件“技术活”。一个优秀的、重视细节的员工到底会怎么做呢?首先,他会仔细检查文件信息是不是足够完整,然后标出传真文件的总页数;碰到重要的客户,他还会准备一个传真的封面,让对方觉得很正规;发完传真他会在五分钟内,给对方打电话确认一下情况,把他的职务和姓名告知对方。
像这种细节行为,领导只需要随便看一眼他的工作,就会清楚地发现,这名员工绝对是一位重视细节,并且办事牢靠的“有心人”。
还是被别人影响
你敢说自己是一个对工作特别有把握的人吗?在工作中,你会不会相信自己可以不被人所影响,独立做好自己的事情呢?
给大家说一个有意思的心理学小现象,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系的研究人员斯凯勒·普雷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往往认为,挑选伴侣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应该完全由当事人自己来拿主意。但事实上,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在这件事上也会借鉴外人的眼光。正如买东西扎堆一样,别人觉得好的东西,对自己可能也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选择伴侣时,人们希望倾听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就算是陌生人的观点也会左右他们的本来想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做会有利于人们更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告诉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人们都有可能受到别人的影响。当然,人们是在无意识中被影响的。在职场中,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了,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行为是因为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抛弃自己的道德原则,改变了本来的态度,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个体在寻求一种试图融化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并增强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手段。
破窗效应中,第一片玻璃碎了之后,大家就疯狂破坏,随大溜、人云亦云总是安全的、不担风险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平衡,减少内心冲突。
公司随时都会注意那些给其他员工施以坏影响的人。首先没有责任感就意味着对公司没有归属感,一个心猿意马的员工,是不可能为公司尽心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会消极感染周围的员工,从而对公司的斗志造成影响。
这种影响本身无所谓好坏,重要的在于职场人自己的抉择。职场人做人做事,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别人都在那样做,你也绝对不能跟着去仿效。正因为大家认为不过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例如,报销电话费和交通费时候多加几元钱,帮公司采购物品的时候拿点供应商的小好处,拜访客户时收点客户的小礼物等……其实,这些小便宜的危害远远超过了你的想象,它不仅会影响别人对你和公司的看法,而且如果老板知道你的这些不良行为,也不会对你有好感,这将直接影响你在职场上的成功。
因此,职场中怎样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选择有准确的了解,是十分关键的。自己能做什么,如何能干出成绩,离开了对自己的关照,就容易被别人影响,有可能妨碍目前的就业与择业,更会给长远的发展留下后患,就会得不偿失。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职场白领女性收入可观,自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与别人相处,容易自傲。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难免和同事之间也有了一些攀比。
张德雯在某广告公司做销售经理,是标准的白领,但是她感觉自己很累。
张德雯在穿衣打扮上很讲究,用的都是名牌化妆品。这样下来,每个月日子过得很紧张,手头也没什么积蓄。每逢看到好看衣服或者同事买了名牌化妆品,自己总有一种克制不了的冲动。张德雯说:“我就想立刻买回来,哪怕这个月没钱吃饭,也在所不惜。我不能穿得没别人好,那样会被人家看不起的!”
还有一次,她手下招聘了一个新员工,这个新员工每天都开着豪华跑车来上班,每次看到这辆车的时候,张德雯的心情就会有严重的挫败感,后来,大家发现这名新员工并非一个简单的“花瓶”,在工作和学识上,有着非常独到的看法和思考。
平时大家有不懂的问题总爱找她议论,这让张德雯更加不安了,于是张德雯恶补了自己的知识盲点,每晚强迫自己学习到深夜。这么强大的工作量当然会不利于张德雯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一天,张德雯开车去上班,几乎因为精神恍惚而撞到旁边的路人。张德雯到了公司所在的位置,下车后,看到那个新员工的车安然地停在那里,她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到洗手间放声大哭起来。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看到张德雯彻底被别人控制了,她甚至自己都没有发现造成问题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因为被别人影响,这给张德雯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迫感,时间一长,人在思想上就难免会紧张、焦虑、食欲下降等。
过分地关注别人也会使自己的思想产生变化,往往为了面子,贪图虚荣,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给自己带来压力。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分守己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张德雯面对刺激,要学会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头脑保持冷静与清醒。对别人的生活不要过分地关注,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优点。找到一个平衡点,维护好自己的心态,经营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及时修补是最佳方案
破窗效应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小问题的出现就导致多么大的后续现象,这也难怪会出现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纽约市交通警察局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用解决小问题的方法避免大问题的出现。
纽约的地铁曾经被评论为“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方案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抓逃票的细节,他受到破窗效应的启发,尽管地铁站的重大刑案越来越多,他却竭尽全力去打击逃票的人。
结果意外地发现,在每7名逃票者中,其中就有1名是通缉犯;在每20名逃票者中,其中就有1名逃票者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很快就降低了,治安大大地好转。这件事情体现了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在职场中,我们要是想走到一个特别高的层次,有时候并不需要进行特别大的改变,也许,一个小小的但很关键的问题被解决了,就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并促进事业的发展。
工作中,你会如何对待突如其来的被打碎的“玻璃”,面对错误的时候,你能否采取最佳的方法,那就是不推卸责任、敢于承担,及时修补问题,用正确的态度改良工作质量。
卡耐基告诉我们,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能做到这一点的职场人,当他承认错误是自己的,并采取措施弥补,他就一定会令他人非常佩服。
李小雨刚刚走上秘书岗位时,第一次参加部门例会。经理让她作会议记录。接到任务后,一方面她感觉到这是自己第一个独立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做好!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在学校时她经常做会议记录,算是有些经验了,所以并不担心。
开会时,她认真地听着每同事的发言,李小雨记下她认为关键的句子。虽然有时同事讲得很快,不过例会开完,她的笔记本上还是记了密密麻麻的一片。开完会后,经理让李小雨利用周末整理出来,周一下班前交给他。
周六晚上李小雨就把记录整理好了,她觉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么密密麻麻的文字证明了她听的时候是那么认真,一定能赢得赞美。
周一一上班,她就兴冲冲地把会议记录贴在邮件附件里,刚要发给经理,一个同事跟她说:“让我先看看吧,我开会时也记了些,可以帮你修改一下。”李小雨虽然内心感觉“没什么可修改的”,但是出于礼貌,她还是把记录发给了同事,没想到的是,一个小时后,同事把修改过的会议记录发给她,打开一看,文档里有那么多的修改标示。
同事帮李小雨补充了许多内容,而且把先前李小雨无法串联起来的只言片语都连起来了。李小雨看了真是非常有感触。她作为会议记录人,只是机械地记录,甚至有的语言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表意模糊不清她都没有及时处理,而同事作为参与人却记录得细而全,这就是工作上巨大的差距啊!
李小雨安慰自己说,有错就及时纠正。恢复信心,在同事修改的基础上,再作调整,觉得应该算是无懈可击了,便提交给经理。一个小时后,经理把他的修改稿发回给她,打开一看,又是大吃一惊!经理修改的内容比起前面的那位同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到了字斟句酌的程度。
这时,她意识到每一个字都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会议记录人员,给领导提供的明晰会议记录比自己想象中的“苦劳”要重要得多,她把经理的修改稿认真地看了三遍,确认没有错别字或格式上的差错之后,才提交到公司市场部。
从整理书面记录到做成电子文档,再到经过同事和经理的修改审查,跨越了两天的时间,累计花费时间近五个小时,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课。通过这件事,李小雨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以后无论有什么工作,都应该注重细节,讲求效率,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及时修补问题的能力。
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很快就让李小雨成了公司的骨干秘书,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充分信任。
职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作为职场人,这就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平凡到平庸,是一件最容易不过的事了,只要心中稍稍懈怠,就滑向了平庸的边缘。工作中无法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有时候做出来的东西也许连自己都不满意。这时候千万别气馁,积极向同事和领导请教,努力向他们学习,吸取教训,重新面对,并在心里鼓励自己:“这样的错误我只犯一次”“下次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不要死爱面子活受罪,接受问题的存在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假如修补好自己的每一个不以为然的小缺陷,总有一天,你会忽然发觉在事业成长的道路上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节约是美德,有意让老板看到
在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的当今社会,那些无法再生的资源,其实正面临着越来越贫乏的尴尬境地。当你知道为自己节约,也为企业节约的时候,你就真的是企业的一部分了,值得老板信赖了。因此,所有员工都应爱公司如家,做到勤俭节约,不要大手大脚,从小事做起,从小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树立勤俭节约光荣以及奢侈浪费可耻的观念,让节约变成一种风尚,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都传播开来了。
有一天,沃尔玛连锁超市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在一家店面巡视的时候,他发现一位店员正在给顾客包装商品,并随手把多余的半张包装纸和多出来的绳子都扔到了垃圾桶里。山姆·沃尔顿微笑着说:“小伙子,我们卖的货是赚不到钱的,赚的就是这节约下来的纸张和绳子钱。”沃尔玛公司都是用废报告纸的背面做复印纸,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文件,一般情况下它都不会用那种专门的打印纸。它的工作记录本,也是利用废报告纸裁剪而成的。
难道沃尔玛没钱买纸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它曾连续四年高居《财富》世界500强之首,虽然如此,它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员工任意铺张浪费,这种到处存在的节约意识,最后终于造就了企业的强大。
丰田公司作为驰名世界的大企业,其节约也是出了名的。
为了节约用水,丰田公司的员工在抽水马桶里放了三块砖,这样可以在冲水的时候节约水量;笔记用纸正面书写完后,裁成四段订成小册子,反面再作便条纸使用;一只手套破了,只换一只,另一只破了再换;员工上班时,如要离开工作岗位三步以上,一律自觉的跑步,为的是节省时间;每次开会前贴出告示,告诉与会者一秒钟值多少钱,然后再乘以开会时间,这就是开会成本。这样的事例在丰田公司数不胜数。
节约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在工作中,你还可以运用一点小智慧,让老板看到你的节约意识,这样既能给老板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使你真正地融入公司。
小杨和小李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两个人无论从知识的扎实程度,还是头脑的灵活运用能力来说都同样出色。他俩同时被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招了进去。上班的第一天,经理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很郑重地对他俩说:“其实公司内部只缺一个人,主要是你们两个都非常优秀,所以招了你们两个,我们很难取舍。公司将在三个月的试用期结束后,宣布谁能留下。但如果你们都令公司满意的话,也有可能把你们两个都留下。希望你们在这三个月里,发挥各自的优势,好好表现!”
这无疑给小杨和小李拧紧了发条,他们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得比对方更出色。
三个月以来,这两个刚刚出道的小伙子暗中较上了劲。同样是意气风发,学有所长,他俩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谁也没有输给对方半分。经理也特别欣赏他们,好像一切都表明公司会破例把两人都留住。然而,就在试用期的最后一天,小杨的厄运还是降临了。经理特别遗憾地向他宣布,他被辞退了。经理告诉他说,其实他的工作一直很好,只是他对待公司资源的态度表明,他不是很适合在公司发展。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就在上个星期六的晚上,小杨去了同学那儿,为同学庆祝生日,因为时间很晚了就没有回公司宿舍睡觉。第二天回来后,小杨直接去公司的办公楼,路上碰到了小李。小李问他昨晚去哪里了,还提醒他宿舍的灯一个晚上都没关,让他回去关灯。小杨毫不在乎地说:“麻烦死了,反正用不着我交电费,不回去关了。”此话刚刚说出来,经理便从他们身边走了过去。小黄对公司资源毫无节约的意识,这一点直接造成了他被解雇的下场。当然小李被公司留下了。
只有具备节约成本的意识,知道为公司节约的人,将来才可能为公司赚钱。当今企业间的竞争极为激烈,在同样的条件下,只有那种提供质优价廉产品的企业,才可能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这就需要企业节约成本,更需要员工树立节约的意识。假如你身在职场,并想有一番作为,就一定要真正把公司放在心上,将节约付诸实践,让老板看到你对企业的关心和忠诚。
正视弱点,你便多了一个优点
有时候弱点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么无法改变,它尽管很顽固,但并不是力量强大无比,不能战胜。弱点大多数是因为自己对弱点的恐惧,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吓唬自己,很多人都会假设这样一些“我办砸了怎么办?”“做事不成功太没面子了吧”“看样子这桩事情我不能做了”等内在的恐惧,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的潜力发挥。因此,为了职场的长远发展,千万不要成为众人的“欣羡对象”。这时候,适度表现出自己的弱点,可能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亨丽塔的经历就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现在,美国纽约市中区人事局最有人缘的工作顾问是亨丽塔,然而,过去的情形并非如此。在她刚到人事局的前几个月中,亨丽塔在她的同事之中竟然一个朋友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每一件事都做得极其完美,每天她都使劲说她在工作介绍方面的成绩、新引进的工作机会。在同事们看来,她真的“无可挑剔”,没有任何缺点,也就自然被同事们“敬而远之”了。
那段时间,亨丽塔常对她的朋友抱怨道:“我工作做得很好,而且深以为傲。但是我的同事不但不分享我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我渴望这些人能够喜欢我,我真的很希望和他们成为朋友,可怎么会落得这个下场?”后来,在听了朋友们的建议后,亨丽塔开始有意无意地暴露自己的弱点,凡事也不再做得过分尽善尽美。而且,当她和同事们有时间在一起闲聊的时候,亨丽塔也不再说自己的得意之处,而是分享其他同事的成绩,只在他们问她的时候才说一下自己的成就。慢慢地,亨丽塔开始为身边的同事所接受,成为美国纽约市中区人事局最得人缘的工作顾问。
所以,请不要处处表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个过分完美,表面上看毫无弱点的人,反而在世间无法生存。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品节高尚的人,太过完美的人,却被人排挤得难以生存。
某家公司需要招聘新人,在招聘条件一栏中,有一项条件必须具备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先后来了六位应聘者,前面五位应聘者都称自己有类似的工作经验,但面对应聘者的考问,很快显示出对这一行业的无知。
最后,来了一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坦率得对招聘考官说,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但对这项工作很感兴趣,并且十分拥有信心,经过短暂的实践后,能够胜任它。负责招聘的两位主考官,碰了碰头后,毫不犹豫地录用了他。后来,这位应聘者成了该公司的财务总监。
前面五位没有被录用,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想依靠隐瞒来得别人的信任,显然是行不通的。而第六位直接告诉主考官,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他说得很坦诚,赢得了主考官的信任,最后他自然就被录取了。
在职场中,适当地暴露自己的弱点,那么你就多了一个优点。当我们的同事表现得比我们更为优越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一种觉得自己很重要的感觉,而当我们表现得比他更为优越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自卑起来,甚至会产生嫉妒。在职场中,你一定要想办法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因为弱点可以掩盖完美,可以让你赢得别人的信任。让自己适当地暴露弱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场技能。
那么,为何大多数人不想去正视自己的弱点呢?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为了自己少得可怜的自尊,他们一般对自己的优点了如指掌并到处炫耀,而对自身的弱点却害怕承认,也不敢面对,害怕自己的弱点被别人看穿,遭受他人的嘲笑和蔑视。这样一来,这些弱点就会不断地发挥阻碍的作用,这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坏的负面影响。
当别人向你提出改变缺陷的建议的时候,或者当你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时,请正确对待缺陷吧,不要害怕没面子,不要贪慕虚荣,不会有人会笑话你,看不起你的人只有自己,假如你没有勇气和胆量去面对自己的缺点的话,那么你将必败无疑,输掉的不只是你的人缘,更重要的是你把自己也输掉了,一个无法真正面对自己和自己缺点的人,真的能把握自己吗?因此,我们要把缺点当成完善自我的一个起点,当成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平时要“中庸”,关键时刻再“冒尖”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以前的那种“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做法似乎已经不管用了。越是“只知耕耘”的人,就越难获得成功,因为他们过人的才华、踏实能干的工作作风,很容易被隐没在人群中,让领导者们难以觉察,因此也就难以得到领导的重视。或许有人说,这是一种谦恭做人的态度。竟不知,谦虚过头了,就是埋葬了自己的前程。
所以,在职场上,我们建议平时“中庸”,关键时刻要有“冒尖”的精神。诚然,想“冒尖”还要有“冒尖”的客观条件,也就是说,你要有自己的绝活。有了绝活和机会,你才有可能在众人中“冒尖”,才能获得改变你命运的那个人的欣赏和重用。
曹辉是一家钢铁公司销售部的员工,他在公司做了不到两年时间,就被晋升为部门主管。而当初和他一起进公司的同学到现在仍然是原地踏步。
在被一个好友问及他是怎样升职得那么快的时候,曹辉向好友说明了自己的工作诀窍,那就是,急上司之所急,忧上司之所忧。只要上司有什么不好办或者棘手的事,自己要主动请求去办好,尽全力去做好。
他说:“有一次,一个大客户坚决要求退货,理由是公司的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双方协商了好久,都没达成一致。对方说什么也要退货。这事搞得经理很头疼。后来我打听到,我有一老乡是那家公司的部门主管。我就找到了他。经过多方努力,我终于把这个将要黄的订单给救活了。这样不仅挽回了公司的经济损失,也保住了经理的面子和位子。”
说到这里,曹辉流露出很自豪地的表情,并继续说道:“自从那件事以后,经理对我很照顾,我的努力没白费,很快也就升职了。”
关键时刻出马,帮助处在困境中的上司,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这也是你征服上司的法宝之一。所谓能干、实干,更要巧干,说的就是平时“中庸”,关键时刻要“冒尖”。尤其是在上司有难的时刻,你若能“冒尖”,那就更容易打动对方,获得对方的信任。
一家公司,总经理总是对新来的员工强调一件事:“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总经理没有说为什么,也没有员工问为什么,他们只是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规定。
一段时间以后,公司来了一批新员工,总经理又重复了上面的规定。这次有个年轻人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
“不为什么。”总经理满脸严肃地说,依旧没有解释。
回到岗位上,年轻人的脑海中一直思考着总经理这个令人费解的规定。其他人劝他不要多管闲事,遵守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但年轻人却执意要进入那个房间看个究竟。
他轻轻地敲了一下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的门开了,只见屋里有一个纸牌,上面写着:“把这个纸牌送给总经理”。
同事们听说年轻人擅闯“禁区”,劝他赶紧把纸牌放回房间,他们会替他保密的。但年轻人拒绝了。他拿着纸牌走进了15楼总经理办公室,把那纸牌交到总经理手中,之后,总经理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
“就因为我拿来了这个纸牌吗?”年轻人诧异地问。
“对,等这一刻我已经等了快半年了,相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总经理自信地说。
果然,年轻人所领导的销售部,业绩持续快速地上升。
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冒尖”,为自己抓住了机遇。在困难面前,主动打败困难,果断前进,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年轻人用自己的胆识打开了那扇通向成功的大门,这种执着就是永远不向任何困难屈服,要培养一股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的力量,让他克服困难,奋勇前进,从而获得成功。
一般说来,差不多所有的领导都喜欢既能干又会来事的下属,作为职场中的一分子,时刻要铭记,巧干更胜于能干。有的人平常并不见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但却会在一些领导非常关注的场合下,他故意让自己表现得尽善尽美,因而大受领导的称赞,不能不说这是他的高明之处。总而言之,在一些关键时刻,你能“冒尖”的话,那么你的才能就会更容易被人发现,你的职业生涯就会更顺畅。
凡事多为他人想,心中常悬体谅灯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经常听到是非;福报足够的人,从未听说过是非。”怀着一颗包容、体谅之心面对身边的人,就是在为自己积福。毕竟,世界上并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思想一模一样的人。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但也因此会让朋友之间产生误会,甚至是隔阂。
就算是至交好友,思想和禀性也不会完全一样,当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如果不能互相体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就很容易让误会钻了空子,不及时沟通,更会产生更深的矛盾,以至于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宽容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回旋的余地。别等到饱尝了友情破裂的苦果后,才懊悔自己当初因为小性子而活生生地割裂了友谊的脉络,现在就只能吞下孤独的苦酒。
只有那些能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的人,才会永远都不孤单!
一天,一位法师外出到镇上化缘,他端着满满的一钵盂食物从街角转过来的时候,突然迎面闯过来一个壮汉狠狠地撞在他的身上。钵盂里的食物全都洒了出来,不但弄了法师一身,因为被撞而跌倒的法师还正巧摔在了钵盂上,弄得一身瘀伤。
见到此情景,壮汉毫无愧疚之色,反而恶人先告状,埋怨法师拿着钵盂不看路。法师听后,只是站起来弹了弹身上的灰,什么也没说就打算继续赶路。
壮汉觉得奇怪,就问:“和尚,我骂你,你怎么不生气啊?”法师说:“无论我怎么生气,钵盂里的食物也不能恢复原样,我身上的瘀伤也不会好了。既然如此,我又为什么要生气呢?我看你如此着急,想必心里也是有事,我与你发火岂不是火上浇油,这样我们都会造出很多业障。”
壮汉听后顿时有所觉悟。他询问了法师修行的寺庙,说自己日后必定登门拜访。
法师告诉了壮汉后,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谁知没过几天,法师的徒弟就说来了一位香客打算捐钱重修供奉佛像的大殿。法师前来与这位香客见面,才发现是当初撞到自己的壮汉。
原来,壮汉从小家中贫困,小小年纪就到酒楼当学徒,工作十分辛苦。长大离开酒楼后,先是每天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地买点小东西,后来攒了些钱,生意也随之越做越大,但是也越来越忙。这天,他出门谈生意,原本要半个月后才能回来,但是因为双方谈不拢只得提前返回。
没想到,还没有进家门就在门外听见妻子在和一个男人说话,他怒火中烧,正打算出门买把刀将他们都杀了,然后再自杀,却在此时撞到了法师,听到了他的一番教诲。
于是,壮汉平复心绪,想着自己常年不在家,也难怪妻子心生异端,大丈夫何患无妻,不如成全他们算了。壮汉转头回家,这才知道,家里的男子是妻子娘家最小的弟弟,少年长得快,几年未见如今已成为大人了。这回家里让他过来是因为妻子见丈夫平时生意忙,家中也没有得力的帮手,因此想让弟弟来给丈夫打下手,减轻负担。
知道事情真相的壮汉,为了表示自己对法师开悟的感谢,决定捐钱重修大殿。造成误会的根源是,我们在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因为没有耐心,也就变得不理智,不能体谅对方而陷入愤怒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一旦纠结于其中,忽略了本来最为珍视的感情,就会被这种无法名状的情绪所控制,以至于误会的裂痕越来越大,最后变成阻隔在友谊之间的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想要填满这道沟壑,需要的是包容的胸怀,以包容和体谅之心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事情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原来我们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时时处处先为对方考虑,这样不但天堑可以变为通途,更能避免误会。
宽容、体谅是五月天里的一丝阳光,陶醉其中,我们将获得温暖而澄净的友谊,自在而快乐的生活,干净而明亮的心灵,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将更为练达。要想人缘好,不惹祸上身,就要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