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更〔1〕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2〕于诸侯,不以泰〔3〕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4〕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5〕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6〕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7〕,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注释】
〔1〕彭更:孟子的学生。〔2〕传(zhuàn)食:辗转住在诸侯的客馆里接受他们的款待。〔3〕泰:过多,奢侈。〔4〕羡:多余。〔5〕待:扶持。〔6〕食(sì):给予食物。“食”取“喂养”之义时,都读sì,此节中的几个“食”,都读sì。〔7〕画墁(màn):刻画新粉刷的墙壁。(www.xing528.com)
【译文】
彭更问道:“跟随的车子几十辆,随从的人员几百个,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不也太过分了吗?”
孟子说:“如果不合理,那么即使一小竹筐饭也不能从人家那里接受;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即使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能认为是过分。你认为过分了吗?”
(彭更)说:“不,士什么事都不做却接受别人的供养,这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你如果不互通各人的成果,交换各行业的产品,用多余的弥补不足的,那么农夫就会有多余的粮食,妇女就会有多余的布匹;如果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都能在你这里得到吃的。假定这里有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敬兄长,恪守先王之道,以此来扶持教育后辈学者,但他在你这里却得不到饭吃。你为什么看重木匠车工反而轻视讲求仁义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工的动机,就是通过干活谋饭吃;君子修行仁义,动机也是谋饭吃吗?”
(孟子)说:“你何必讨论他们的动机呢?他们对你有功绩,可以给饭吃才给他们饭吃。再说,你是根据动机而给予吃的呢,还是根据他们的功绩而给予吃的呢?”
(彭更)说:“根据动机给予吃的。”
(孟子)说:“假定有人在这里把屋瓦打碎,在新刷的墙上乱画,他的动机是找口饭吃,那么你给他吃的吗?”
(彭更)说:“不给。”
(孟子)说:“既然这样,你就不是根据动机,而是根据功绩给饭吃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