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燕国可讨伐吗-孟子精读(含音频)

燕国可讨伐吗-孟子精读(含音频)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同〔1〕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沈同以私人身份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吗?”

燕国可讨伐吗-孟子精读(含音频)

【原文】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1〕大夫王〔2〕为辅行〔3〕。王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4〕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注释】

〔1〕盖(gě):齐国县邑名。〔2〕(huān):同“欢”。〔3〕辅行:即辅使也。〔4〕夫:彼也。

【译文】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

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了。往返途中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他既然一个人独断独行了,我还说什么呢?”

【原文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充虞〔1〕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2〕,使虞敦匠事〔3〕。严〔4〕,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5〕然。”曰:“古者棺椁〔6〕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7〕,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8〕,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9〕,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10〕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注释】

〔1〕充虞:孟子弟子。〔2〕不知虞之不肖:客气语,意即承蒙您看得起。〔3〕敦匠事:敦,督促办理;匠,木工。敦匠事即督促棺椁的制作工作。〔4〕严:事急,时间紧迫。〔5〕以美:太美。以,通“已”,太。〔6〕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古代士以上的人常用两重以上的棺木,内棺为棺,外棺为椁。〔7〕不得:按照法制规定不当如此。〔8〕得之为有财: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孟子‘得之为有财’,言‘得之与有财’也。” 〔9〕比(bì)化者:比,为、替;化者,死者。〔10〕恔(xiào):快意。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地停留。

充虞来请教:“前些日子承蒙您看得起,派我监理打造棺椁的事,当时事忙,我不敢请教。现在想冒昧地问一下:那棺椁似乎太华美了吧?”

(孟子)说:“上古时候,棺椁(尺寸、厚薄)没有一定的标准,中古时候,(才规定)棺厚七寸,椁的厚度同棺相称。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椁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这样才算是尽了孝心。(由于法制的限制)不能用好的棺椁,就不会称心;没有钱财用好的棺椁,也会不称心。既符合法制规定又有钱财,古人就都用好棺椁,为什么偏偏我不这样呢?而且使死者的遗体不沾着泥土,(这样做)对于孝子之心岂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吗?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是不会因为爱惜天下财物而从俭办理父母的丧事的。”

【原文

沈同〔1〕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2〕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注释】

〔1〕沈同:齐国大臣。〔2〕子哙(kuài):燕国国君。下文的子之为燕国的大臣,当时为卿相。

【译文】

沈同以私人身份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燕王子哙不可以把燕国让给别人,相国子之也不可以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有个士人,您喜欢他,不禀告君王就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之命,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可以吗?(子哙子之私相授受的事)同这有什么分别呢?”

齐国攻打燕国。(www.xing528.com)

有人问(孟子)道:“(您曾经)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讨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便认为真的是这样而去征讨燕国了。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征讨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讨。’就好比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可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治狱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讨燕国,我为什么要劝它(这样做)呢?”

【原文

燕人畔〔1〕。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2〕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3〕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4〕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

〔1〕畔:同“叛”,背叛。〔2〕陈贾:齐国大夫。〔3〕管叔:武王之弟,周公之兄。〔4〕顺:顺从,纵容。

【译文】

燕国人群起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说:“大王不必难过。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作比较,您觉得谁强一些?”

齐王说:“哎!这是什么话!”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督殷国,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都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孟子时跟他解释一下。”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督殷国,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是这样。”

(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孟子)说:“(周公)不知道。”

(陈贾就说:)“既然这样,那么圣人岂不是也会有过错吗?”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弟弟怎能疑心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纵容迁就。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老百姓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老百姓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纵容错误,甚至还要为错误作辩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