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精读:王的不王,百姓的不见保

孟子精读:王的不王,百姓的不见保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10〕,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精读:王的不王,百姓的不见保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1〕,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2〕矣?”

曰:“保〔3〕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4〕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5〕?’对曰:‘将以衅钟〔6〕。’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7〕,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8〕?’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9〕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10〕,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11〕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12〕知之?王若隐〔13〕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14〕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15〕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16〕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17〕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18〕,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19〕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0〕。’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21〕,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1〕以:同“已”。无以即不得已。〔2〕王(wàng):拥有天下称王称帝,名词动用。〔3〕保:安,爱护。〔4〕胡龁(hé):齐臣也。〔5〕之(zhì):往,到。〔6〕衅(xìn)钟:指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上的缝隙,叫作衅钟。〔7〕觳(hú)觫(sù):因恐惧而浑身发抖。〔8〕与(yú):通“欤”,语助词。放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9〕爱:吝啬。〔10〕褊(biǎn)小:狭小。〔11〕异:奇怪,疑怪。〔12〕恶(wū):疑问代词,如何,怎么。〔13〕隐:怜悯,哀痛。〔14〕说(yuè):同“悦”,高兴,喜欢。〔15〕戚戚:心动的样子。由于切合本意而感到心动。〔16〕形:状况。〔17〕语(yù):告诉。〔18〕折枝:有三种解释:一是折取树枝,二是弯腰行礼,三是按摩肢体。译文取第二义。〔19〕刑:通“型”,指示范,作出榜样。〔20〕御于家邦:治理封邑及整个国家。〔21〕度(duó):测量。

【译文】(www.xing528.com)

齐宣王问孟子:“(您能把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于诸侯的事业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中没有一个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传下来,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谈谈王道好吗?”

(齐宣王)说:“具备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使天下归服而称王呢?”

(孟子)回答:“通过安抚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方法而使天下归服,这样就没有人能够阻挡了。”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人民而使人民安居乐业吗?”

(孟子)回答:“可以。”

(齐宣王)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说,有一次大王坐在殿堂上,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殿前经过,大王您看见之后就问:‘牵牛到哪里去呢?’那人回答说:‘准备宰了衅钟。’大王(心有不忍)便道:‘放了它吧!它这样没有犯什么罪过却被送往屠场,看到它哆嗦害怕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那个人便问:‘那么就停止衅钟的仪式吗?’大王您说:‘(衅钟的仪式)怎么可以废止呢?拿只羊来代替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呢?”

(齐宣王)说:“有这么一件事。”

(孟子接着)说:“有这种心就可以使天下归服而称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您是吝啬,我却知道大王您是由于不忍心啊。”齐宣王说:“是啊,的确有百姓这么想。齐国地方虽然狭小,我也不会不舍得一头牛啊!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罪过却被送往屠场,看到它哆哆嗦嗦害怕的样子,我实在是不忍心,所以用一只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您不要奇怪百姓会认为您吝啬。用小小的一只羊来替代大的牛,他们又怎么知道大王您的用意呢?如果说可怜牲畜毫无罪过却被送往屠场,那么宰牛和宰羊又有什么不同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非是吝惜财物才拿羊来代替牛的,也难怪老百姓认为我吝啬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你当时只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的样子,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他们叫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一些有仁爱之心的人会把厨房建造得离自己远一些。”

齐宣王非常高兴,说道:“《诗经·小雅·巧言》讲:‘别人的心意,我能揣摩到它。’就是说先生您啊。我只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却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老先生您这样一说,我内心很受触动。我的这种心意为什么就能和王道相合拍呢?”

(孟子回答)说:“有人向大王您禀报道:‘我力气很大,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但我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视力很好,足以看到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但我不能看见一车的木柴。’那么大王您会同意他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会。”

(孟子又说:)“现在大王您的仁爱之心足以使禽兽沾恩,但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动,是因为不愿意用力气;一整车的木柴都看不见,是因为不愿意使用自己的视力;百姓不能被安抚、爱护,是因为不愿意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之所以不能使天下归服,是您不肯去做,而不是没能力去做。”

(齐宣王又)问:“不肯做和没能力做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回答)说:“(要一个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不能够做到。(要一个人)见了年长的人鞠躬行礼,(这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能使天下归服,并不是属于把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一类的事情;大王您不能使天下归服,是属于给老年人鞠躬行礼之类的事情。

“孝敬我的父母,进而推广开去也孝敬别人的父母;慈爱我的孩子,推广开去也慈爱别人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中转动一样容易了。《诗经·大雅·思齐》中讲:‘在家先为妻子树立榜样,然后兄弟也照样,进而推广到封邑和国家。’是说拿自己的一片仁爱之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自己的恩德,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能推广自己的恩德,就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保护不了。古代有道德的人之所以能够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秘诀,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德足以泽被禽兽,但却不能使老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称一下,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人心尤其如此(需要我们多加衡量、掂量)。大王,请您仔细考虑考虑吧。

“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和诸侯结怨,然后心里才感到快乐吗?”

齐宣王说:“不是这样,我怎么会以此为快乐呢?(我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想借此以追求我十分渴望得到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