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乍看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实际上它是一种能够出奇制胜的逆向思维法。它是一种对商机的准确洞察,是一条别人不愿走的财富路线。
走别人不愿意走的路,选择别人丢弃不用的角落,未必不是正确的决策。
我国古代商贾很早就在经商中深谙此道。越国的上将军范蠡,正是因为能够敢冒天之大不韪,其财富才能从“居无几何”到“置产千万”。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出,范蠡十分有理财头脑,是个有经济思想的人。他的主要理财思想之一就是广泛流传的“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意思无非就是逆天下人之所想而为之。无独有偶,白圭也是这样一个能够逆向思维的精明人。
魏文侯问白圭:“听说你这些年经商发了大财,用的是什么招数啊?”白圭说:“我经商和别人不同,是从大处着眼的,就像伊尹、管仲治国,又像孙膑、吴起用兵,无处不是循道而行。”魏文侯说:“还能说得更具体些吗?”白圭说:“在收割庄稼的时候,我以平价大量地收购粮食,同时把蚕丝和织品高价卖出去;当蚕丝上市的时候,我以平价大量地收购蚕丝和织品,同时把粮食以高价卖出去。这叫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啊。”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个做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可真正做起来则比较困难,需要人具有高超的智慧,灵活的思维,善于变通,眼光独到。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成功正是得益于这句话。这句话也正是明朝时晋商王海峰的发家名言。
山西蒲州(今永济)位于南北纵贯晋陕峡谷的黄河折转东流之处,这里土陋人稠,历来挟资本走四方者十之八九。由于经商之利倍于农,故外出经商之人多能以富归里。在这些商人中,以明代山西蒲州人王海峰最为著名。王海峰虽然也和其他商人一样外出经商,但他的经营方式却与众不同。(www.xing528.com)
明代,蒲人外出经商大多是西到秦陇,东到淮浙,西南到蜀。王海峰一开始也是去了这些地方,但经过一段时间,他认为这些地方经商盈利不太多,便东走青沧。青是指青州,在今山东益都;沧是指沧州,即今河北沧州。这两个地方是明代的长芦盐区,盐行北直隶和河南之彰德、卫辉二府。由于官僚显贵、势豪奸绅上下勾结,这一盐区的运销不能正常进行,商人纷纷离去。但是王海峰认为,这里是春秋时齐国管仲收鱼盐之利的地方,陶朱公也是据此富致千金。经商就要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因此,这里正是可以大干一场的地方。
他到沧州后,先熟悉该盐区盐政,了解该盐区的运销历史,从中找出经验教训,然后向政府提出了整顿盐制、严禁走私的建议。后来,长芦盐区经过整顿,盐的运销又繁荣起来,盐商又蜂拥而至,长芦盐区的盐税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三倍多,王海峰也因此而成为这一盐区著名的富商。明代大学士张四维说他动辄万金毫不在意,其资产之雄厚就可想而知了。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王海峰70岁时才离开盐商界回到故里。张四维对他评价说:“蒲州虽然多豪商巨贾,但少见像王海峰这样有雄才大略的商人。”尽管史料上关于王海峰的经商活动记载十分简略,但他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商业经营者来说,仍是值得借鉴的。
人们往往为惯常的思维方式所限,重视正面的论证和顺向思考,而反向求异和逆向思考则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王海峰就是走别人不愿意走的路,选择别人丢弃不用的角落,从而大发其财。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总是有其发展的过程。但多数人只能看到此刻,看到表象,却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实质。“人弃我取”,这种剑走偏锋的“险招”往往却能出奇制胜。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是经商方面广泛应用的创新策略,它是一种独辟蹊径的逆向思维,是对人们沿袭已久的常规陋习的颠覆。如果我们能勇于把对事物的“当然”的认识倒过来思考,分清形势,必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辉煌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