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艺术之一,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是一种高超的传统艺术。书法不仅可以使人修身养性,消闲怡情,而且可以起到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所以书法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手段之一。炎热的夏季,太阳直射,导致人们外出减少,此时可以在家选择虚堂净室,阴凉通风,洁净空敞之处,进行优雅恬静的书法活动,不仅能愉悦心神,使人忘却暑热,并能怡情养性,调神健身。
以书法进行养生保健,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练习书法,自己动手练字,融学习、健身及艺术欣赏于一体。二是欣赏书法,对古今名家的书法碑帖艺术珍品欣赏,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老老恒言•消遣》中说:“笔墨挥洒,最是乐事”,“ 书法名画,古人手迹所有,即古人精神所寄,窗明几净,展玩一过……审其佳妙,到心领神会处,尽有默默自得之趣味在。”经常练字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自己在书法上的长进和提高,体力、精力也有很大的增益。因此勤练书法又具有以下保健作用。
(一)修身养性,抒发情感
我国书法有特殊的艺术美感,其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是由汉字的特殊性演化而来的。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汉字是象形文字,它们描摹自然物而具有画的形象,可以引起人们丰富多彩的联想,具有艺术魅力,故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艺术是一种抽象的线的艺术,来源于具体事物的外形线条,加以抽象,用抽象的线条表现出事物的内在生命力和神韵。书法所表现的形象远比绘画抽象,间接、夸张、想象的成分也大得多,但恰是这种变形夸张,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留下了智慧纵横的天地。欣赏书法令人心旷神怡,练习书法,观摩碑帖,揣其神韵,也让人趣味无穷。书法艺术根据结构的虚实疏密,行笔的轻重缓急,点画的粗细方圆,墨色的枯湿浓淡,可以千变万化,具有无穷的韵味与情趣,确实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因此是人们理想的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活动之一。
书法艺术还能够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一篇书法作品往往是在豪放纵逸中乘兴挥洒,一气呵成,不仅字字有生气,而且通篇有韵致,笔意相连,浑然一体,使人的性情、情感充分宣泄,尤其是草书,痛快淋漓,最能体现人的个性与情感。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其借几分酒兴,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与友人畅舒幽情,清闲自然,超脱尘世,身心舒畅时书写的。笔墨中自然流露出真性情,全幅作品用笔和字形结构虽变化多样,但始终呈现出一种平和、自然、委婉美的意境,美妙绝伦,有如“拨云睹日,芙蓉出水”,平淡而不枯燥,天然去雕饰。通过书法还可以转移自己的情感,让不舒的情绪从笔端宣泄出来,使人心情舒畅。
(二)调气血,通经脉(www.xing528.com)
练习书法要有正确的姿势。头部端正,两肩平齐,胸张背直,两脚平放,这样才能调动全身之力,使书写时肘和腕运动自如。宋代陆游有“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之名句。练习书法必然集中精力,心正气和,灵活自如地运用手、腕、肘、臂,从而调动全身的气力。这样,很自然地通融全身血气,身体内气血畅达,五脏和谐,百脉疏通,使体内各部分功能得到调整,使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精力旺盛。同时,中医经络学认为,人的十指和十趾,皆为人体十二正经的起点和末端,并与奇经八脉相互关联。书法时手执笔运笔,可同时作用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执笔时,“指齐掌空,指实掌虚”,运笔时,五个指头齐力,直接影响到掌心 “劳宫”穴的开合。当人站着书写时,十趾轻抓地,膝微屈,能促使脚心“涌泉”穴的开合。“劳宫”与“涌泉”是人体与天地阴阳之气交接的主要通道,与手足的三阴经、三阳经之气直接相通,这样,全身经络之气通畅,脏腑气血充足,阴阳平衡则身体康健。
(三)静心宁神
书法活动可以使人的心理达到入静状态。我国当代已故的书法家潘伯鹰先生曾说过:“心中狂喜之时,写字可以使人头脑冷静下来;心中郁悒,写字可以使人忘掉忧愁。我以为延年益寿,这算妙方。”书法家苏局仙曾说:“写字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这样能起到静心养性的作用。”练习书法时,需要全神贯注,宁心静气,去除杂念,运气于肩、臂、腕、掌、指,与气功有异曲同功之妙,能使人神形统一,静思凝神,心气内敛,以静制动,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练习书法,可以使人进入怡然淡泊物我浑一的境界,达到保健强身之目的。
书法益寿,但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宜,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劳累之时或病后体虚,不必强打精神。本已气虚,再耗气伤身,会加重身体负担,不易恢复。二是大怒、惊恐或心情不舒时,不宜立刻写字。因为大怒、惊恐时易气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心绪难以平静,此时写字,一则难以写好,二则伤身体。三是饭后不宜马上写字,特别是伏案写字,会使食物塞滞胃肠,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四是“功到自然成”,不可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坚持经常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