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相心境障碍:生物学基础探究

双相心境障碍:生物学基础探究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相心境障碍的生物学基础较为复杂,其患者的认知损伤被普遍认为与社会心理功能有关,它标志着神经组织的退化,同时也可能涉及包括神经化学、神经内分泌等在内的多个环节。由此推测,5-HT缺乏可能是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共同生化基础,即双相心境障碍的素质标记。之前已经提到,自杀是一种与双相心境障碍人格特质存在密切关联的行为。

双相心境障碍:生物学基础探究

双相心境障碍的生物学基础较为复杂,其患者的认知损伤被普遍认为与社会心理功能有关,它标志着神经组织的退化,同时也可能涉及包括神经化学、神经内分泌等在内的多个环节。

5-羟色胺(5-HT)是一种与双相心境障碍有关的重要神经递质,它与睡眠、食欲、攻击性,营养摄入、记忆能力、神经内分泌和伤害性知觉等一系列行为相关(Murphy,et al.2004)。5-HT需经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多种受体亚型作用,仅由5-HT转运体这一种蛋白质负责被再摄取入神经元突触前膜。5-HT转运体能调节突触间隙5-HT浓度,灭活脑内5-HT神经元释放出的5-HT的活性,因而是5-HT神经通路中的一种关键蛋白质。未用药的抑郁症患者、双相心境障碍的未患病亲属中,反复观察到其血小板5-HT转运体的水平降低,因而有研究假设5-HT转运体功能的降低是心境性障碍的一个内源表现型。不论抑郁还是躁狂,患者脑脊液中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浓度都会降低,而去甲肾上腺素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乙二醇在抑郁时降低,躁狂时升高;随着抑郁症状的缓解,MHPG逐渐恢复,而5-HIAA浓度持续降低。由此推测,5-HT缺乏可能是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共同生化基础,即双相心境障碍的素质标记。

人格特质存在部分的遗传性,人格维度可能代表精神疾病的易感性表达。由多维人格评估量表测量后可以观察到,30%~60%的变异归因于基因,在双相心境障碍患者的基因中,也存在着一些与焦虑相关的基因特征。Lesch等(1996)采用NEO人格问卷和焦虑自测问卷测量了健康的高加索与日本人,报道了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5-HT-TLPR)的S遗传突变因子与神经症性人格特质有关联。而用三维人格问卷测量酒精依赖犯罪的家庭时,同样发现5-HT-TLPR与焦虑相关的特质之间存在关联。(www.xing528.com)

之前已经提到,自杀是一种与双相心境障碍人格特质存在密切关联的行为。因此,在对5-HT功能的改变与自杀行为的关联程度进行探究时得到的主要结果为,5-HT神经递质的浓度降低与自杀行为更相关,而不是与原发精神障碍的诊断相关。这种结果与神经生化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5-HT浓度降低与暴力性自杀行为之间有关联,但5-HT-TLPR如何影响自杀行为的易感性或影响心境障碍至今仍然不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