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Feinstein首次提出“共病”(comorbidity)这一概念,将它定义为“同一患者患有此疾病之外的其他任何已经存在或发生在此疾病过程中的疾病”。而今,在精神医学领域,共病已经成为一个众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共病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还增加了疾病负担和医疗资源的消耗。
1.双相心境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 谈及心境障碍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对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双相心境障碍的相关性一直存在学术争议。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反复发生的自伤或自杀行为、情绪不稳定及慢性空虚感为核心特质的一种人格障碍。Klein(1975)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属于情感障碍,随后Carrol等(1981)也提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中有一个很大的亚群属于重性抑郁症。从以上证据看来,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心境障碍的人格特质存在很大的重叠。相对于双相心境障碍的较长时间的情绪交替,DSM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情绪不稳定描述为在基线情绪状态与抑郁、激怒或焦虑状态之间的显著变化,一般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时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双相心境障碍患者是在抑郁与欢快之间波动,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是在抑郁与焦虑之间的波动,且不同情绪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非常迅速,同时,双相心境障碍分布在DSM的Ⅰ轴上,而边缘型人格障碍分布在Ⅱ轴,这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区别于双相心境障碍的重要特征。
在临床上,双相心境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共病较为常见,虽然还不知道双相心境障碍两种心境之间的快速循环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情感表达不稳定是否存在同样的病理机制,但有假设认为,这两种精神障碍可能有相同的遗传病因学。如果一组人起病于边缘型人格障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有可能最终发展成双相心境障碍。相反地,双相心境障碍中的轻躁狂相也许会加速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产生,但有可能是在数年之后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如此看来,存在两种疾病共患的病人更容易被看作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代表。(www.xing528.com)
2.双相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 双相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是心境障碍患者最常见的共病形式。根据DSM-Ⅳ-TR的分类,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恐怖障碍(phobia disorder)、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和创伤后压力应对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5种。而这些障碍背后也往往伴有人格问题或人格障碍。Boylan等(2004)研究得到的数据显示,双相心境障碍与上述5种焦虑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20.8%,30%,7.8%~47.2%,3.2%~35%和40%,其中至少有55.8%的双相心境障碍患者与上述的一种焦虑障碍共病,与多种焦虑障碍共病的患者更是高达31.8%。双相障碍Ⅰ型较双相障碍Ⅱ型与焦虑障碍共病率高,即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更易伴有焦虑障碍。
双相心境障碍的主要人格特质和症状,如严重的易激惹或快速起伏不定的情绪可以掩盖与焦虑症状有关的强迫思维、焦虑、强迫冲动或躯体不适。多数人可以对双相心境障碍的行为问题进行描述,但往往忽略了焦虑症状,焦虑障碍共病增加了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和物质滥用的发生率,因此临床检查时应该对每一种具体的焦虑障碍的症状进行综合的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