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邪致病原因分析及症状解读

风邪致病原因分析及症状解读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邪是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常见的致病因素。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此外,冒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这与六淫中的其余五个邪气有所不同。“浊”,即秽浊,是指湿邪为患,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面垢眵多、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

风邪致病原因分析及症状解读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在自然界,人们不但体验认识到六气的变化特点,而且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所以,六气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当气候变化无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以及气候急剧变化的暴冷、暴热,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才称为“六淫”。

1.风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致病,虽以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也可发生。风邪是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常见的致病因素。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征,故属于阳邪,常侵犯人体的头面、阳经、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如外感风邪可见头痛身疼、汗出恶风、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风水为患则见头面水肿;风火上攻则颜面丹毒、牙龈肿痛;血热风燥则见头部皮肤瘙痒、落白屑、毛发易脱;风疹发作则皮肤瘙痒。

(2)风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风寒湿侵袭人体关节经络而引起的游走性关节疼痛;荨麻疹,表现为全身瘙痒、上下左右走窜不定、此起彼伏;风疹块的皮肤瘙痒,时发时止,发无定处。这些都是风邪善行数变的具体表现。

(3)风为百病之长:长者,首领之意也。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由此可见,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2.寒 寒为冬季的主气,故冬季多寒病,但亦见于其他季节。冬季气温较低,人体防寒保暖不够则易感受寒邪。此外,冒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邪属于阴邪。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例如,寒邪伤表,卫阳被遏,则出现恶寒、冻疮;寒邪直中脾胃,脾阳不振,则出现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之阳受损,则出现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

(2)寒性凝滞:“凝滞”,就是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行无阻。寒邪侵入人体,阴寒偏盛,阳气受损,经脉气血运行受阻,凝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例如,寒邪伤于肌表,则出现头项强痛、骨节疼痛、冻疮;寒邪痹阻经络关节,关节疼痛剧烈;寒凝气滞血瘀,还可在皮里膜外形成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的各种肿块

(3)寒主收引:“收引”就是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致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挛急,故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寒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不得宣泄,可见无汗、恶寒发热,或肤起粟粒、皮肤苍白;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可见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寒客血脉,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浮紧。

(4)寒性清澈:“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表现为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痰液稀薄,脓水清稀,疱液清亮等。亦为寒邪致病的特点,如寒性脓疡,慢性瘘道等。

3.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这与六淫中的其余五个邪气有所不同。暑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派阳热亢盛症状:壮热面赤,目赤心烦,脉象洪大。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伤人,可使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出过多则伤津,气随津泄而气耗,从而出现气津两伤症状: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可致心烦闷乱而不宁。

(3)暑多挟湿:暑夏气候炎热,且多雨而潮湿,热蒸弥漫空间,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暑湿郁于肌肤可生疮,如黄水疮(脓疱疮)、暑热疮(夏季皮炎)及疖、痱子等;暑湿中阻,则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

4.湿 湿为长夏的主气。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亦可因涉水冒雨,居处潮湿,使湿邪为患。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患,最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临床上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等症状。因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故湿邪入侵,留滞体内,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出现泄泻、尿少、水肿。(www.xing528.com)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是指湿邪具有沉重或重着的特点。湿邪袭表,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湿邪郁阻经络关节,可见关节疼痛重着。“浊”,即秽浊,是指湿邪为患,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面垢眵多、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黏腻停滞之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湿性症状的黏滞性,如湿留大肠,大便黏滞不爽;湿阻膀胱,小便滞涩不畅;湿浊内盛,分泌物黏浊和舌苔黏腻等;二是湿病病程的缠绵性,如湿痹、湿疹、湿温等,均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点;三是湿病的泛发性,如发生在下颏为“燕窝疮”,发生在耳郭为“旋耳疮”,发生在小儿为“胎敛疮”。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的特性。湿邪致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淋病、尿浊、带下、泄泻、臁疮,多由湿浊下注所致。

5.燥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之濡润,自然界呈现秋凉干燥,一片肃杀之象,故多燥病。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病多温燥;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结合而侵犯人体,病多凉燥。燥邪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为干涩之病邪,且易伤阴津,故燥邪为病,常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口鼻干燥,咽干口渴,两目干涩,皮肤干燥,或皮肤脱屑,小如糠秕,大似落叶,如白疵(银屑病)。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司呼吸与外界相通,燥邪伤人,口鼻而入,最易伤肺;肺失宣降,不能输津于皮毛,故皮肤干涩,甚至皮肤皲裂,毛发不荣,甚则萎黄焦枯。

6.火(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火旺於夏季,但火邪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生。火与温热异名同类,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为病,常与其他外邪兼挟而致,如风热、湿热、燥热、暑热等。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热之极,故火为阳邪。火性燔灼,升腾上炎,故火性炎上。火热致病,多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热盛症状,病变多表现在上部,如面红目赤、口舌糜烂、牙龈肿痛。

(2)火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津液,使阴津耗伤。阴津亏损,无以润养肌肤毛发,从而导致面生皱纹、皮肤干燥、瘙痒脱屑、毛发枯槁无泽,或毛发脱落、形体消瘦。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易动肝阳,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角弓反张。火热伤络,迫血妄行,导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等。

(4)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肉败血而发为痈肿疮疡。火热侵袭、毒火炽盛,而致颜面手足疔疮;肺胃郁火,上攻于面,而致痤疮、酒渣鼻;肠胃火盛,循经上炎,则见牙龈红肿、疼痛、嗅难闻;肝火上炎,则见目赤肿痛。

(5)火易扰心神:心属火,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火热最易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

中医认为六淫之中以风邪、热邪对美容损害最大,且易化毒人血,使血分炽热,导致许多损容疾病的发生,因此,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是中医美容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某些有损美容的疾病,如痤疮、酒渣鼻等,多因风热湿毒所致,往往局部又肿又痒,时重时轻,且缠绵不愈。若采用消肿散结,燥湿止痒的治疗方法常有好的效果,这也是中医理论在美容中的应用(图2-1)。

图2-1 外感六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