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年治愈子宫肌瘤,停经36周

1年治愈子宫肌瘤,停经36周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婚前超声体检发现“子宫后壁肌瘤5cm×4cm”。②1年前婚检发现“子宫后壁肌瘤5cm×4cm”,怀孕后肌瘤明显增大,3周前B超示子宫肌瘤20cm×16cm×14cm,但孕期无不适。主治医师同意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另外,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变形,肌瘤位置改变,可与周围界限不清,增加手术难度,况且产后肌瘤可缩小。若为黏膜下肌瘤,则经宫腔切除。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要加强子宫收缩及预防感染。

1年治愈子宫肌瘤,停经36周

【病历摘要】

患者42岁,已婚,因“停经36+3周,发现子宫肌瘤1年”于2005年10月8日入院待产。患者月经规律,停经9周时超声提示“宫内妊娠9周、子宫后壁下段10cm×10cm×8cm稍低回声区,考虑子宫肌瘤可能”。在我院定期产前检查孕期多次超声监测胎儿生长正常,“肌瘤”逐渐增大,2周前B超示子宫后壁下段低回声区,大小20cm×16cm×14cm。自觉胎动正常,孕期无阴道流血、腹痛等,食欲、大小便正常。妊娠18周时查羊水染色体正常。月经史:13岁初潮,月经周期28~30天,经期5~6天,经量中等,无痛经。婚育史:41岁结婚,G1P0。配偶健康。婚前超声体检发现“子宫后壁肌瘤5cm×4cm”。

体格检查 T 37℃,P 82次/分,R 18次/分,BP 103/82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黏膜无苍白、黄染。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软,无压痛。产科检查:宫高38cm,腹围102cm,胎位LOT,胎心152次/分,先露高浮,骨盆外测量正常。肛查宫口未开,先露头,S-3。

辅助检查 无应激试验(NST)评分正常。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凝血功能正常。

入院诊断 ①孕1产0宫内妊娠36+3周单活胎LOT;②子宫肌瘤。

【第一次查房】 (入院后第1天)

实习医师 汇报病史如上。

住院医师 该病例有如下特点:①42岁高龄孕妇,月经周期规则。②1年前婚检发现“子宫后壁肌瘤5cm×4cm”,怀孕后肌瘤明显增大,3周前B超示子宫肌瘤20cm×16cm×14cm,但孕期无不适。③孕18周时行羊水染色体检查正常。④现停经36+3周,先露未入盆,无宫缩,NST正常。入院诊断如上所述,请上级医师指导下一步处理。

主治医师 同意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有报道妊娠合并肌瘤的发病率占肌瘤患者的0.5%~1%,占妊娠的0.3%~1.2%,但实际上其确切发病率难以估计。妊娠与子宫肌瘤相互影响,一方面,妊娠期子宫血循环增加,组织充血、肿胀,平滑肌细胞肥大,肌瘤也随之明显增大,肌瘤的迅速增大,可发生各种退行性变,如红色变、透明性变、囊性变等,其中以红色变较常见。一般认为,红色变多发生于直径>6cm肌瘤,在妊娠中晚期常见。红色变是由于肌瘤内血供受阻,使肌瘤充血、水肿、缺血、梗死、血栓形成及溶血,继而血液溢入瘤体引起其呈红色、半生半熟牛肉状改变。病人可有腹痛、呕吐、发热、局部压痛和白细胞升高等表现。此外,有蒂的浆膜下肌瘤可发生急、慢性蒂扭转引起急腹症,黏膜下肌瘤可因受压而感染坏死等,少数还可因肌瘤重心改变引起子宫扭转。另一方面,子宫肌瘤也可对妊娠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可致不孕、流产、早产、胎位异常、前置胎盘、胎儿生长受限等,在分娩过程可阻塞产道引起胎先露下降困难造成难产,还可影响子宫收缩引起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该患者妊娠后肌瘤明显增大,但幸运的是没出现明显并发症,可继续密切观察,待胎儿成熟后终止妊娠,请上级医师指导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

教授 该患者无症状,同意继续密切观察母儿情况,若无特殊,可在孕38周后行羊膜腔穿刺术取羊水做羊水泡沫试验,确定胎肺成熟后才终止妊娠。妊娠合并肌瘤分娩方式的选择,原则上应根据肌瘤大小、部位、胎儿和母亲的具体情况决定。如果肌瘤位于宫底部、侧壁或后壁,不阻碍产道、不影响胎先露下降和产力,可选择经阴道分娩。带蒂的黏膜下肌瘤若在分娩过程中脱出阴道,可在胎儿娩出后,经阴道摘除。如果估计肌瘤会阻塞产道、影响胎先露下降,或因肌瘤出现胎位异常、产力异常应采取剖宫产结束分娩。该孕妇年龄大,胎儿珍贵,肌瘤巨大,位于子宫后壁下段,很可能阻挡胎头下降,应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

【第二次查房】 (入院后第14天)

住院医师 孕妇血常规,尿常规NST、B超生物物理评分、脐动脉血流指数均正常,孕妇及其家属已同意剖宫产,但希望能尽量接近预产期分娩。现已停经38+3周,先露未入盆。昨天B超提示胎儿大小符合孕周,子宫后壁下段肌瘤大小22cm×19cm×17cm,内部回声不均,见液暗区。今天在超声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羊水泡沫试验第1、2、3管均阳性,请上级医师指导下一步的处理。

主治医师 患者肌瘤有继续增大,肌瘤内部出现液暗区,不排除变性可能,羊水泡沫试验示胎肺成熟,我认为可以明天行剖宫产术。如何选择子宫切口及是否在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请上级医师指导。(www.xing528.com)

教授 同意终止妊娠。剖宫产时,可根据肌瘤的具体位置来考虑子宫切口的选择,一般主张尽量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若肌瘤位于子宫下段,无法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可采取古典式剖宫产子宫体纵切口的方式。

剖宫产术中是否同时剔除子宫肌瘤有争议。曾有观点认为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与单行剖宫产比较,出血量增加不多,手术难度也无明显增加;若不处理子宫肌瘤,则影响子宫缩复,增加盆腔感染机会。他们认为即使较大的肌瘤也可做剔除术,这可使90%的单发肌瘤、近半数的多发肌瘤患者避免子宫切除术。但妊娠时子宫肌瘤血流丰富,行剔除术容易出血,且增加产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另外,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变形,肌瘤位置改变,可与周围界限不清,增加手术难度,况且产后肌瘤可缩小。因此,目前主张应根据肌瘤大小、部位和患者情况决定,不主张在剖宫产时常规行肌瘤剔除术,带蒂或不太大的浆膜下肌瘤、或小肌瘤、或估计剔除肌瘤后切口易于缝合,方可考虑同时剔除。

如果决定剖宫产同时做子宫肌瘤剔除术,应先行剖宫产,缝合剖宫产切口后,再剔除肌瘤。若为黏膜下肌瘤,则经宫腔切除。采用缩宫素、麦角新碱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宫体肌内注射,可减少创面出血。如果肌瘤挖除后创面出血过多,经处理无效,应当机立断做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结扎、甚至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要加强子宫收缩及预防感染。

该患者肌瘤巨大,位于子宫下段,不排除部分位于宫颈,若行肌瘤剔除术,估计会发生大出血,且易损伤输尿管,因此,不应在剖宫产同时剔除肌瘤。但要注意预防肌瘤影响产后子宫收缩的情况,应在胎儿娩出后,及时使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可在术中使用长效缩宫素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以预防产后出血。术后要严密观察,注意腹痛、阴道出血、体温等情况,要加强缩宫素、抗生素的应用,以便及时发现、处理产后出血或子宫肌瘤变性等。要向病人及其家属交代手术风险、甚至切除子宫的可能,做好输血、子宫切除术的准备。

【最后诊断】

①孕1产1宫内妊娠38+4周单活胎剖宫产;②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预后及随访】

患者孕38+4周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剖出一活男婴,体重3.15kg,1分钟Apgar评分10分,新生儿外观无畸形。术中见肌瘤位于子宫后壁下段、宫颈上段及宫颈旁,大小24cm×20cm× 18cm,影响子宫下段横切口向两侧扩展,故采用下段“T”形切口取出胎儿。术中、术后使用缩宫素、长效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促子宫收缩,产后24小时出血约480ml。病人恢复好,术后7天出院。随访至产后9个月时,B超示肌瘤缩小为8cm×8cm× 7cm。

【述评及相关进展】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越来越常见,临床医师常面临对妊娠各期子宫肌瘤的处理问题,孕前是否行肌瘤剔除术也受到关注。多数学者主张,若患者有因肌瘤发生流产或早产病史,或估计肌瘤会对妊娠造成较大影响,则宜先行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怀孕后,若无症状,可加强产前检查,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对妊娠早期发现的肌瘤,若估计继续妊娠出现并发症可能性大,患者自愿终止妊娠者,则可先行人工流产术,再择期行肌瘤剔除术。中、晚期妊娠合并肌瘤首选保守治疗。肌瘤出现红色变性,采用姑息治疗,几乎均能缓解。浆膜下肌瘤出现蒂扭转,经保守治疗无效,可手术摘除。肌瘤嵌顿盆腔,严重影响妊娠继续进行,或肌瘤压迫邻近器官,出现严重症状,应手术治疗,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妊娠。应根据肌瘤大小、部位、母儿具体情况决定分娩方式。剖宫产时,也应根据肌瘤大小、部位及患者情况决定是否同时做子宫肌瘤剔除术。产后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阻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产后出血。

(谭剑平 王蕴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