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风湿性疾病的特殊检查
一、腮腺造影
(一)方法
(1)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
(2)5ml注射器接弯针头(针尖磨平),平对上颌第二磨牙颊黏膜,找到腮腺管口,单侧注射1.5~1.8ml,立即拍摄正、侧位片。
(二)典型表现分为四型
1.良性肥大型
腺体增大,主导管形态、粗细、走向均正常,与涎腺瘤性肥大很相似,但分支导管管径细、稀少。
2.末梢导管扩张型
末梢导管呈点状,直径小于1mm、球状(直径为1~2mm)扩张。大小分布均匀,似一结满果实的树,或称“桑葚征”。
3.向心性萎缩型
末梢导管点、球状融合,大小分布不均匀。主导管改变呈花边样,整个腺体收缩变小。有时仅主导管及叶间导管显影,周围腺体组织不显影。
4.肿瘤样改变型
腺泡内有占位性改变,很像涎腺良性肿瘤,不易与之鉴别;但此型部分腺体伴有末梢导管扩张。
二、唇腺活检
(一)方法
常规局麻下,距口腔下唇距口角和前庭下唇分别为1cm和0.5cm交界处作1~5cm矢状切口,摘取唇腺4~5只以10%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切片总面积达4mm2进行镜检。
(二)典型改变
在4mm2范围内出现2个以上淋巴细胞浸润灶(每灶炎性细胞大于等于50个)。
(三)注意
在20%以上的正常老年人中可发现1个灶/4mm2的病理活检,故FOX等认为诊断干燥综合征至少需2个灶/4mm2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三、唾液腺ECT
(一)原理
经肘静脉注射后,可被正常的唾液腺导管上皮细胞摄取,并随后逐渐排泌到口腔,因而可进行唾液腺静态和动态现象,以观察唾液腺的大小、位置、形态和功能。
(二)方法
(1)空腹。
(2)显像前不用过氯酸钾和阿托品等影响唾液腺摄取和排泄的药物。
(3)静脉注射后5、10、20、30、45、60min分别显像。
(4)60分钟仍不排泄可咀嚼200mg维生素C,观察排泄情况。
(5)若唾液腺不显像可进行2h或更长时间的延迟显像。
(三)影像分析
(1)正常影像Ⅰ级。
(2)10min口腔内出现“半月型”放射性显像(To)。
(3)20~30min腮腺内放射性影像达高峰(Tr)。
(4)40min口腔放射性大于腮腺放射性(ToP)。
(5)酸性刺激后,腮腺放射性下降明显。
(6)异常影像:①Ⅱ级:To正常,Tr、ToP明显延长。②Ⅲ级:To、Tr和ToP均明显延长,但在60min内唾液腺可清晰显像,并可见口腔显影。③Ⅳ级:120min或更长时间内唾液腺可显像,也可见口腔显影,酸性刺激后可见口腔内放射性明显增加。
四、唾液流率
(一)基础唾液流率
未经刺激直接测量15min唾液的流量,小于0.06ml/min为异常。
(二)刺激后唾液流率
口含一颗柠檬糖测试,SS的唾液分泌量为小于6.6±3.7ml/10min为异常(对照为21.9±3.1ml/10min)。
五、眼科三项(泪腺功能测定)
(一)Schirmer试验
方法是用滤纸条测定泪流量,以5~35mm滤纸,折弯5mm处,放入结膜囊内,5min观察泪液湿润滤纸长度小于10mm为低于正常。
(二)泪膜破裂时间(BUT试验)
小于10s为不正常。
(三)角膜荧光染色
以2%荧光素、1%刚果红或1%孟加拉玫瑰红滴角膜做活体染色,以角膜浅层染色点(点状或丝状着色点)小于10个者为正常。
六、皮肤狼疮带试验
取腕上方伸侧部位的正常皮肤,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皮肤的真皮和表皮交界处是否有Ig沉积带。SLE的阳性率约为70%,IgG沉着诊断意义较大。
七、骶髂关节正位片
骶髂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受累部位,其X线改变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表现。按强直性脊柱炎的纽约标准,X线骶髂关节炎可分为5级。
(1)0级:正常。
(2)1级:可疑。
(3)2级:轻度异常,局限性侵蚀、硬化,关节间隙无改变。
(4)3级:中度或肯定异常,出现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或部分强直。(www.xing528.com)
(5)4级:重度异常,关节全部强直。
八、双手正位片
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分期、监测病情变化以及疗效的判定均有重要意义。
(1)Ⅰ期骨质疏松。
(2)Ⅱ期关节间隙狭窄。
(3)Ⅲ期出现骨质破坏。
(4)Ⅳ期关节半脱位、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九、皮肤针刺试验
患者在接受静脉穿刺、肌内注射或皮内注射后24~48h于针刺局部出现脓疮或毛囊炎,周边红晕,为针刺阳性反应,常用于白塞病的诊断。
十、关节穿刺及滑液分析
关节穿刺术是以空芯针进入关节腔内抽取滑液,将滑液进行分析以协助诊断的方法。
(一)关节穿刺术的适应证
(1)不明原因的关节渗出。
(2)原因不明的关节炎。
(3)所有怀疑为感染性关节炎的病例(细菌性、真菌性、结核性)。
(4)临床疑诊某病,如痛风,行关节穿刺以期获得实验室证据。
(5)检测滑液可以观察化脓性关节炎对抗生素治疗的反应。
(6)对于大量渗出,关节腔内压力增高,疼痛严重的关节,穿刺可以减压,缓解疼痛。
(7)用于细菌性关节炎的排脓(闭合式引流,可重复使用)。
(8)在某些痛风的患者,关节穿刺可以去除致病的细胞及晶体,达到治疗目的。
(9)用于关节腔内注射药物(皮质激素、抗生素、甲氨蝶呤等)。
(二)关节穿刺术的禁忌证
(1)沿穿刺部位及路径存在感染(如蜂窝织炎、关节周围的感染)。
(2)无法配合的患者,特别是在穿刺过程中不能保持关节固定者。
(3)无法识别骨性标志,进针途径难以确定时。
(4)难以进入的关节腔,如肥胖患者不宜行髋关节穿刺。
(5)体格检查时不能肯定有关节渗出,除非高度怀疑有化脓性关节炎存在时。
此外,由于穿刺时毛细血管破裂,针头可能会将细菌带入无菌的关节,有人主张菌血症时(确诊或怀疑)不宜进行关节穿刺。但在临床实际运用过程中,应根据临床情况对每个病例区别对待。在菌血症时,如怀疑有感染性关节炎,应及时进行关节穿刺。而在其他的情况下,如向关节腔内注射皮质激素,医生则应权衡利弊,谨慎从事。
(三)患者的准备
在穿刺前,要让患者了解关节穿刺术的具体过程以及可能发生的危险,得到患者的同意。准备必要的止痛药及镇静剂。
(四)并发症
一般来说,关节穿刺术是一项比较安全的技术操作,尤其是在容易穿刺的大关节,如膝关节。但并发症难以完全避免,常见的有医源性关节腔内感染(如果正确操作,其发生率只有1/15000)、出血或血肿形成、针尖穿刺骨膜所引起的疼痛、软骨损伤、肌腱损伤、神经损伤造成的瘫痪、患者对麻醉剂反应不良。
但通过术前周密准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这些并发症可减到最低程度。
(五)术前准备及检查项目
1.准备
(1)酒精、碘溶液、无菌手套、孔巾、方纱、镊子、无菌透明试管、1%利多卡因等器械和药品。
(2)如果是大关节,应准备20ml注射器;如果是小关节或渗出很少,则使用3ml注射器,可不必准备无菌试管,穿刺完毕,可将拿掉针头的注射器包好直接送到实验室。
2.滑液的检查项目
(1)常规检查:包括外观、细胞计数、生化检查、革兰染色、常规培养和偏振光显微镜检查晶体(尿酸、钙盐、焦磷酸化合物)。
(2)选择性检查的项目有黏度、黏蛋白凝结试验、尿酸水平、细菌培养。其他根据病情指定的检查包括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类风湿因子、补体、细胞学检查。
(3)标本应迅速进行检测,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六)操作方法
1.穿刺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
如果想从难以进入的关节获取临床必需的关节液标本时,最好的办法是在X线或CT引导下进行关节穿刺。
2.以最常见的膝关节穿刺为例
简述关节穿刺方法。
(1)穿刺点选择:选择髌骨上缘、髌骨侧缘或髌骨下缘之一为进针点。髌骨侧缘穿刺常用于关节腔压力较高时。髌骨上缘穿刺常用于髌上囊张力性渗出时(通常与关节腔相通)。有时穿刺会造成窦道,穿刺越容易,形成窦道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是在穿刺点直接定位于滑囊上时,所以穿刺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髌骨下缘穿刺所造成的软骨损害较髌骨侧缘为少,通常用于膝关节屈曲挛缩的患者。
(2)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于20°位置,放松股四头肌。
(3)先用弹性绷带或以手加压,使分散移动的关节液集中于关节腔内。
(4)龙胆紫标记穿刺点,以碘酒、酒精消毒皮肤。术者应戴着帽子、口罩、无菌手套,最好采用坐位,凳子与病床的高度相适应以便于操作。穿刺处铺孔巾。
(5)麻醉方法可因病情不同而异。如果关节张力较高,解剖标志明显,只给予皮肤表面麻醉即可。其他情况多采用利多卡因皮下麻醉,一般不必将利多卡因注射入深部组织,否则因利多卡因有抗菌作用,可能会影响细菌培养结果。
(6)将注射器的针头刺入皮肤标记处,边抽吸边缓慢进针,当针头穿入关节腔时会有“突破”感。采用髌骨侧缘穿刺时,穿刺针应直接平行进入关节腔。一旦注射器内有滑液流出,即停止进针,开始抽取滑液,操作中动作宜缓慢柔和,以免造成创伤和出血。抽吸关节渗液应尽量彻底。在更换注射器时,要使用镊子固定针头。
(7)抽完滑液后,可根据病情需要向关节腔内注射各种药物,如抗生素、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等。
(8)拔除针头后,将关节稍加压或以弹性绷带包扎。如果穿刺部位正确,患者只有一些轻微的疼痛,若穿刺过程中持续疼痛,可能是损伤了软骨或骨膜,这些深部组织对利多卡因的麻醉作用不敏感,也可能由于操作中穿刺方向改变,针头进入了未经麻醉的组织。有些病例出现“干抽”现象,可能是由于滑膜皱襞象瓣膜一样堵塞了针头,这时可轻轻移动针头,或向针头内注入少量液体,就可纠正“干抽”现象。如果采用髌骨下方进针,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张荣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