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灵魂的观念-《菊与刀大全集》

关于灵魂的观念-《菊与刀大全集》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章关于灵魂的观念导读之前有一章,说的是东方人对于女性的特别心态,此章要通过另外一种叙述揭示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相信灵魂先在并能够轮回的信念,会给人生带来很多美妙的感觉。我肯定他会回答道:“就是灵魂先在的观念。”因为在西方人关于灵魂的观念中,例如,毕达哥拉斯或柏拉图关于灵魂的观念,都和佛教的观念毫无相似之处;而且就因为这种不相似,所以日本的信仰特别能显示出它们自己的合理性。

关于灵魂的观念-《菊与刀大全集》

第十章 关于灵魂的观念

导读

之前有一章,说的是东方人对于女性的特别心态,此章要通过另外一种叙述揭示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活着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人活着的唯一目的是什么?是一味地蒙人赚钱,是费尽心机追求名誉,到老时德高望重,还是磨炼自我,获取荣华富贵,塑造满意的人生?我觉得从日本人的思想角度出发,选择最后一条更加合理。那么,相信灵魂先在并能够轮回的信念,会给人生带来很多美妙的感觉。它让你相信将来会再生,向你保证面对死亡的无惧。一个人不论去哪里,西方、南方,不论是万里长征还是云游海外,只要怀着信念,就能走得更远。

《(致张伯伦教授的信》,1891年8月17日,在美保关村。)

“各位弟兄,有一个比丘想将以往种种,第一世,第二世,三,四,五,十,二十,三十,五十,一百,或者一千,或者十万各世,按照其情形,根据其事实,一一回忆他们,祝愿他心境平和,愿他能参透究竟,愿他特别放弃纠缠。”

——佛经

如果我问一位因生活佛教氛围中数年而能够自我反省的西方人:在东方思想和我们自己的思想之间,有些什么差异特别大的基本观念?我肯定他会回答道:“就是灵魂先在的观念。”就是这个观念,比任何其他观念都特别地渗入远东人的全部心理。它就像空气一样普遍:它渗入了每一种情绪,它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了几乎每一种行为,它的迹象是永远可见的,就是在艺术的装饰中也随处可见,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时时刻刻都有它所发出来的回声,出乎意料地飘荡到人们的耳朵里去。人们的各种言辞——他们家庭内的闲聊,他们的格言,他们恭敬的或轻慢的呼唤,他们的忧虑、盼望、喜乐,或者失望的宣告——都和它密切相关。它同样适用于恼怒的表白或爱恋的说辞。“因果”这一个名词从每一个人的嘴里说出,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说明,一种慰藉,或者是一种咒骂。农人拉着板车走在陡峭的下坡路上,觉着板车的重量在拉扯着他双臂的根根筋肉,他便会强忍着痛苦、自言自语道:“既然这是因果,我也只有吃苦了。”奴仆之间发生争执,也要叱问彼此说:“到底为了什么样的因果,我才必须和你这样的人同住一起?”人们会用因果指责无能的或行为不良的人;如果圣人或贤人遭遇了不幸,人们也会用这一个佛教名词来解释。犯人认罪时,会说:“我做的时候就知道我所做的事情是不对的,但是我的因果比我的意志力还要刚强。”因为相信他们此生之所以不能结合,是由于前世的罪孽,所以即将分离的情人双双对彼此死心;被冤枉的人压下自己的怒气,因为他相信按照因果循环的原理,自己一定做过什么不记得的错事,所以现在要遭受报应。因此,同样的,将来可能面对的种种情形甚至可以成为对过往的种种行为的指正。母亲要警告她顽皮的孩子们,会告诉他们,今生的妄作可能影响他们来生作别人儿女时的生活。四处游历的人或乞丐,在接受你的施舍时,必定要祝愿你来生好运连连。年老的隐士已经耳聋眼花了,却兴奋地谈论着他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年轻力壮的人了。表示佛教需要观念的“约束”,表示前生的“前世”,表示谦让的“悔心”,在日本人平时的口头禅中时有出现,正像英语中“是”和“非”这些字眼一样的多。

人们在这种具有心理学作用的媒介中逗留时间长了以后,便会觉得它已经贯穿了自己的思想,已经在思想中引起了许多变化。即使用同情心来研究包含在灵魂先在观念中的种种人生观念,起初也一定会觉得稀奇古怪,但是,最终你一定能了解它们,不会再觉得它们像虚构的小说那样离奇虚幻。它们能够非常合理地解释许多的事情;如果用19世纪的科学思想来衡量它们,特别能发现它们的合理性。不过,如果要公平地评判它们,那我们首先必须要扫除干净西方的轮回观念。因为在西方人关于灵魂的观念中,例如,毕达哥拉斯或柏拉图关于灵魂的观念,都和佛教的观念毫无相似之处;而且就因为这种不相似,所以日本的信仰特别能显示出它们自己的合理性。在这个问题上,西方的古思想和东方思想之间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分别,就是因为在佛教思想中没有习惯的灵魂:那种独自的、纤弱的、战栗的、透明的、深植于内心的人或鬼。东方的“己”并不只是一个个体。它也不像古代基督教哲学的灵魂说,它并没有什么一定的多数。它是一个纷繁复杂、无穷无尽的集合体,是杳杳冥冥中许多古人的独创思想的总和。

斯宾塞称霸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佛教的解释力以及它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的合一,显现出了它们的特点。在我们心理学意义上的生活中,许多是由西方神学从来都解释不出的感情组织起来的。这些就是,让不会言语的婴儿看见了什么相貌就哭,或者是看见了什么人就笑的感情。这些就是初见陌生人时,马上产生的喜欢或讨厌,被称为“第一感觉”的迎或拒。灵敏的儿童容易表现出这种感情,在他们的脑海里,并没有“人不可以貌相”的教训。虽然这些感情被称作本能或者是直觉,但是在科学的本能和直觉的意义中,并不能解释这种感情——不过使得它在人生各种神秘莫测的事物中,格外令人对之产生疑问,因为那些臆想就像是特意创造出来的。把个人冲动或情绪当做一种复杂的观念,即使不被人认为是被魔鬼迷惑,在老式的正教里,也仍然会被当做妖异的邪说。但是如今可以肯定了,人类较深沉的感情大都并非是单独的,其中包括,人们当做热情的以及人们称之为高尚的两种感情在内。科学绝对不可能认同恋爱热情的单独性,因为既可能一见钟情,也可能一见生恨,情和恨两者都是超乎单独的。春天来了又去,人们心中产生了游移不定的冲动,由初秋到深秋,人们心中又体验了多少感触,都无非就是这个道理,而这些都是时节变迁甚至是人类产生以前的时间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痕迹。在大平原或草原上生活过多年的人,一旦看到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而感受到的情绪;或者在内陆里生活过若干年的人,一旦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听到声如雷鸣的潮音而体验到的知觉,不用说,这些也都是超乎单独的。因伟大瑰丽的景色而起的喜悦,经常与肃然起敬夹杂在一起;又或者,因为热带地区夕阳的灿烂绚丽而产生的难以言表的赞美,总是伴随着无法言语的忧郁,这些都是永远不能用单独体验来解释的。心理学的分析,确实已指明这些情绪不但是十分复杂,而且和许多种个人体验相交错着;可是,无论在什么情形下,较深的感情浪花,都是永不单独的。这是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如同大海一般的、祖先的生命中掀起的轩然大波。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大概也是属于这种的心理学事项。它不仅在西塞罗(Cicero)以前就已经在扰乱人心,而且一直到现在仍然强烈干扰着人的情绪。这种感觉就是:初到一个地方时,便有种旧地重游的感觉。面对陌生城市的街道,或者陌生地方的风景,心里不禁泛起涟漪,仿佛遇到一个旧相识,于是便苦苦地回忆,希望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有时候,类似的感觉确实会被前尘往事所勾起,可是,如果我们要想用单独的体验来解释的话,它们就完全变得诡谲神秘、深不可测了。其实,类似的事在生活中实在不算少数。即使在我们最简单的感受中,也存在一些感觉到自相矛盾的人无法解释的谜语,因为他们只知道所有的感觉和认识都是单独的体验,却不知道初生的婴儿如同白纸一张。因为花香,因为色彩,因为歌声而产生的喜悦;因为看见危险的或者是剧毒的生物而起的不自然的厌恶或恐怖;甚至是梦境中无法言表的恐慌,这些都是老式的灵魂臆说所解释不清的。这些感觉,有些已经深深地渗入到民族的血液里。亚伦(Grant Allen)在他的《心理学的美学》和关于“色感”的著作中,曾经将香味和色彩引起的喜悦,描述得十分亲切动人。不过,在这些文章未写就之前,他的老师、一位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早就清楚地论证:如果采用经验上的假设来解释心理学上的许多现象,那是完全靠不住的。斯宾塞说:“如果可以解释的话,情绪方面就比认知方面更没有头绪了。有一种看法认为,所有的欲望、所有的情绪,都是因为各个人的经验而产生的。这种看法显然与事实不符。我觉得奇怪的是,怎么竟然有人会相信这种看法呢?”斯宾塞还告诉我们,所谓“本能”、“直觉”这些名词,在以前的说法上并没有什么意义,以后它们必须要以其他的意义来使用。在现代心理学的话语中,“本能”这个名词的含义,乃是“有组织的记忆”,而记忆本身就“最初的本能”,也就是,在生命的延续中,要遗传给下一代的种种印象的总数。因此,科学是承认遗传的记忆的。这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能记忆到未出世前的种种事实,而是说专管遗传的神经系统的组织产生了细微的变化,有关心理学意义上的生活则有了略微的增加。“在人的进化中,或者说在人类机体借以进化的种种机体进化中,人的大脑是无数经验的登记处。这些经验导致的最一致的、最经常的后果,却是完完全全地遗传下去,慢慢地成为了高级理智,并潜伏在婴儿的脑筋里。之后,婴儿会将它们活动起来,甚至加以运用,使之更加复杂。这些理智得了增加、加强,婴儿还会将它遗传给将来的诸代。”因此,关于灵魂先在的观念和“己”为多数的观念,我们就有了坚固的心理学依据了。在每个人的大脑里,一定隐藏着许多先代所收到的、无穷经验的遗传记忆。不过,将从前的自我作一种科学的确定,并没有实质的意义。科学不是唯物观的捍卫者,而是敌对者:它已经证明物质的玄乎其玄;它承认人心的神秘是无法解释的。人类所有的情绪和兴趣,确实都是产生发展于许多比我要古老数百年的、简单感觉的物质。现在,新学调和了佛教,承认了复合的“己”,而且也如同佛教一样,用古人的心理经验来解释今人的心理之谜。

许多人认为,在西方人的思想中,“灵魂”是无穷多数的观念,是不可能产生任何宗教观念的。那些固守着传统神学观念的人一定以为,在佛教国家中,即使不必理会佛经的论证,在普通人的信仰中也是操持着灵魂为真正单独的观念的。但是,在日本国内,却提供了十分值得关注的反面证据。即使是那些从来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普通百姓、最贫苦的农村人,虽然他们从来都没有研究过佛教的哲学,但是都相信自己是个组合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神道教这种原始的信仰中,有一种相近的教义。这种信仰的种种仪式都体现出中国人和高丽人的与众不同。这些远东人民可以说都是认为灵魂是复杂的。不论是在佛教的教义中,还是在神道教所代表的鬼魂分成多数的原始教旨中,抑或是在中国星相学的荒诞观点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证据。在日本,我完全证明我自己的看法:这种信仰是普遍的。在此不必引用任何佛经上的言语,只要用平常的或流行的种种信仰,便能独自证明宗教的热情并不因复合的灵魂观念而衰减。当然,只要这种信仰不是一种教条的哲学。日本农民思想中和心理上的“自我”,确实并不像佛教哲学中的“自我”那样复杂,也不像西方科学所论证的那样复杂。可是他确实认为自己通常情况下总是复数的。按照他的解释,在他内心世界中善与恶的斗争,是形成他的“自我”的种种不同的魂魄在争斗;而灵性上,他希望能将善的自我与恶的自我完全隔离开来,也只有将他内心里最善的灵魂保存起来,他才能实现“涅槃”,或者说得到极乐。因此,他的宗教可以说是根据心理的进化而自然形成的,并不像我们习惯的灵魂观念一样,和科学思想相差得那样远。当然,他们有关这些抽象事物的观念是游移不定而且没有系统的,但是,这些观念的基本性质和趋向是不会错误的。因而对于他们信仰的热烈程度或者对于这种信仰在他们伦理生活上的影响力,便不会产生丝毫的动摇。

知识分子阶层中有信仰存在的地方,同样的观念就得到了界定和综合。我可以在学生的作文中摘选出两节,作为例证。写下这些看法的学生,年龄都在23至26岁之间。或者我可以摘选数十节,但是下面这两节已经足够证明我的说法了:

“认为灵魂不灭是再愚蠢不过的事了。灵魂是一个组合体;虽然它的分子是永恒的,但是我们知道它们绝不能再完全按照本来面目组合起来。所有的组合体,都必须更改它们的性质和它们的位置。”

“人生是复合型的整体。种种精神能量的结合,组成了灵魂。一个人去世了之后,他的灵魂或者不变动,或者根据组合它的能量而变化。有些哲学家认为灵魂是不灭的;有些人则认为灵魂会灭亡。其实他们的观点都没有错。灵魂的灭或者不灭,都必须取决于组成它的种种能量有无变动。虽然组合成灵魂的根本精神力量确实都是永恒的,但是灵魂的秉性却完全决定于精神力量贯注进去的不同组合的性质。”西方的读者初次接触到这些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一定会将其当做无神论了。然而,它们却与最真挚、最深厚的信仰巧妙地谐和在一起。这就是英文单词“灵魂”的作用,它令我们产生了假的印象,而他们并不像我们这样地理解这个单词。在这些作文中,少年作者所理解的“灵魂”词义,就是各种善恶趋向的无穷结合。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组合体,更因为一种复性进步的永恒定律,所以它是一种最终一定要分散的组合体。

有一种事实是,从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在东方的精神世界中作为极大动力源泉的观念在西方的发展却停滞不前。西方神学对此进行了清晰的解释。然而准确地说,神学也并没有将灵魂先在的观念从西方人心理中彻底清除。基督教是不承认灵魂先在的,它认为每一个新的躯体都有一个合适的灵魂,这个灵魂是无中生有的。但是反过来说,人们普遍认同遗传的观点。与此相同,神学肯定牲畜是自动的,被本能所控制,这个本能是无法解释的,但是人们又认为牲畜具有理解力。在今天看来,三四十年前全部的本能说和直觉说都是十分蛮横的。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什么也不能解释,除了对空话和歪理有制止的作用。从19世纪开始到如今,在这些事情上,西方的思想是异常懦弱与蛮横的。华兹华斯的“忠诚”以及意义深远的“不朽的提醒”可以证明这一点。狗对主人的依恋之情实在是比人们评价的还要伟大。但是人们孩提时代的敏锐感受确实比华兹华斯的不朽观念还要奇妙。而从理解角度,他从未想到自己的一篇关于提醒的名诗被摩黎很公允地当成是毫无意识。心理学上对本能的本质和生命究竟的各种恰当的理念只有在心理学消灭后才会得到普通人的认识。(www.xing528.com)

然而古老的思想在进化论面前就粉身碎骨了,那些腐朽的教义处处被新发生的观念所替代,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广泛的理智运动正与东方哲学并驾齐驱。近50年来科技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一定能够以同样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带领非科学的人们向前发展。最低级和最简单的机体会发展出最高级和最复杂的机体;我们赖以活动的整个世界的实质就是一个个单纯的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动物和植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生命和非生命也并不是种类的区别而是程度的区别;物质与思想都只是表现了同样的未知的真实,所以二者同样令人莫名其妙。这都是新哲学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连神学也不再否认物质的进化,因此思想的进化也是很容易就可以预见的,不能再对它进行无穷的否认。原因是旧式教义遗留的禁止人们向后看的障碍已经不存在了。对于进行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人来说,灵魂现在的观念正在从理论中摆脱出来,进而走进实践的领域。由此证明,佛教对神秘宇宙的解读与其他的解读一样值得称道。赫胥黎教授说:“只有非常性急的卑鄙的思想家才会否认它。就进化论本身来说,轮回说可以在真实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根基,这不仅仅是相似的论证,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找到的。”赫胥黎教授这句十分有力量的话不仅使我们一下子看见千百年来从黑暗穿越到光明,从死亡穿越到新生的单独的灵魂,而且肯定了与佛本身的观点几乎一致的灵魂先在的观念。在东方,人们都受到这样的教导:心理的人格像人的身体一样,也是一个终将分散的集合体。在这里提到的心理的人格是指思想之间的区别,就是“我”和“你”的不同,我们称之为“自我”。在佛教中,这是由因果形成的各种幻象的综合体。在因果中再次形成的数不尽的古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人性,其中的任何一个在灵性的增减机构中也是一个全体,能给其他的一切带来影响。因果就像磁性一样,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现象转化形成另一个现象,因为不同的结合而形成不同的情况。佛教信徒无法解释因果的集中和创造功能到底是如何神秘,却认为这些功能的联合产生于人的欲望,类似于叔本华提到的生存的意志。在斯宾塞的生物学中也有与这个观念类似的观点。他提出生理学的单位的归极性学说,来解说各种倾向性和它们各种变化的转换。这个归极性学说与佛教生存欲望的观点有很多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却很少。佛教与科学有一点类似:就是都无法解释因果与遗传,生存欲望与归极性的最终本质。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名称不同,二者认同的是同一个现象。

科学由此得出,与东方古老思想合拍的各种方法的复杂变化会使人们怀疑:西方人民是不是真正能够透彻理解这些结论。这看起来确实像佛教的教义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传授给很多信仰者一样,因此科学的哲学也可以通过一些提示传授给很多群众,比如人的心灵在自然理解基础上必然会产生的各种事实,以及这些事实的组织。但是科学的历史发展肯定了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高等科学的发展步伐是在非科学阶级的心理能力之外的,没有必要去考虑科学的结论能不能为普通人接受。行星的体积和重量,恒星的距离和结构,引力定律,热量、光和颜色的意义,声音的本性,以及其他科学的许多发现,这都是大家熟知的,尽管他们丝毫不知道这种知识是怎样来的。

另外,这个世纪每一个科学的进步运动都伴随着普通的信仰对它的修正,这样的证据我们也能够举出一些。一些教会尽管还拘泥于灵魂特创说,却也接受了形体进化说,不远的未来绝对不可能发生信仰固定或理解退化的情况。宗教观念的一再变化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受影响的速度也肯定是迅速的而不是迟缓的。诚然我们不能预言它们是不是正确的,但是它们都倾向于把心理学上的进化学说包含在内。他们终将被人承认,尽管一时还没有给实体学理论带来最终的限制,并且已的所有概念也终将借助于发达的灵魂先在的观念而改变。

一定会有人对这些可能性进行更为详细的思考。那些认为科学是破坏者而不是修正者的人们大概不会认同它们的可能性。这样的思想家忽略了宗教的感情比教义要精深得多,忽略了它是保存一切的神和信条,忽略了它只是在拓展着、深入着、集中着理智发展的力量。进化论者必然的结论是宗教终将被消灭。但是尊崇感情甚至信仰的宗教最终的消灭是在将来才能想到的事情。

科学仅仅是不赞成曲解事实。它只是夸大宇宙的奥秘,证实了无论多么微小的事物都是奇妙的、不可思议的。正是这个科学的明显的倾向发展了、扩大了分辨那种设想的信仰和普遍的感情。那种设想是指未来西方宗教观念的修正与之前的所有修正是没有丝毫相同的,认为西方的“自我”概念将成为与东方的“自我”概念类似的东西,认为与真实的人格和个性有关的所有言之有理的形而上的观念都将不复存在。

随着科学的传授,人们已经明白了遗传这个事实,这就有了一条道路,总有一些修正可以借助这条道路实现目标。以后对心理学进化问题的批驳中,一般的悟性将要沿着遗传研究这条阻力极小的道路追随科学。值得考虑的是一般的经验都是为人所熟知的,不论如何难以解释的现象,他们都加以褊狭的答复。所以综合哲学要全力支持未来的西方宗教,使它与佛教只是在观念上有细微的差别,承认灵魂是一个复合体。

很多人马上就会对这个观点有意见了。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信仰的修正,它意味着观念突然压制和改变了感情。斯宾塞认为:“世界不是被观念而是被感情统治着,观念只能是感情的向导。”像那些假设的变化中的观念是如何与西方现存宗教的感情常识和情绪力量相结合呢?至于西方宗教感情是否能真正容纳灵魂先在和灵魂多数的观念,对此我们还不能做出满意的答复。但是它们会那样不相容吗?不是,西方的宗教已经为灵魂先在的观念做好了准备。确实,认为自我是一个终将要分解的复合体似乎比唯物的消灭观念要好一点,至少还没有脱离思想旧习惯的人会这样想。但是公允地思考一下就知道没有什么理由可以使我们害怕“自我”的分解。

基督教信徒和佛教信徒就是因为害怕分散而不知不觉地不停祷告。人们都经常希望自己天性中的弱点、愚昧、错误和说话、行为的冲动被清除出去,而将最好的部分留下来遗传下去。然而从实在的“自我”角度讲,我们渴望分离、清除、消亡的东西与那些为实现伟大梦想的大而且年轻的性质相比,恰恰正是心理学上遗传物的一部分。自我的分解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而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唯一目的。新哲学能够阻止我们的希望的就是“自我”中的最优秀部分尽快去寻找机会进入更加高尚的结合。

经过无穷的挑剔,我们得到的最高启示是:经过对自我的消灭,我们才懂得“绝对的真实”是不用禁止的。因为我们知道分子的每一个自身都是在发展的,所以我们没有根据说什么东西最后会死亡,我们现在的存在就见证了我们过去和将来也都存在,我们已经经历了无穷的进化和无尽的时空,我们明白一切贯穿在宇宙中的都是定律。行星的核心是什么,接触到太阳的是什么,藏在青石、火成石里的和动植物里面繁育着的是什么都是必然的。通过类比可以得知,宇宙万物的最后单位的心理学上的或实体上的历史都是像佛教的因果律一样被决定的,是确定不移的。

修正西方宗教信仰的原因不仅仅是科学的影响,还有东方哲学的原因。梵文学,汉学以及东方各地区语言学家的努力使所有的东方思想都迅速为欧美所熟悉。西方各地用功钻研佛教的结果每年都越来越清楚地表现在最高文化的心智产物中。这时代的文字所受的影响是各派哲学中所受影响最大的。

西方的人们都在对“自我”这个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不管是在一些有见地的散文中,还是在诗和传奇里,都能够找到这样的证据。30年前以为不可能的观念正在改变着时下的想法,毁灭着过时的趣味,而培育着更高尚的感情。活动在更大的灵感之下的创造的艺术使人们知道,认同了灵魂先在观念在文学创作中能够得到绝对新鲜和神奇的感觉,得到难以想象的热情,得到深刻的情绪力。即便是小说,我们也知道在自己的半球里需要一个新的信仰,连接过去和将来,使我们绕出自己的情绪世界到一个整个的圆球里去。

不管自我是多数的这个说法怎样似非而是,若要从清楚的确切到达更广泛的确切——即一就是一,生命是唯一的,不是有穷的,而是无穷的,只有等到推翻了“自我是唯一”的妄大的想象,完全消灭自我与自私的感情,才能得到以无穷和宇宙为“自我”的道理。

我们在理智上断定自我是唯一的是一个自私的言论之前,我们在情绪上的断定也是一直发展着的。尽管自我的复合性一直神秘地存在着,但它终将被人们承认。科学设想的假定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单位都不看重算学的极大价值,好像它只能使自己进入纯粹的幽灵里。为了工作,化学家需要假想一个最后的原子,这个原子是一个象征,实际上也可能是一个力的中心,或佛教中的虚无、旋风和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色即空,即空即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论是对于科学还是佛教,宇宙都是一样的,它让自己成为一个庞大的幻影,无数不可估量的权势的剧目。佛教按照惯例回答了“从何处来”,“去往何处”的问题,又在每一个进化的大范围中预示了一个灵性扩张的时代。

在这里,前世的记忆可以回转,全部的将来也同时公开了,甚至对整个宇宙都公开了。科学对此是沉默的,这就是基督教古哲学诺斯替派的沉默,即“深沉的女儿”和“精神的母亲”——名字叫息泽。

科学能够完全赞同我们,而我们也可以相信会等到一些奇妙的启发。近来新的感觉和力量已经比较发达了,比如音乐的感觉和算学家不断进步的才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将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展值得我们期待。另外有些心智的力量只有在年长时才能够发展,而人类的寿命在不停增长着。增长的寿命,再加上将来更加发达的大脑,那种像能够记忆前世的能力一样的神奇力量可能会成为现实。想超过佛教的梦想是不容易的,因为它们关系着无穷,但是谁也不能预测说这永远都不会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