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勇——无畏、坚忍
勇,除非是在正义行为中,否则很少被认为是具有道德上的价值。孔子习惯于用否定的方式给事物下定义。在《论语》中,他如此给勇下定义:“见义不为,无勇也。”这句格言用正面的解释就是:“去做正义的事情就是勇。”迎危而上、不顾性命、舍命赴死——这些行为经常被视为勇气,而职业军人如果有这种轻率举动——莎士比亚称之为“愚蠢之勇”,在军队里就会得到不恰当的称赞。不过,在武士道看来却并非如此,为了不值得牺牲生命的死被称为“犬死”。水户的义公说:“战死在疆场上是非常容易的,即使最卑贱的农夫也做得到。但是该活的时候就要活,该死的时候就要死,才是真正的勇。”他从未听说过柏拉图,然而他的思想却跟柏拉图有着惊人的相似。柏拉图将勇气定义为“知有所畏与有所不惧”。西方有道德之勇和肉体之勇的区别,这一点长久以来就被我们承认了。哪个武士在少年时没有听说过“大勇”和“匹夫之勇”呢?
英勇、坚韧、勇敢、无畏、勇气,这些灵魂的特质最能够吸引青少年的心灵,而且能够通过操练和榜样得到训练,因此,很早就深受青少年的欢迎,并被竞相效仿。当男孩们还在母亲的怀抱里时,就一遍一遍地听着战争故事。如果小男孩因为疼痛而哭泣,那么他的母亲就会责备他:“这么点痛苦就哭鼻子,真是个胆小鬼!要是在战争中被砍断了胳膊,你怎么办?当接受切腹的命令时你又该怎么办呢?”我们都知道《仙台荻》中那个坚韧感人的小男孩的故事。“巢中的小鸟嗷嗷待哺,母鸟衔着食物来到巢边。小鸟吃得多么急切,多么高兴啊!可是他心里清楚,作为武士的儿子,能够忍饥挨饿就是忠义。”幼儿园里关于坚韧勇敢的故事比比皆是,但是这绝不是向青少年灌输胆量与无畏精神的唯一办法。父母有时候还会用近乎残酷的方式,去锻炼孩子的勇气和胆量。“狮子就把它们的幼崽抛在深谷”,他们这样说。于是武士也把他们的儿子放到艰难而险峻的深渊,驱使他们去做西西弗斯那样的苦役。让孩子饱受饥饿之苦,或者将他们暴露于寒冷之中,这被认为是锻炼忍耐力的最为有效的考验。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派去向完全陌生的人传递消息。在寒冷的冬天,太阳还没出来就要起床,然后赤脚到老师那里去,参加饭前诵读课。此外,他们常常每个月有那么一两次,一起分成几个小组,轮流朗读,通宵不息。青少年最喜欢玩的娱乐活动就是到各种神秘的地方:刑场、墓地、闹鬼的地方。在公开斩首的日子,小男孩不仅要被派去看那可怕的场景,而且还要在黑夜里单独前往刑场,并在砍下的头颅上留下自己的印记。(www.xing528.com)
这种极端斯巴达式的“锻炼胆量”的方法,会使现代的教育家感到惊骇和产生疑问——这种方法是否会把人心的柔情扼杀在摇篮之中呢?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讨论武士道关于勇的另外一些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