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情怀 天下为任
1955年6月3日,周恩来总理发布命令,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首批233名学部委员,盛彤笙先生时为生物学地学学部委员。他不仅是甘肃唯一的学部委员,也是西北第一个学部委员。而当时的学部委员非中国学界泰斗、科学巨匠、名师大家不能入列任之,可见盛彤笙先生在当时教育界、科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远牧昆仑——盛彤笙院士纪实》一书使我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了解了盛彤笙先生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纵观其一生,他作为我国杰出的畜牧兽医科学家、教育家,他的巨大业绩和贡献,是我们中国科学院的骄傲和自豪。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盛彤笙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事业与人格的最高境界。这是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近日,读到卞毓方同志写的《一代同龄大师的“比”与“兴”》一文,作者采访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时,谈到“一代人的比较”,仅以1911年为界,谈到“1911年有两件大事:一是辛亥革命,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二是清华正式建校(之前是清华学堂)。1911年诞生了很多名人”。他们在谈论中“只挑与清华有关的”,如季羡林、王竹溪、杨绛、钱学森、侯仁之、陈省身、黄万里等。可见1911年不仅是新文化运动勃然兴起的年代,还是一个盛产人才的年代。盛彤笙不仅与其同庚,又与其中季羡林、陈省身、乔冠华等同为留学徳国的同学。这些人初期为信奉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书生,而后成为万众敬仰的国士,是一个巨大的华丽转身,是一个凤凰涅槃的升华再生。书生者,读书人是也;良知者,天赋的道德善性和认知能力是也;国士者,特指一国中最优秀、最勇敢、最能担当重任之人才。《战国策·赵策一》:“知伯以国士待臣,臣故国士报之。”我们常听到“国士无双”,是指一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这些人皆国士之才,更能担当天下之责。
盛彤笙从27岁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和兽医学两个博士学位后,即任西北农学院教授和兽医系主任,再到中央大学任教授,被称为“娃娃教授”。1946年他又以35岁之年龄,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国立兽医学院院长。新中国建立后,在彭德怀、习仲勋、张治中等领导下的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和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等担任要职,前后六次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委任。他是兰州“两院两所”即国立兽医学院、中科院西北分院、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的创建者。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高度重视并殷切期望;而知识分子则深感其知遇之恩,以国士之责任担当,知恩而求图报,图报则发奋忘我,创造和成就了辉煌的事业。时代有变,但高度信任和重用人才的理念不能变,知识分子报国图强、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的精神不能弱化。实践反复证明,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起来,才能做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后汉书·虞诩列传》),把攻坚克难、报国以求看成自己分内之责,执著不倦。
二、经世致用,造福于民
盛彤笙先生秉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和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奉命从中央大学远涉西北,在兰州创建国立兽医学院,开创独立设置的高等畜牧兽医教育,直至办成亚洲第一流的畜牧兽医学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极端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避艰险,知难而上,以自己所提出的畜牧兽医事业要“臻进人类健康,裨益国民生计”为宗旨,让人民有肉奶蛋的享受,穿上皮鞋、毛料子的衣着,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为其终生追求的目标。本着“事业兴,先育人;要育人,先办学;要办学,请名师”的办学理念,各方延揽人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时间,小小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名师海归云集,名重一时。
偏居西北一隅的畜牧兽医学院为何会名重一时?求学者为何云集帐下?源于盛彤笙先生聚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博大胸怀,源于人才济济,源于事业兴旺发达。
他把以天下为己任和经世致用的理想情怀落实到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上,落实到围歼瘟疫、保护草原上,落实到造福于民、施惠苍生上。而且始终坚持行胜于言,行必有果。这是盛彤笙求实务实的人品风格,也是当时整个学术氛围、人文价值理念的反映。目前知识分子的生活、工作、学习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人才发挥才能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和经世致用的理想情怀始终不能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始终不能变。应该说,搞原子弹和搞肉奶蛋的都是科学事业,都是为了惠及天下社稷和黎民苍生,搞原子弹是为构建国之盾牌,搞肉奶蛋是为了解决民之生计,都需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和经世致用的理想情怀。(www.xing528.com)
三、探索创新,献身科学
人才的最高价值在于创造。所谓创造,一是在未知领域的拓荒与建树;二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的发现与超越。拓荒与建树、发现与超越都是充满荆棘和艰辛的。创造是一个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这个创造过程就是将知识不断转换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自主创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
盛彤笙先生一生坚持探索创新,把探索创新精神始终贯穿其治学、防疫、著译、科研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所以他的人生才精彩,他的事业才辉煌。
从《远牧昆仑》中了解到盛彤笙一生,把探索创新具体浓缩为以严著称,讲究严谨、严格、严明的科学精神,又坚持以实致用,讲究实际、实用、实效的实践精神。他在办学育人中坚持这种精神,在围剿瘟疫中坚持这种精神,在发展我国畜牧兽医事业中靠的就是这种精神。他在改变我国畜牧兽医落后现状的过程中,没有停止过思考,没有停止过探索,他总是以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工作,不断地向中央和当时的西北局提出发展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他针对我国畜牧兽医事业提出的“保护草原,划区轮牧;青储饲料,打草备冬;改良畜种,杂交培育;研制疫苗,防重于治”的32字方针,至今对我国畜牧兽医事业仍不失其指导意义。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仍为经典。关键它的内涵是科学的,在实践中是管用的,效果是显著的,故得以流传。
盛彤笙先生不但在办学中延揽和培养大批人才上桃李芬芳,在围剿西部草原牲畜烈性传染病上惠及苍生,而且在科学研究上著译颇丰,即使在晚年,他仍是老骥伏枥,壮志未衰,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主编了《中国畜牧兽医辞典》。他献身科学的精神真可谓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胡云安、陈贵仁、赵西玲三位同志所著《远牧昆仑——盛彤笙院士纪实》一书、并让我为本书作序,他们为学者张目,为院士作传,追昔抚今,探赜索隐,钩沉往事,拨尘见真,以满腔的热忱、丰厚的历史资料、扎实的文学功底、写实叙事的手法,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准确、生动地展示了原中国科学院院士盛彤笙先生艰辛与成功、坎坷而辉煌的一生,真实地记录了他的生平功绩,彰显了他的人格风范,以便后人继承他的精神遗产,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继承和发扬盛彤笙先生的精神,在当今条件下,只有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促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体现时代要求、人民期望和不负历史重任;只有把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整个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首位,才能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只有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具有非凡眼光、具有博大胸怀和卓越组织才能的战略科学家,才能获得最大的创新效果,全面提高综合国力。知识分子只有如盛彤笙者,不只谋求他一个人的成功,而是谋求整个创新团队的成功,正是这个创新团队的成功,继承和延续了他开创的事业,并在创新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富民强国的梦想。
2011年6月于北京
(白春礼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