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疗沟通技能:认知印象与心理效应

医疗沟通技能:认知印象与心理效应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认知印象的形成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或形象。2.总体印象的形成 总体印象指经常或长期接触对他人产生的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评价。为了更好地解释印象的形成,安德森还提出了加权平均模式。(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特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多数是由心理效应造成的。

医疗沟通技能:认知印象与心理效应

(一)认知印象的形成

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或形象。人际交往中研究的印象主要指对人的印象。人与人初次接触便留下初次印象;接触多了,一回生二回熟,便会产生较为完整的印象。人的印象来自对客体的观察,观察受客体影响,也受观察者自身素质的影响,交往中印象产生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1.第一印象的形成

(1)何谓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人初次接触留下的客体的感性迹象或形象,又称初次印象。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属感性认识

(2)第一印象的获取:第一印象常由认知主体直接从客体的谈吐、表情、相貌、姿态、身体、仪表、性别、年龄、服饰等获取信息,并对客体职业、身份、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情况作出初步分析与判断。有时也可以从看材料、听汇报中获得对陌生人的初步印象,这种印象可称为间接的第一印象。社会交往中,初次接触时间是有限的,故相互认知也不可能十分准确、清晰、客观。

(3)第一印象的特点:①第一印象时常令人终身难忘。通常情况下,人们萍水相逢,大多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新的环境和特殊的情境中,某些具有刺激性的信息,可能使人产生极深刻的印象,令人终身难忘。②第一印象不一定真实可靠。由于第一印象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人的认知具有综合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认识的深入,人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③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人生机遇。许多情况下,机遇就是能不能在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在求职面试时的表现。

2.总体印象的形成 总体印象指经常或长期接触对他人产生的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评价。总体印象虽然较为理性,比第一印象深刻,但并不代表认识的正确性。原因是它渗透了复杂的心理因素。一方面被认知的客体内心世界与外部表现常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主体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对客体的认知。因此,对人的认知要有一个时间过程,“试玉要烧三月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为了探讨总体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律,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许多研究和实验,比较有特色的是安德森(Anderson,1968)等人提出的总体印象定量评价模式,方法是确定和设置形成印象的因素(信息),把这些因素影响力大小数字化,建立起加法模型、平均模型和加权平均模型三种统计分析方法。

(1)印象形成的加法模式:加法模型又称代数和方法。这种模式认为,人们在根据部分信息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并非以特性的平均价值为依据,而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对人印象(Y)由信息(X),的代数和组成。公式为:Y=X1+X2+X3……+Xn。加法模式强调得分越高,整体印象越好。

如某女孩与别人介绍的男朋友约会数次后,感到他很有才华、聪明,并且非常细心,会关心人;但是个子不够高,且不修边幅。若是用印象形成的加法模式来进行分析,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和重视程度,来给这位男朋友的特性打分。比如她很欣赏他的才华和聪明,便赋予这两个特性较高的分值(+10分);她对他的细心也挺满意,赋予正分(+6分);但她不满意他的长相,因而就有较低的负分值(-8分);对他的不修边幅也颇为不满,也会打上负分(-4分)。将这些特点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对这位男友的总体印象。根据加法模式,将这5项特性累加后,正分值是26分,负分值12分,相加结果是正的14分,说明这位女孩对男友的总体印象不错。

(2)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平均模式即把影响人总体印象(Y)的各种因素(X1,X2……Xn)加起来,再用影响总体印象的各种因素的项数(N)来平均,公式是Y=(X1+X2+X3……+Xn)/N。

这种模式表明人们一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的。仍用前面的例子来说明,那位女孩给男孩的打分结果是正的14分,5项特性平均后每项得+2.8分。

(3)印象形成的加权平均模式:在总体印象(Y)形成过程中,由于认知者的情感参与,每种因素对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不一,用平均法仍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印象。为了更好地解释印象的形成,安德森还提出了加权平均模式。影响力大者给以较高的权重,反之给以较小的权重。公式为:

虽然平时人们形成总体印象并非安德森模型那样单纯,但因该模型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操作,在一定范围内还是一种受欢迎的方法。如在职称评定中,许多单位采用打分方法,把考评因素分为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外语水平、工作业绩、发表的著作与论文、表彰与奖励等,每个因素又可分若干子项,根据权重赋予一定的计分,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安德森的加权模型。

总体印象一经形成就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人常说“用老眼光看人”就是对此的形象概括。唐初诗人刘希夷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说明人的社会实践是一个随着人生旅程不断演化的过程,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人,避免带来认知失误。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特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多数是由心理效应造成的。这些心理效应包括:(www.xing528.com)

1.首因效应(first-impression effect) 首因,即最初的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在职场上到处可见:“新官上任三把火”、“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等,都是想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

(1)首因效应的形成原因: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效应的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头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即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干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人们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或事第一次接触时,总是会给予更多的注意,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所以印象也往往特别深刻、强烈、鲜明;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放。

(2)首因效应的影响:最初印象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后继信息甚至不能使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心理倾向对事物的判断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第一印象的试验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1946)首先进行的。阿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做过一个试验。他让两组大学生评定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对第一组大学生,他告诉说这个人的特点是“聪慧、勤奋、冲动、爱批评人、固执、妒忌”,很显然,这六个特征的排列顺序是从肯定到否定。对第二组大学生,阿希所用的仍然是这六个特征,但排列顺序正好相反,是从否定到肯定。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被评价者所形成的印象,受到特征呈现顺序的高度影响。先接受了肯定信息的第一组大学生,对被评价者的印象远远优于先接受否定信息的第二组。首因效应的影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2.近因效应(新因效应)(recent-impression effect)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对客体的印象形成上,最新获得的信息比以前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前后两次信息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如对刑满释放人员,人们总难免有一定成见,如果碰巧看到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在冰天雪地里不顾个人安危从冰窟窿里救起一个落水儿童,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新的看法,认为此人过去虽然犯了错误,但本质还是好的,从而形成新的印象。

(1)近因效应的形成: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这种效应往往在有足以引起人注意的新信息刺激下才会出现。这是由心理学家卢琴斯试验而得出结论。需要注意: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的影响: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卢琴斯认为,当两种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明显;而当两种信息断续出现时,则近因效应较突出;也有一些人认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而与熟人交往时,则近因效应有较大影响。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light circle effect) 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对客体某种特征形成固定看法后,会泛化到客体的其他特征,推及对象总体特征的现象。就像月亮形成的晕轮、太阳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漫、扩散。这是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的感觉和看法,一旦形成光环效应,所有的不足就全为光环所遮盖变得视而不见。“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种光环效应。

(1)光环效应的表现:一是由外表特征推及其他特征。人们常常对外表姣好的人赋予较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对长相漂亮的同学说“你气质好,将来求职就业一定没有问题”。二是由一种品质推及其他品质。人际交往中,人们从对方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特征上,如知道了某人是聪慧的,则许多人还把这个人想像成是富有魅力、灵活、有活力、认真、有心计、可依赖的人;知道了某人行为轻率,则多数人还相信这个人也好夸口、虚伪、不受人欢迎等。

(2)光环效应的影响:光环效应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容易出现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以免偏听偏信和以貌取人,“不以流之浊,污其源之清”。

4.社会刻板效应(social prejudice effect) 是指社会上的一部分成员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持一种固定不变、概括笼统、简单评价的现象。社会刻板现象不是一个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识;作为心理现象,“刻板”是它的根本特点。如社会上的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美国人是开拓务实的,德国人是智慧严谨的,等等。

(1)社会刻板效应的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观、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群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群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群的评价强加于他。如听说某人是知识分子就会联想到身体单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说话文绉绉的形象。

(2)社会刻板效应的形成原因:①社会刻板印象有着社会真实的基础,如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文化背景中或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客观地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如人们普遍认为商人精明、军人英武、文人高雅、男人粗鲁、女人温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这种社会的真实;②社会刻板印象反映了大脑对大量复杂信息进行简约化处理加工的特性;③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从某一群体,而不是从组成这个群体的成员个人角度去认知;④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那些十分突出的特征总比那些不醒目的特征更会给认知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社会刻板效应的影响:社会刻板印象对人们的社会认知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社会刻板印象将群体的主要特征典型化,反映了群体的共性,有利于帮助人们对各群体差异的认识,降低社会认知的复杂性,简化人们认知过程。作为一种固定化的认识,社会刻板印象对人们的社会认知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对一个群体的社会刻板印象形成后,会直接影响并左右人们对该群体中的个别成员进行个性化的精细而正确地认知,抹煞了人的个性,严重时会导致较大的认知偏差;另外,社会刻板印象对客体的僵化性认知,也会妨碍人们对社会发展新事物属性的及时正确认知。

5.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 指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对别人的印象总是假设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投射效应的表现: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如富有攻击性的人,往往认为别人也生性好斗;本性善良的人,也总不会相信别人会加害于他;而疑心重的人,则往往会认为别人也不怀好意等。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如考场作弊的学生总认为别人也作弊,只是老师没发现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