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应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何应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与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可首选促胃肠动力药或合用抑酸药;与进餐非相关的消化不良/酸相关性消化不良者可选用抑酸药或合用促动力药;以消化不良为主者应予助消化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予根除。3.助消化药消化酶和微生态制剂可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可伴食欲缺乏、嗳气、恶心或呕吐,其症状源于上腹部,可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6个月,血生化和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症候群。

【诊断要点】

1.诊断必须包括

(1)以下1项或多项:①餐后饱胀;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

(2)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

2.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

1.强调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可能与症状发生有关的诱发因素,提高患者对应症状的能力。

2.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与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可首选促胃肠动力药或合用抑酸药;与进餐非相关的消化不良/酸相关性消化不良者可选用抑酸药或合用促动力药;以消化不良为主者应予助消化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予根除。经验性治疗时间一般为2~4周。无效者应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有针对性进行治疗。

3.对抑酸药和促动力药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选择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及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心理干预。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1)H2受体拮抗药:本类药物能阻断组胺与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临床上常用的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2)质子泵抑制药:其作用于H-K-ATP酶,使其不可逆地失活,导致壁细胞内的H不能移至胃腔中而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酸作用比H2受体拮抗药更强且作用持久。临床上常用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

2.抗酸药 为弱碱性制剂,可中和胃酸,从而降低胃内容物酸度、提高胃及十二指肠内的pH,并降低胃蛋白酶活性,迅速缓解胃灼热、疼痛。常用甘羟铝、铝镁加、氢氧化铝凝胶、乐得胃等。

3.助消化药 消化酶和微生态制剂可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复方消化酶和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微生态制剂,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腹胀、食欲缺乏等症状。(www.xing528.com)

4.促胃肠动力药

(1)甲氧氯普胺:促进胃及上部肠段的运动;提高静息状态胃肠道括约肌的张力,增加下食管括约肌的张力和收缩的幅度,使食管下端压力增加,阻滞胃-食管反流,加强胃和食管蠕动,并增强对食管内容物的廓清能力,促进胃的排空;促进幽门、十二指肠及上部空肠的松弛,形成胃窦、胃体与上部小肠间的功能协调。这些作用也可增强本品的镇吐效应。

(2)多潘立酮: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呕吐,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反流,不影响胃液分泌。

(3)莫沙必利和伊托必利:通过刺激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并抑制其水解而增强胃和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并具有中度镇吐作用。

(4)红霉素:系胃动素受体激动药,具有胃动素样作用,能促进胃肠运动。

5.根除Hp药物 有Hp感染者应予根除,可使部分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改善。常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与铋剂和(或)质子泵抑制药联用。

6.其他药物 对抑酸药和促胃肠动力药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心理治疗不但可缓解症状,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