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炎症性肠病及其诊断与症状

炎症性肠病及其诊断与症状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炎症性肠病是指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发病可能与感染、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阳性家族史有助于诊断。3.肠镜检查可见节段性、非对称性的黏膜炎症、纵行或阿弗他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可有肠腔狭窄和肠壁僵硬等,病变呈跳跃式分布。

炎症性肠病及其诊断与症状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一、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发病可能与感染、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病变可累及直肠、结肠的一段或全结肠。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辅助检查

(1)结肠镜检查:为确定诊断的最可靠方法。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 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质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2)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① 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 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多发小充盈缺损;③ 肠管短缩,结肠袋消失呈铅管样。

(3)黏膜病理学检查:活动期如下。①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 隐窝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上皮细胞间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③ 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④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缓解期如下。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② 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④ 潘氏细胞化生。

【治疗原则】

1.活动期患者应充分休息,给予流质饮食及营养支持治疗;对乳制品过敏者应限制乳制品的摄入;重症患者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急性发作期给予患者5-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控制发作,病情缓解后给予5-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缓解、预防复发。

3.并发大出血、肠穿孔及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状者需紧急手术;并发结肠癌,慢性持续性患者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虽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但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太大不能耐受者可择期手术治疗。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磺胺类药物 柳氮磺吡啶为磺胺类抗菌药。属口服不易吸收的磺胺药,吸收部分在肠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与肠壁结缔组织络合后较长时间停留在肠壁组织中起到抗菌消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如减少大肠埃希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同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其他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合成。

2.糖皮质激素 可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稳定溶酶体酶,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化学趋向性及吞噬作用,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同时又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对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型患者及重型活动期、暴发型患者。常用的有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3.免疫抑制药 通过阻断淋巴细胞增殖、激活或效应而起作用,治疗UC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患者,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甚至停用。临床主要有硫唑嘌呤、环孢素。

4.其他消化系统药物 美沙拉嗪为5-氨基水杨酸制剂,能直接作用于肠道炎症黏膜,抑制引起炎症的前列腺素合成和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形成,对肠壁炎症有显著的消炎作用,对发炎的肠壁结缔组织效用尤佳。奥沙拉嗪、巴柳氮是一种前体药物,在大肠中经含有偶氮还原酶的细菌代谢,释放出5-氨基水杨酸而起作用。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并发症及其治疗】

对重症有继发感染者,应肠外应用广谱抗生素积极控制肠道继发感染,如硝基咪唑、喹诺酮类制剂、头孢类抗生素等。

二、克罗恩病(www.xing528.com)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到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及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营养障碍等全身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等肠外损害。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可伴腹部肿块、肠瘘和肛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阳性家族史有助于诊断。

2.影像学检查 胃肠钡剂造影,必要时结合钡剂灌肠,可见多发性、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裂隙状溃疡、瘘管、假息肉形成及鹅卵石样改变等。B超、CT、MRI可显示肠壁增厚、盆腔或腹腔脓肿等。

3.肠镜检查 可见节段性、非对称性的黏膜炎症、纵行或阿弗他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可有肠腔狭窄和肠壁僵硬等,病变呈跳跃式分布。超声内镜有助于确定范围和深度,发现腹腔内肿块或脓肿。

4.黏膜病理学检查 病变部位较典型的改变有:①非干酪性肉芽肿;②阿弗他溃疡;③裂隙状溃疡;④固有膜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腺窝底部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⑤黏膜下层增宽;⑥淋巴管扩张;⑦神经节炎;⑧隐窝结构大多正常,杯状细胞不减少等。

【治疗原则】

1.注意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给予高营养低渣饮食。对重症患者均应采用营养支持治疗,可酌情给予要素饮食或全胃肠外营养,以助诱导缓解。所有的CD患者必须戒烟,并注意包括营养支持、对症和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

2.根据病变的部位、分期及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性选择5-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等控制发作、维持缓解、预防复发。

3.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而病情危及生命或严重影响生存质量者以及有并发症(穿孔、梗阻、腹腔脓肿等)需外科治疗者选择手术治疗。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磺胺类药物 柳氮磺吡啶为磺胺类抗菌药。属口服不易吸收的磺胺药,吸收部分在肠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与肠壁结缔组织络合后较长时间停留在肠壁组织中起到抗菌消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如减少大肠埃希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同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其他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合成。

2.糖皮质激素 可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稳定溶酶体酶,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化学趋向性及吞噬作用,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同时又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对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适用于5-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型患者及重型活动期、暴发型患者。常用的有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3.免疫抑制药 通过阻断淋巴细胞增殖、激活或效应而起作用,治疗UC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性患者,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甚至停用。临床主要有硫唑嘌呤、环孢菌素A、甲氨蝶呤、巯嘌呤等。

4.其他消化系统药物 美沙拉嗪为5-氨基水杨酸制剂,能直接作用于肠道炎症黏膜,抑制引起炎症的前列腺素合成和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形成,对肠壁炎症有显著的消炎作用,对发炎的肠壁结缔组织效用尤佳。奥沙拉嗪、巴柳氮是一种前体药物,在大肠中经含有偶氮还原酶的细菌代谢,释放出5-氨基水杨酸而起作用。

5.其他药物 甲硝唑除了抗菌作用外,尚有免疫调节作用,主要用于回结肠和结肠克罗恩病。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并发症及其治疗】

对并发肛周瘘管及有继发感染者,应肠外应用广谱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如甲硝唑、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应短期联合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