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现存古民居概况
古民居建筑,主要指具有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堡、古镇、古村落以及民俗奇特的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院落。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古建民居除在城市保留至今的“四合院”以外,绝大部分保留在地处荒莽而偏僻的乡村。
一、我国古民居分布广泛而丰富
我国古民居的分布情况和我国当前基层政权——乡镇政府的分布情况极为密切。我国大约有47000多个乡镇建制,这些乡镇大都设置在各个历史时期人群会集、经济交流畅通之地,往往和一些历史名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的古城堡、古镇绝大部分有着百年、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历史,故保留下来的传统古民居建筑较多而集中。我国现存的这些古建筑是先民们长期生活在特定的居住环境下,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些古民居蕴藏着深重而久远的远古建筑文化。从地域上看大体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体系:
(一)气势恢弘,雄伟壮观,严谨华贵,粗犷细腻,错落有致,宽敞豁朗,突出礼制的北方大院式古建民居群
山西晋中地区的常家大院、祁县的渠家大院和乔家大院、太谷县的曹家大院、灵石县的王家大院(图2-4)以及平遥县城内的古民居,气势恢弘,高大华贵,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图2-5),一般由影壁、垂花门、大门、厢房、正房依次排列,体现着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河北省的古村落以燕山和太行山为背景,多为依山而建的四合院。北京郊县、区则以清代四合院形式为主体,具有严谨的空间秩序、显明的中轴线,错落有致,青砖灰瓦,附上刀法朴实的三雕(砖、木、石)和壁画、楹联,形成高雅的文化氛围。陕西省内的古民居大多融合了晋冀两省及京郊区县的古建风格,规模较大,且多集中在关中地区:韩城市的党家村、三原县的周家、旬邑县的唐家、白河县的张家、陕北米脂县的姜家大院,以及泾阳、华县、华阴县的古民居,其共同特点均为四合院式,一般都是坐北向南,房屋布局以厅为首,左右为厢房,门额上多有横额题字,四周有较高围墙、居高临下的哨楼,形成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建筑群,是中国北方古民居的典型。
图2-5 四合院住宅示意图
(二)依山傍水,组群密集,古朴典雅,博大精深,清秀灵逸,恬淡明晰的江南古建民居群
江南由于多山多水,而且少数民族分布较广,因而古建民居建筑变化极大,风格迥异。地处西南地区的云、贵、川地区的自由式民居建筑,依山傍水,古朴壮丽,民族特点突出,形成当地民族独有的吊脚(角)民居、土司古堡、“三合”小院等特色。具有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巴蜀古民居建筑更是别具一格,地处川东、川南两部的古民居博大精深而神秘,花样丰富而多彩,并富有古代场(集市)、镇的实用型建筑。地处华东地区的水乡古村镇星罗棋布,在青山绿水之中和小桥、古寺、古庙、古塔相映成趣,古宅飞檐翘角、清新多变、构筑别致,尤以江浙古民居最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皖南徽派古民居建筑更是盖世叫绝,这些古民居主要集中在徽州地区的歙县、黟县以及江西的婺源地区,其特点是依山傍水、粉墙青瓦、马头翘角,结构之精巧、装饰之美妙、营造之精良,无不显示着中国传统古民居建筑文化之精粹。广东、广西的古民居建筑风格更是古香古色、工艺精湛、雕龙画凤、华丽优雅、韵味无穷。福建省永定县的土楼民居历史悠久、千姿百态、规模宏大、结构奇巧,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庄园,一座土楼便是一个村庄。其内部功能齐全,住宅环环相套,且有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集当地各种民居建筑之所长于一楼,被誉为东方建筑文化的一颗明珠。
二、古民居内涵丰富
古民居不仅包括住宅民舍,它还根据当地历史文化的变迁演绎出许多和人文密切相关的附属建筑物——祠堂、寺观、庙宇、牌楼(坊)、书院(学堂)、塔幢、戏楼、园林、亭、台、楼、阁、桥等建筑。这些建筑物的建筑规模形式、结构造型、艺术效果往往比民居建筑品位要高出许多。这些建筑集中显示了当地宗族、权贵、绅士们的政治实力和经济基础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的品位。
祠堂:也称家庙。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亦是宗族聚集议事或者进行庆典娱乐的地方。清代民间祠堂大量出现,几乎村村设有祠堂,有的村甚至设有家祠、宗祠、神祠等不同祠堂,这些祠堂因是集资兴建,所以一般都是村镇中最高大华丽的建筑。
寺庙、道观:民间自建的寺庙、道观,不同于早期官庙建筑。村民为了祈福保平安,在古镇村落附近适当地方建造村庙,不仅有佛寺、佛庙、道观,还包括对所有崇拜对象诸如关公、财神、土地、龙王而修建庙堂、神龛。这些庙宇的建筑一般也比较豪华,并不次于祠堂建筑。
牌楼:也称牌坊。是标志装饰性建筑,多建于街市要冲、古村镇的要道村口或村镇中央。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和纪念某人某事。有功德牌坊、贞节牌坊。其建筑型制、规模大小都以“间”柱和屋顶的楼数多少为标志,如四柱三间、六柱五间,材料多以木材、石料建造居多,一般都建造得华丽大方。
书院:也称学堂,旧时较大的村庄、古镇为使子弟受到良好教育而设立的读书处所。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书院改为学校,而其中一部分以古建筑为文物,而保留至今的书院仍不在少数。安徽黟县宏村的南湖书院占地六千余平方米,建筑高大宏伟、庄严宽敞,可视为历史书院的典型代表建筑。
塔幢:塔起初是佛教的专门建筑,最早建在寺庙中心,作为膜拜对象。后以殿堂取代了中心位置,塔作为标志性建筑被移至寺内或寺旁。而塔的作用在民间被转化为调节村镇风水的“风水塔”或作为风景衬托的风景塔。有的为了纪念历史名人被作为名人纪念塔。
桥:江南的古村镇大多依水而建,桥梁必不可少,除了各种形态各异的石桥外,山地古镇建造的各种奇特的木桥为数更多,多雨地区建有遮风避雨的廊桥,这些廊桥通常作为聚会、买卖之地。桥的作用不仅是联系古村镇两岸之间的通道,它还是调节两地风水的重要建筑。
阁:是民间民居中的一种古建形式,是建在庭院或景区里的点缀建筑物,有四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不等,一般为二层以上,各层开设窗户,可以凭高远眺。(www.xing528.com)
楼:楼是古民居、古村落、古乡镇中最为普遍且最有艺术品位的建筑物,有的更是豪华出众。有警戒安全的樵楼(即更夫楼),大寺庙和大家族中的藏经楼、藏书楼,村落或乡镇供人娱乐的戏楼,村镇或古城中的过街楼等等。这些楼的外形大部分都有精灵剔透的雕刻,艺术超群。在我国现存的阁楼中,最值一提的是古建艺术中的瑰宝——苏州市吴县东山镇的雕花楼,人物雕刻、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动物之卧跪跑跳宛如活物。整个“三雕”艺术精湛绝伦,熔浮、园、透雕于一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他雕刻更是富丽堂皇、古香古色,堪称我国近代史上古建筑艺术的罕世珍品。
除上述主要附属建筑外,还有许多亭、台建筑以及小型的园林建筑。所有这些建筑无疑给古村镇建筑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
庄园: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形式,全国保留至今的庄园数以千计。它是近代封建皇室、权贵、军阀、地主建造的规模较大的住宅建筑。这些建筑群一般都占地较多,功能齐全。建筑豪华,布局井然有序、疏密相间,结构、装饰、陈设精良且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楹联、匾额对仗工整,内容雅致,“三雕”玲珑剔透,无不显示着庄园隽秀、雄伟之气。这样的庄园建筑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而且为数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四川的刘氏庄园、山东的牟氏和魏氏庄园、江西奉新县的张勉庄园、河北顺平县的王氏庄园、浙江平湖市的莫氏庄园、陕西米脂的姜氏庄园、江苏吴县的金氏雕花庄园,以及山西的阎氏、常氏、渠氏、王氏庄园等等。其中,广西陇川县的游鲁庄园又称“九”字山庄,建于清代末年,占地四百亩,依山而建,因地设景,设计独特,结构奇巧,气势雄伟,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名贵树木,一应俱全,山庄内像一个大千世界,真乃庄园中的佼佼者。
三、保护古民居建筑的意义
(一)古民居建筑是建筑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
古民居也称古住宅,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建筑,当前保留至今的古民居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和其他建筑相比都是第一位的。其他各类建筑都是从民居建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各类建筑的根。民居是人们“家”的所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场所,因而在建造过程中始终以“实用、坚固、美观”为目的,所以也尽力发挥着各民族的天才和智慧。从选址、布局、建造无不在建筑技术与艺术水平上发挥各自的民族特色,许多民族至今保留着自己的住宅风格,如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仍采取干阑式住宅,内蒙古、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仍然住着帐篷式住房,因而留下非常丰富而宝贵的民居建筑遗产。这些严密有致、玲珑清秀、青砖灰瓦、古朴典雅的古民居建筑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这些古建民居有的被国外建筑专家、社会名流及党政要员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活化石”、“民居瑰宝”、“稀世之宝”、“国宝、人类之宝、无价之宝”等等。
(二)崇尚“礼仪”制度建造宅居,历史底蕴深厚
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规定了士大夫的住宅制度,要求住宅大门为三间,中央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堂的左右为“厢”,堂后为“寝”。由门、塾、堂、厢、寝共同组成“住宅”。这种建筑布局被逐代所沿袭,并在民间传播,因而长期以来在民间形成了前屋后堂式的“三合”、“四合”、“六合”院式的民居建筑格局。进而发展成为南北有别的四合院或以小院为开间的明字屋、三间两廊、门楼屋、双堂屋、三坐落、四点金、四角楼、围垅、一颗印等等多种建筑格局。坐向大都坐北向南,以影(照)壁、大门、门房、庭院、廊房、厢房、堂屋、后寝为序排列,组成前庭后院和厅堂斋室,形成南北各具特色的建筑布局和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类型。
(三)古民居建筑精美绝伦,是储藏历史艺术珍品的宝库
一座精美高雅的古建民居,就是一座丰富的文物艺术宝库,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展现着能工巧匠们的才华和智慧,根据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潮流,结合主人的社会地位、道德观念、文化品味修养和理想追求,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把木雕、砖雕、石雕艺术融入古民居建筑之中,因而使不可多得的古老民宅和其内部的艺术珍品得以流传。
图2-6 砖雕
木雕。多使用在建筑物的屏风、门格、窗扇、廊檐、挂落、门罩、隔扇、枋心、雀替等处。雕刻形状有浮雕、圆雕、阴阳雕及镂空等,其技法细腻纤巧、玲珑剔透,品类繁多,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在“纹路必有思路、图像皆有意象”的寓意中寄托着人们对吉祥福祉、平安富贵及万世幸福等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砖雕。多用于古民居建筑的屋脊,房屋上部的瓦当和大门两侧的上部及大门前的影(照)壁的中心构图,有时也被用在门楼以下的门楣上或屋檐下上部的地方。构图有开有合,繁简有韵,各具特色,无论是花卉、人物、飞禽走兽均含典故,寓意深刻。
石雕。多显现在柱础,其主要功能在于承载栋梁,形状有灯笼形、圆鼓形、六角形、宝瓶形。墙基石是山墙底部的基础,外部以方见多。石狮多见于大门两侧,有大有小、体态各异。大门两侧的石门墩及其上的抱鼓石,大门前的上马石,都是石雕做的。有地位的达官贵人,为显示其身份,门前还竖有石雕旗杆。除此之外在古建民居中随处可见的还有门枕石、过门石、台阶石、控板石、望柱、拴马桩等等。其石面上,多雕有山、水、桥、亭、松、柏、柳,动物有鹿、羊、鹤等,人物活动其间,有的一石一画、一画一典,表达对家族中后生的期盼、教诲及对幸福吉祥的向往。
楹联和匾额:在古建民居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美丽,书艺高超,内容深奥。其质地主要以“三雕”(木、砖、石)而成,书体有真、草、隶、篆,形状有大有小、有横有竖,艺术形式有对联、条幅、横幅、册页、扇面、手卷等等。书法艺术均出自历代书法大家之手,其内容有歌功颂德、忠孝节义、写景抒情、激励志向;文理引经据典,对仗工整,论点准确,语不空泛,而且逻辑性很强,富有哲理,既有浓厚的思想感情又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融实用、观赏、审美于一体,堪称古建民居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图2-7 室内隔断之木雕
古建民居建筑及其内部的各种艺术珍品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如果一旦毁灭,就无法挽回。所以,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古建民居,真正做到万无一失,使祖国大地上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民居与世长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