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培养孩子的关键
宋庆龄说过:“孩子从幼儿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都是家庭。”
孩子呱呱坠地,睁开双眼,第一个进入眼帘的是爸爸妈妈笑意盈盈的脸庞;孩子牙牙学语,张开小嘴,第一次发出的音节是爸爸妈妈;从那以后,无数的第一次,都是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家庭,是孩子第一次认识的世界;父母,是孩子最初的直观榜样。家庭中,父母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父母不仅是孩子成长目标的制定者、成长行为的指导者,还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教育强化者、最具力量的影响者。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光辉榜样,一切关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没有父母的榜样,没有父母在相互关心和尊敬中所表现出来的爱的光和热,儿童的自我教育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这些都表明,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自身的行为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父母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在对待坏人坏事的时候,在生活工作礼仪方面,举手投足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懵懂无知,导致他们只会对大人的行为进行模仿。
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小记者马宇歌同学,是一个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好学生,老师们都对她的懂事赞不绝口。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马宇歌同学上小学的第一天曾经发生过的事。她上小学的第一天,父亲马弘毅到学校参加父母会,会议结束了,其他父母都领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学校,而父亲却让马宇歌留了下来,然后父女俩一起把开会的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父亲用实际行动给孩子上了入学后的第一课。
家庭教育的最好境界,不在“说”,而在“做”。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他们也许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几个,但是他们正直、忠厚、勤劳勇敢……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无声地塑造着孩子优良的品格。
据说,有一位老师发现班上有一个同学特别擅长于“国骂”,老师多次找他谈心甚至严厉批评,可都没有效果。于是老师决定到学生家中去找他父母谈话,让父母来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哪知老师刚跨进门,还没来得及对其父母开口说明来意,孩子的父亲就大声对老师说:“我他妈的就生了这么一个孩子,在家里就知道他妈的调皮捣蛋,光知道他妈的贪玩,什么活也他妈的不干,不知道他妈的在学校怎么学习的。老师我跟你说,如果这孩子胆敢他妈的在学校不听话,他妈的你尽管给我揍。”老师一下子愣在原地目瞪口呆。原来根源在这里!(www.xing528.com)
人们常抱着这样的想法:孩子还小,坏习惯可以等他长大了再给他讲道理,慢慢纠正。殊不知,积重难返,一株树苗被折弯了腰,即使它长成了大树,也不可能再变得笔直。
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经常播出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蹲在床边给已经年老的妈妈洗脚,认真地说着自己不累。门边,小孩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等妈妈给老人洗好脚退出房间的时候,看见走廊上,孩子年幼的身躯端着满满一盆水,浑然不顾打湿了的衣裳,稚嫩的声音激荡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妈妈,洗脚……”
孩子犹如一株稚嫩的幼苗,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才能健康地成长。为了孩子,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孩子却是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积极、热情、善良、宽容等品格,不是单靠说教就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逼迫孩子读几本书就能实现的。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真正担负起爱护孩子的责任,让是非荣辱观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孩子从小就有做人的基本水准和良好道德。作为父母,包括所有成年人都要把这两样东西毫不吝啬地赠予孩子,让他们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让他们的内心灿若星空,明明朗朗地行走人生。
正如巴金所说,孩子们变好或变坏跟他们受到的教育直接相关。俗话说“先入为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爸爸妈妈,不能把孩子的问题全都推给学校。要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其实就是,希望子女成龙成凤,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