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不是万能的武器
教育家凯洛夫曾经这样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可见,惩罚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但是不可否认,惩罚这种教育方式,让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感到不愉快,不能轻易采用。
在对待孩子错误行为的问题上,年轻的爸爸妈妈多少都有点紧张。其实很多所谓的错误无非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小插曲,不一定需要惩罚。
新西兰的Bernny教育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的儿子是一个活泼开朗、精力充沛的小学生。在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每天回家经过公园,都要在那里玩一会儿。玩着玩着,Bernny就发现儿子不停地往水池里扔石子,饶有兴致地看着投下的石子激起一圈一圈的波纹。Bernny对儿子说:“别往水池里扔,弄脏了水池,就不漂亮了。”并且要求儿子把扔进去的石子捡出来。通常,儿子都会耍赖,不肯捡。Bernny就告诉儿子:“现在我要去捡石子了,没时间陪你,你自己一个人玩吧。”然后跳到水池里把石子一一地捡出来。如此教育儿子几次以后,儿子就从爸爸的行为中知道了那才是正确的,而自己做得不对,也就不再这样做了。
还有一些错误,孩子自己也明白,做了错事以后非常愧疚,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谅解。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宽容他、原谅他,那么孩子会永远地记得这个错误,并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舒拉是一位战斗英雄,在他小的时候,曾经跟别人打架,撕破了一件新的大衣。回到家,他吞吞吐吐地向母亲叙述了整个经过。他看到母亲显然非常气愤,闭着嘴唇,眉头皱得紧紧的。舒拉以为母亲就要发火了,可是母亲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大衣,久久地注视着。舒拉能够体会母亲的心情,感觉一分一秒都像在煎熬一样难过。直到看到母亲找出针线,默默地低着头缝补大衣的时候,他才轻轻地松了一口气,低声地保证:“妈妈,以后我一定会注意的。”
如果舒拉的母亲当时严厉地惩罚他,他就会觉得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那么舒拉的内心就不会那么痛苦,也就不会那么深刻地记得这样一个错误。
有的父母也许一直在为孩子不好好吃饭感到烦恼。也许什么惩罚方式都用过,孩子的行为仍没有大的改变。那么你不如放弃惩罚。不吃饭,就让他饿一顿好了。在吃下一顿饭之前,不给吃任何点心和零食,那么再吃饭的时候,他自然就会好好地吃了。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他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Echo是一位有良好教养的主妇,她的一对儿女也很有风度,很难看到孩子在父母面前撒泼的现象。她的儿子更是一位机械迷,喜欢摆弄各种机械。最开始是家里的小闹钟、吸尘器,他会把这些东西拆得只剩下一堆零件,却无法还原。Echo从来没有惩罚过他,只是要求他重新修好。还拿来说明书,以及一些有关的书籍给他看。虽然并不是每件被弄坏的东西都能够修理完好,但是一次一次的修理过程和读书过程让儿子学到了很多知识,有了特别的体验。
自从给儿子买了电脑以后,儿子整天就坐在电脑面前开发一些小程序,显然他对编程有了浓厚的兴趣。儿子还设计了一个类似开机密码的小程序,要使用电脑的人回答“谁的电脑”,如果回答错误电脑就会发出怪声吓唬人,然后关机。Echo说儿子决定大学就报考程序设计这个专业。
Echo从来没有因为儿子拆坏东西而惩罚过他,因为她知道,这样的行为正是儿子有动手能力和探索愿望的表现。这样的行为不能用惩罚来制止,而需要正确的引导。(www.xing528.com)
我家小小比较敏感,每当她有某些不应该的举动时,比如学人家说脏话,我只要看她一眼,表示不赞同,她就不会那么做了。不过有时候,也必须得有大动作才能制止她的错误行为。
有一天,我们去一家餐厅吃饭。小小对那里的餐具很感兴趣,在上菜以前,她开始玩她的刀叉,而且故意敲击得叮叮当当地响。我先是看着她,示意她不要那样。她装作没看见。于是,我夺她的刀叉,把它们放回到原来的位置,并且告诉她不要那样敲。小小虽然停止了敲击,却很不甘心地问:“为什么?”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刀叉玩了起来,这次是敲击盘子。我拉着小小的手来到餐厅外面一个安静的角落,严肃地告诉她:“你不能这样做,这是餐厅,你这样做会影响别人。”说完,我陪着她站在那儿。小小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开始反省自己刚才的行为。这样过了几分钟,估计小小已经意识到不能再那样干的时候,我又拉着小小的手回到了餐厅。这时刚好上菜,小小不再淘气,和大家一起愉快地进餐。
不用惩罚,也不用讲一通大道理,只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这样做别人就不愿意跟你在一起,然后把孩子隔离开来,让他静静地想一想。一旦孩子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不对,准备好与大家和睦相处,爸爸妈妈就要帮助他一起重新融入原来的环境。这样,由始至终,孩子都不会受到惩罚的伤害。
要想成为智慧的父母还要懂得两个技巧,这样,自己的手里就会多几样“法宝”,而不会只有惩罚这一招。
暗示的技巧
暗示就是不直接批评孩子,而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用意。得到暗示的孩子在明白爸爸妈妈的意思以后,一般都很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父母的教育。因为他们能感到父母的爱和尊重。
引导孩子为别人着想
当孩子推卸责任、狡辩说不是自己的错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如果别人也像你那么做,你有什么想法?”孩子并不是我们大人想象中那么不懂事,他们只是自控能力比较差而已。所以,不一定要用惩罚来阻止孩子的错误,更需要的是提醒孩子,让他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慢慢地学会约束自己。
可以这样说,宽容是父母的智慧,也是父母深深的爱。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就会永远铭记在心,达到惩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