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奖励最好
鼓励孩子进步,除了语言上的表扬以外,还可以采用实物化的奖励。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好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样有强化正确行为的良好效果。但是,相对于语言上的表扬来说,对于奖励,父母似乎没有花过多少心思。对孩子的奖励,他们往往过于随意,动辄许以金钱和物质的奖品。也许父母认为,即使不奖给孩子这些东西,也得给他买,不如当做奖品给他,既刺激了行为,孩子又开心。殊不知,这样做在强化行为的同时,却极有可能导致孩子把这些良好行为的目的转移为追求物质利益。而孩子就会越来越贪婪,一旦追求的物质利益不能得到满足,他以前的良好行为自然就消失了。可见,不恰当的奖励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那么,怎样奖励孩子更好呢?
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美国的父母经常采用的奖励方式是在墙上贴一张表格,做了一件值得奖励的事,就在表格上做个记号,或者贴上一个贴纸。当贴纸累积到一定的数量时,孩子们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一项额外的特权。
我家小小在小学的时候也得到过这样的奖励。我用卡纸做成精美的卡片,然后在卡片上写上字,比如“自己叠衣服”、“自己洗书包”、“自己检查作业”等,作为奖品奖给她。每次得到这样的奖励,小小都非常高兴,一定拿着卡片看了又看,读了又读,然后再小心地收好。有时候,她还会自己设计卡片的形状,让我写上字。这样的奖品,让她感到更加荣耀。
这些奖励都很简单,也很明确,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还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奖励的方式则以精神奖励更能激发孩子成长的欲望,让他内心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奖态度不奖分数
相信有不少爸爸妈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拿出考了100分的试卷,或者告诉父母自己得了第一名,然后要求奖励。理由就是,班上哪个同学如果考了100分,他的爸爸妈妈就会奖励他什么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父母都会妥协。一来源于从众的心理,二来也认为奖励一下孩子的好成绩未尝不可。可是父母们没有想到,这正是奖励的一个误区。
决不能以分数或者名次来决定奖励的等次,孩子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坚持复习、刻苦训练等态度才应是决定奖励的关键。因为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比分数和名次重要得多。不可否认,考试成绩一向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孩子努力学习的态度和过程。
看来,奖励分数这个结果就没有奖励态度这个过程更有效。如果孩子学习一直认真刻苦,或者为了比赛一直努力训练,但被一些偶然的因素影响而没有取得好的结果而不能得到奖励,对孩子的积极性和自我认定都是很大的打击。可见,奖励也要有策略和原则,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有一位父亲说,他的儿子正在读一年级,只要儿子考试考了100分,他就奖励100元钱。这段时间,儿子在学习上的确显得更用功了。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考100分不是太难,而100元钱显然超过了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这样的奖励极有可能一步步地引导孩子钻进“钱”眼里出不来。为了得到钱,孩子会学习,还会努力地学习。但是如果没有了钱,或者哪一天钱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他还会那么努力地学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父亲从来没有培养孩子内心的学习动机,只是不断地强化了考100分和钱之间的联系。所以,奖励不能只看结果。
用父母的行为作奖励
除了精神奖励以外,用父母的行为作为孩子的奖品,也是一种很好的奖励形式。比如等孩子做完作业,你说:“一起打球去”;孩子待客很有礼貌,你给孩子一个有力的拥抱;孩子把自己的衣柜收拾得整整齐齐,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他最喜欢的纸牌游戏。
下面的两位父母对于行为奖励运用得可谓驾轻就熟。(www.xing528.com)
有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以前爱赖床。可是上四年级以来,很少再赖床了,早上都能够及时地起床、洗漱、吃饭,然后到学校。在家里也经常能够帮忙扔垃圾,以前可是视而不见的。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等到放假,妈妈告诉孩子,非常满意他这些良好的改变,将会在假期里带他到梦想已久的香港迪士尼乐园去玩。孩子非常高兴,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去香港旅游了一次,孩子良好的行为也一直保持着。每当他做这样的事情时,就会想起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玩的情景,心里就好像当时那么开心。
另一位父亲说,他的孩子是一个历史迷,特别喜欢欣赏古代瓷器和字画,而且很有独立的体会和见解。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在孩子六年级的时候,学习紧张了。在父亲的要求下,孩子不再看小说,不再打游戏。放假的时候,虽然孩子的成绩并不是数一数二,父亲仍然高兴地告诉孩子,要带他去北京参观,去看故宫珍宝馆,去各个博物馆看文物展览,还说要给孩子买一套文物鉴赏图书。从那以后,父子俩的关系更加密切,沟通更顺畅,即使在初中的逆反期,孩子也没出什么意外地顺利度过。
奖励的方式多样,不一而足,行为奖励无疑非常值得提倡。
不要事先许诺
事先许诺以奖品会误导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本来帮妈妈洗碗是体谅妈妈,培养孩子爱的能力;每天扫地是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自己洗澡、整理学习用品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果事先许以奖品,孩子做这些事的目的就会变成为了得到奖品,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害无益。
如果事先许诺,而事后又无法兑现,那更是严重的错误。无法兑现的诺言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不但不能强化好的行为,反而让孩子对这种行为产生非常坏的印象,从心理上排斥这种行为,而很可能从此就养成了和这种良好行为相反的坏习惯。无法兑现的诺言还让孩子潜意识里认为,言而无信是一种可以被允许的行为,因为爸爸妈妈都这样做,我也没办法。
爸爸妈妈要随时提醒自己的是,奖励是一种良好的结果,却没有能力成为诱发良好行为的手段。
生活必需品不能作为奖品
有的爸爸妈妈会轻易地许以学习用品,或者是生活必需品为奖品,比如名牌服装、高档鞋子、电脑等。这样的奖励形式也同样会传递给孩子错误的观念。
首先,孩子会变得奢侈。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给他的奖品,他会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完全领会不到父母的苦心。
其次,孩子会变得爱慕虚荣。当他意识到自己所用的、所穿的是名牌,就会下意识地和周围的同学进行攀比,然后贪婪地一次比一次提出更高的要求,全然不会考虑父母的经济能力。
爸爸妈妈要明确的是,不论孩子怎样,可以拥有的东西就应该尽量满足他,而那些让父母感到为难的要求,也要明确地告诉他,万不可许以奖品轻易地答应。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怎样进行奖励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爸爸妈妈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表现和心理状态,采用适合孩子年龄和个性的方法。这样的奖励才是有效的、良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