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海采珠: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及情境教学

教海采珠: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及情境教学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技能教学音乐教学综合音乐感教学法音乐感是对音乐正确的理解,并将所理解、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这种教学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学的现场教学和技能技巧训练,尤其适用于劳动技术课教学。情境教学法早在卢梭《爱弥儿》一书中,已提到情境教学的形式。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比较常用。情境教学法还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影响学生。

教海采珠: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及情境教学

技能教学

音乐教学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音乐感是对音乐正确的理解,并将所理解、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综合乐感是将音乐五个要素:音高、节奏、曲式、力度、音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按十六个周期使音乐素质呈螺旋形上升、提高。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他们是在研究了世界各著名教育体系思想及方法的主要特点之后提出的。它取别国音乐教学法的优点,结合本国情况制定的适用于自己本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因此它是一种从总体、从综合性出发的音乐教学法。它通过表演、指挥、听觉、分析、评论、创作与即兴等活动取得音乐经验。并重视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学习音乐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音乐的社会价值,锻炼了他们独立表达、理解、创造、判断、评价音乐的能力。

综合音乐感教法的五个教学环节是: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造、加强巩固概念。

教  例

如培养学生创作探索能力。在教小学教材《大树桩你有几岁》这首歌时,先不和学生说要教什么,而是画好一张画挂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着这幅画,自己去自由发挥,思考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此幅画发表看法,然后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就这幅画请学生创作一首歌曲,学生可能五花八门怎么写的都有。这时教师规定学生用什么节奏、曲式、音高、力度、音色有计划地即兴创作,这时学生的创作已经引导到了此歌的意境之中。最后听录音或教师范唱,学会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创作、表现、巩固。

“教学做合一”法

附音乐教例一则

这是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学说的方法论,也是他倡导推行的“创造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命题中包含着教、学、做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其核心是“做”、“教”与“学”都要以“做”为基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劳力与劳心相统一的原则,是培养“手脑双挥”的创造型人才的好途径。这种教学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学的现场教学和技能技巧训练,尤其适用于劳动技术课教学。

教  例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传授“琴法”,学生要掌握风琴弹奏的技能技巧,就必须进行现场的风琴弹奏(做)。教和学都必须在风琴弹奏(做)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风琴弹奏(做)中示范、指导、教“琴法”;学生在风琴弹奏(做)中练指、练耳、学“琴法”。教、学、做三者合一,手脑双挥。

达尔克洛兹教学法

此种方法是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1865—1950)倡导的一种音乐教学法,亦称体态律动法。

达尔克洛兹主张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身体的各部分如乐队中的各种乐器声部一般。体态律动是通过听觉与运动觉的结合达到心理和生理的和谐一致,尽管节奏在艺术中占压倒一切的优势地位,但不能把它置于一般教育之上。而是心灵在指挥体态,节奏训练只是培养心灵的一条通道。所以人随着音乐的节奏、力度等不同要素作用下的体态也应是心灵的反映。体态律动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同时还能促进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训练学生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教  例

在学习一首歌曲时,当学生基本学会以后就按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等进行体态训练。速度练习:用大幅度动作表示慢速度,小幅度动作表示快速度,根据各种速度渐快、渐慢的变化调整动作的幅度。力度练习:较强的力度用比较激烈的动作来表示;较弱的力度用比较平静些的动作来表示;渐强、渐弱、突强、突弱,通过对于动作力度及情感的控制来表现。装饰音练习:在学习回音时腕和手向外做轻快的旋转;听到波音时双脚轻快地一跳;颤音全身来个急转弯,如此等等。

情境教学法

早在卢梭《爱弥儿》一书中,已提到情境教学的形式。30年代我国就有人对此法进行过试验,但鲜克不果。近年江苏南通师范附属第二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这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她是根据“形”和“意”、“情”和“物”辩证统一的原理而倡导的。她通过再现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真实情况,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言、形、情融为一体,理念寓于其中,有效地训练学生口语和文字的表达能力,较快地使学生进入智力“最近发展区”。

这种教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特点提出来的。由于少年儿童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因之,运用情境感染法在培养、激发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中具有极为显著的功效。这种方法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比较常用。在语文课使用的具体步骤:第一阶段,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把“言”和“形”结合起来,进行片断的语言训练;第二阶段,通过“观察情境教作文”,使学生加深体验,展开联想,构思陈述,促使他们情动而辞发;第三阶段,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六种不同途径,创设和教材有关的情境,进行美感教育;第四阶段,运用“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情境教学三原则,进一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就是因为它能唤起相应的情感,而情感又能加强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还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影响学生。运用情境教学法要注意:情境要新颖;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特点选择情境类型;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教  例

如音乐课,创设想象感受情境:在欣赏小学课本《渔舟唱晚》这支古筝独奏曲时,此曲第三部分快板的一连串下行模进音型:

听完这一段时,让学生谈各自的感受。有的会说:“这好像鱼儿在潜水,寻找美丽的水底世界。”有的会说:“是描写夕阳西下,湖面上夕阳和

群山的倒影在微风中轻轻波动。”有的会说:“这是渔舟满载丰收的果实渐渐远去。”还有的会说:“好像表现荡桨、摇橹和浪花飞溅的一种动态美。”同样一首乐曲,学生根据自己所具有的表象,对某一乐曲所描述的音乐形象有着不同的想象,感受到不同的情境。

现行中小学音乐课本大部分的歌曲和欣赏都描述具体的音乐形象,当学生掌握后,运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表演,还是舞蹈,既是想象和感受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造模拟情境的有效途径。

我国历史上有一则“成连学琴”的故事,伯牙拜成连学琴,三年后,成连编成了一部《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演奏此曲,虽然音调很准,但表现不出高山流水的气魄,于是成连将伯牙带到东海的一个岛上,自己却划着船走了。伯牙一个人留在岛上,见到的是“海水汹涌”“山林杳渺”;耳边只有大自然深邃美妙的音响,于是面对大海,鼓琴而歌。十天后,成连来了,再听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那真是“耸高而激荡,如江水奔腾无羁。”

柯达伊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佐尔丹·柯达伊(1882—1967)倡导的幼儿音乐教学法。

柯达伊以儿歌、民歌和大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为教材,采用首调视唱体系、节奏——时值音节和柯尔文手势等工具,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进程,从小三度进而至于五声音阶中的各音,再到大小调式的整个音阶进行教学。这样的音乐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和动作技能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较好地发展音乐才能。当他们看到总谱时,就能想象出声音,并能像阅读和书写文字那样流利地识谱和记谱。

柯达伊教学法的全过程自始至终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熟悉自己民族音乐语言的有较全面音乐修养的一代新人。其教法既符合儿童自然发展的法则,有很强的序列性,又是一个交错综合的有机整体。

柯达伊教学法结合积极的音乐活动来进行。在唱游、律动、齐唱、轮唱、合唱及学习匈牙利民族和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沃土之中,他非常重视歌唱教学,认为孩子的歌唱和说话是同样自然,通过这样一个人人都能进行的切实可行、容易奏效的活动,使每个人的歌喉更臻于完美;唱歌可以使音乐知识更深入人心;合唱可以培养训练多声部听觉;有团结、教育作用。

柯达伊认为,儿童学习音乐不应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为普及全民的音乐教育设计了许多形象直观、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如首调唱、手势唱名。节奏时值字节读法、节奏及唱名简记法等。

教  例

五声音阶教学。第一步,小三度(so-mi)。第二步,La及其与So和Mi形成的音程。第三步,大调式的主音Do及其Mi、So和La组成的音程。第四步,Re。第五步,高八度的Do。第六步,半音Fa和Si。

节奏教学。选择一个与法国视唱练耳中所用的体系相似的音乐系统,即四分音符为ta,八分音符为ti。这些音节不是音名,只代表时值。教学时只用符干,四分音符用|,|,八分音符用□,□。除二分音符和全音符外,在读出节奏时都无需符头。

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手势唱名法。在视唱教学中把音阶:do re mi fa so la xi do分别用手不同的高度和手掌各种变化来表示。

这样形象直观眼看嘴唱,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反映能力。又如节奏与唱名简记法:不用五线谱就可以把音的高低、长短表示出来,学习时比较方便。

几种音乐课教学形式的尝试

1.情境教学

上《小青蛙》一课时,我出示一幅由荷塘、荷叶、青蛙、柳树组成的夏日图景,在碧绿的荷叶上写出几种不同的节奏型:①;②;③X X;④;⑤。另外,我又设计了很多各种各样姿势的小青蛙的形象,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让学生帮助小青蛙随着琴声准确地跳进每一个特定的荷叶上。由于孩子们对青蛙特别感兴趣,有感情,所以在听老师弹奏的不同节奏时特别认真,生怕跳错了荷叶。学生把情感都投入到这个环境中,争先恐后地参与到这项听音练习中。还可让学生学青蛙的声音准确地把老师重组的节奏型重复念一遍。

2.游戏教学

如《劳动最光荣》这首歌,可要求学生按照音乐的节奏,自己编创各种劳动的动作,如擦窗、扫地、洗手绢、抹桌子等。又如按照《知了》歌曲的音乐,可编创表现动物形象的动作,像小鸡、小鸭、小鸟等。这些游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力。

3.运用插图和挂图教学

教《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我先让学生细看插图,然后引出“星星睡了,月亮睡了,天上的白云不动了……”等歌词。学生通过有趣的画面很快掌握了歌曲内容,并为歌曲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为了学习等多种节奏型,可运用解放军操练时步伐、下雨天屋檐滴水、骏马奔跑等挂图,并配上音响效果,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节奏。

4.让学生动手参与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组织三种学过的节奏型写在自己画的小鸟卡片上,上课时,老师弹琴,谁的节奏型和老师弹的节奏型相同,就把小鸟卡片举起。通过老师和学生的音乐对话,学生对节奏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小学音乐新课导入法初探

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新课导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不断探索,设计了以下几种新课导入法。

(一)插图导入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以都比较差,插图导入,可以丰富想象,启发思维,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如教唱《呱呱呱》一歌时,教师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图中的小动物你们见过吗?它们会干什么?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要保护青蛙呢?”学生通过回答,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并且明确了保护青蛙的意义。从而为学生唱好这支歌奠定了基础。

(二)游戏导入法

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根据这一特点,运用游戏导入,能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如教唱《火车开啦》一歌时,教师先让一名学生当司机,另外几名学生当乘客,随着歌曲《火车开啦》的录音,玩起了“看谁火车开得好”的游戏。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乘兴进行新的教学。

(三)谜语导入法

小学生有很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他们喜欢猜谜语,并在猜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动思维和想象的机器。为此,我设计了谜语导入汉。如教唱《小袋鼠》一歌时,我先给学生猜了这样一个谜语:“一物生来真叫怪,肚子上长着皮口袋。孩子住在口袋里,跑起路来真叫快。”学生很快地说出了谜底——小袋鼠,仿佛小袋鼠就在他们的眼前,有的学生甚至模仿起小袋鼠的样子在位子上跳了起来。趁学生兴趣正浓,教师开始了新课的讲授。

(四)舞蹈导入法

舞蹈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而表演又是学生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根据这一特点,我常把一些歌曲所反映的内容编成简单、优美的舞蹈,在新课讲授时先将舞蹈展现在学生面前。此法导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教唱《喂得猪儿肥油油》一歌时,我让一个女学生扮演歌曲中的主人翁小三娃,她身背小筐,手拿镰刀,随着歌曲音乐翩翩起舞。小三娃勤奋劳、可爱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的脑海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进入歌曲的意境中,并产生寓教于乐的效果。

(五)故事导入法(www.xing528.com)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讲故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式之一。利用这一点,我设计了故事导入法。如教唱《小青蛙找家》一歌时,我是这样将学生带入新课的:“有一天,一群小青蛙到很远的地方去玩。突然,一阵暴雨袭来,小青蛙都焦急地往家跑,跑着跑着迷路了……”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他们很想知道小青蛙们到底怎样了,从而对歌曲产生了兴趣,展开了联想,创造了一和谐愉悦、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六)电教导入法

电化教学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而小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有较强的认识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运用电教手段的方法导入新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如教唱《我们的田野》一歌时,首先用录音机播放出这首曲调优美亲切的歌曲,幻灯机上又出现歌曲所反映的内容,耳闻目睹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了他们对歌词和旋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中,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形象分析歌词导入法和范唱导入法,也是较好的导入方法。只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就一定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新课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

小学音乐欣赏的十一种方法

音乐课教学内容包括:发声、视唱、唱歌、音乐知识、欣赏五个方面。欣赏教学是完成整个音乐教学任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欣赏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感觉、理解音乐的能力。

(1)明确欣赏教学目的。

欣赏教学,在于使学生感知和发现音乐的美(内容美与形式美)、发展音乐形象思维。如课本第一册第八课欣赏《黄河大合唱》选曲时,应明确这样三个目的:了解声乐演唱形式、大合唱的体裁结构;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其卓越贡献;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时代背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一方面靠欣赏,另一方面靠素质。所以,欣赏也有纯教学意义的,主要是为了丰富教育内容。

(2)欣赏内容的选择与讲述

在选择欣赏课教材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根据欣赏的目的、任务和欣赏内容,做到有的放矢;②多选中外著名的声乐、器乐作品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各时代的代表作;③注意适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④尽可能注意到内容健康和形式的完美。

如欣赏北京教育学院编的中学课本第一册第七课中的童声合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歌曲时,在教学中除了完全正确的演唱和进行必要的歌唱方法训练之外,还必须通过讲述,来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①人声的分类;②词、曲作者简介;③什么叫合唱,合唱有哪些演唱形式?④北京银河少年合唱团简介。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鉴赏能力。为了更好的上好欣赏课,南京市宇花小学沈克英老师在总结自己及其它教师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与归纳,提出下列方法:

1.整体感觉的方法

指导儿童欣赏音乐,首先应从整体感受入手,这在欣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具有一般不直接描绘形象的特点,但它通过情感的表现来体现形象。作品中音乐形象的塑造,是通过音的高低、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及音色的浓淡等要素的对比反映出来。所以从总体上去感受,即听音乐是怎样开始的,如何进行,什么旋律先出现,有几个主题音调,在那儿过渡,上下二个声部都要去听等,才能使儿童初步感受到作品朦胧的美,直观的美。这对儿童良好的欣赏习惯的养成及提高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分段欣赏方法

分段欣赏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儿童对作品笼统感受的基础上,分段欣赏的任务,则是引导儿童从每段不同的情绪、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等要素来了解音乐是怎样进行、构成、表现,哪里是对比,哪里是重复等。这样就可以把儿童引进特定的意境中去,似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使儿童从中感受到喜怒哀乐,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3.提问式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提问题的形式来起学生的兴趣。在提问题时必须注意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比如低年级儿童,他们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因此提问题时要言简意明、形象生动。比如欣赏一曲打击乐“鸭子拌嘴”时,可提出“小朋友听听这段音乐像什么动物走路?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就把儿童的注意力引向了作品的内容。

4.讨论式方法

欣赏一曲后进行讨论这是较好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相互启发,打开儿童想像的大门。讨论中儿童讲述对音乐的感受时,应引导儿童不能绝对化。如“叮咚”象声词,它既可表现流水的声音,也可表现铁捶敲石头的声音,还可表现“门铃”的声音等。音乐不是摄影,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的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要素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情感都能产生不同的人物、事物,这就使得音乐具有概括性和相对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在讨论时教师应灵活地因势利导,帮助儿童准确地去感受音乐。

5.对比式方法

有比较才能鉴别。在欣赏中对比的范围是很广的,有题材、体裁、曲式等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首作品各乐段之间的对比,还有同一种题材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对比……从对比中儿童可以感觉到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表现特色。这样既可提高儿童对作品的感受程度,又可增加音乐知识。

6.选择的方法

整个小学阶段的欣赏要求侧重于感官和感情的欣赏,基本上属于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怎样去提高儿童的感受能力?在欣赏课中运用选择的方法是可取的。比如三册“跳圆舞曲的小猫”(管弦乐),为了帮助儿童辅捉住“猫”的音乐形象,欣赏时事先在黑板上画上几种叫住“猫”的音乐形象,欣赏时事先在黑板上画上几种叫声对比明显的动物,如“狗”“猫”“鸡”,让儿童从音响中去选择。另外还可运用“字词选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开想象,这样既可较好地使学生经过自己的体会与感觉,选择准确的可表达乐曲的情感,又可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习兴趣。比如“情绪”选择词(把字词定成卡片)

,在欣赏音乐时,儿童可以恰当选择上述字词来表达音乐的情绪,抒发自己的感觉。

7.悬念式方法

儿童阶段求知欲强,往往表现在对事物的好奇上,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欣赏中用悬念造成欣赏的动力,也就是先给学生一个“谜”,让他们产生多种猜想,并急于想听音乐来证实自己的想法,如:欣赏七册“羊肠小道”(《大峡谷组曲》之三),先在黑板上画上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莫名其妙的线立即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脑海中会出现各咱猜想,是“蛇呀”,还是“小河”?因而就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希望知道:“这到底是什么?”,这样儿童的心理活动就指向了欣赏的对象。

8.进入角色的方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但自我表现意识却很强,特别乐意表现自己。抓住这个特点,在欣赏时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就会很自然地进入角色。比如欣赏“龟兔赛跑”时,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儿童会做乌龟爬,免子跳的动作,用人体本身发自内心的感觉做出的动作来体验描绘乌龟与兔子音乐的情感。但学生进入角色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动物的个性特点,来帮助儿童准确地把握角色。

9.直观形象的方法

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与情绪,只有在欣赏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由于学生知识面窄,他们不易理解作品的内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欣赏时运用直观教具、挂图,通过视觉形象的联想,可以促进儿童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比如“可爱的动物”中,当狮、猫、马、蜂等音乐形象与动物形象同时出现时,就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可促使儿童音乐思维的形象化,有助于发展音乐感受力。

10.听与画相结合的方法

音乐能否表现物体的色彩?这是音乐欣赏心理学上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首先肯定的是,音乐形象能引起欣赏者对某种色彩的联想,比如三册专题欣赏“四季的歌”器乐演奏,当“冰场上”的音乐出现时,那欢快、优美的圆舞曲,描绘了溜冰场上,青少年在清澈透明的冰上世界尽情地驰骋。儿童头脑中就会出现一片银白色的色彩,有的学生能把已经感受到的色彩用画笔、线条勾画出来。如他们用绿色代表大地苏醒,万物生长的春天,用红笔表示炎热而茂盛的夏天,用金黄色把果实累累的秋天展现在眼前。这些五彩缤纷的画面,使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融图画与音乐为一体。

实践证明,用具体的画面与色彩来自启发儿童对音乐的想象,或者用音乐来启发儿童对画面与色彩的想像,是有效的。

11.启发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欣赏是一种以听觉、感知和联想想像相结合的特殊的认识过程。“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发生在二种不同但又有相似因素的事物之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音乐时,往往会使我们联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上,这就是联想的结果。而想象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它与联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能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由于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不同,欣赏过程中的联想与想像活动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由描绘性(造型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

如教材中《百鸟朝凤》、《可爱的动物》等。当然,描绘性音乐作品不是单纯的用模拟手法来写景,而往往是情景交融。

(2)由情节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

由于音乐与文学内容的联系,有些标题音乐带有一定的情节,如《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对于这类音乐的欣赏,应以文学、戏剧的题材内容以及乐曲的标题与文字说明为根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就成为连接音乐音响与情节内容的纽带。

(3)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像。

有些音乐反映现实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不是描绘性的,也不是情节性的,而是抒情性的。作品的作者以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觉,抒发感情,学生则凭借音响的感知来展开音乐的想像活动,来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感情。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音乐内容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学生的审美经验不足,他们的联想与想像往往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使他们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上述十一种方法是不能割开的,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因此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应视教材内容、儿童的年龄特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创设情境 掌握节奏

节奏是音乐旋律的骨架,也是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之一。在低年级节奏教学中,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参与活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节奏感,并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发展。

一、在语言情境中认识节奏

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认识节奏,能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自觉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知识。

我在教学节奏符号时,自编童话故事,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动物音乐会上,顽皮的小猴、小狗、小猫、小熊为争自己手中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长而吵闹不休。可爱的唐老鸭想出了个好办法——让它们一个个敲响自己手中的乐器而作结论。”这时,老师拿出打击乐中的三角铁、木鱼、双响筒、沙球,叫四个学生上讲台,戴上四种小动物的头饰,每人拿一种乐器敲打,于是三角铁“当一”、木鱼“科”、双响筒“答答”、沙球“沙沙沙沙”的节奏声清晰地留在学生的感官里。接着,老师请唐老鸭(指全班同学)说出谁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长。学生通过简短讨论,这样的结果出来了:“三角铁发出的声音最长,木鱼声比三角铁的短,双响筒的声音比木鱼声短,沙球的声音最短。”在学生获得了音的长短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认识几种节奏符号,并教给学生柯达伊节奏读法。

二、在声音情境中理解节奏

音乐节奏是靠声音来表现的,让学生在声音情境中感知、理解节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根据儿童喜欢模仿小动物声音的特点,借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过的音响节奏,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他们识记、理解音乐节奏的符号和时值。如将小狗漫不经心的叫声编成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把小狗凶恶的吠声编成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练习。在这个游戏构成的声音情境中,学生懂得了长短相同或不相同的音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就是节奏。

三、在动作情境中掌握节奏

用动作来训练学生的运动知觉与身体动作的协调,能促进学生节奏感的形成。

我用开火车游戏、搓指、弹舌、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刺激学生的运动神经,使他们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动作中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并将这种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身体运动中强化节奏感。

四、在画面情境中创作节奏

生动的画面,能为学生提示生活中节奏的种种情境和形象,启发他们对生活节奏进行观察、联想,唤起潜在的音乐天赋。

当学生在声音情境中忘我地表演并进入欢乐的情境时,我出示幻灯片——一列火车从站台开出,并口念“呜—”的节奏,学生的注意马上被吸引过来。我顺势引导,让他们把记忆中印象较深的某一生活画面用节奏表现出来。有的儿童便学着爸爸焦急地调电视机频道开关样子,编出这样的节奏:“。”有的儿童模仿解放军叔叔打机关枪的声音:“。”

生动的画面能把儿童带入欢乐的情境,让他们尽情地联想,使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协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